無論是撤帖還是機械化反應,都不能滿足媒體整合條件下社會治理的要求。
甯波民生網民網點通了群衆留言闆,提出立法禁止教師給孩子補課,理由是"不公平"。甯波市教育局的從業人員說,這個文章是真實的,他們做出了回應。不過,他表示,網友的跟進也說明了他們的态度,教育局沒有立法權。

一切都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但新問題又出來了,這個網帖不知道什麼時候删除。據悉,甯波網民在中國,群發留言闆是甯波市網民生服務平台,自2013年9月推出以來,以服務民生為宗旨,以問題為導向,建立了網際網路使用者有效閉環解決機制,各部門的接受度和響應率在98%以上。
也就是說,它是人們發聲的官方平台。就目前而言,無論該網民的身份是否不是父母,他的話到底是沒有道理的,他的提議是否與現實不符,是不可行的,隻要不違反法律,不違反公共秩序,不違反與網絡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的限制性規定, 他有權在這裡發表他的觀點。因為,提案是公民的權利,甯波官方設立這個平台,就是為市民暢所欲言提供良好的溝通管道。
目前還不清楚是誰删除了文章,但删除并不能幫助解決問題。一方面,它影響了普通人合法權益的落實,另一方面,它會使人們質疑官員隻想聽到聲音,進而降低平台的可信度,造成溝通障礙。事實上,建立這個平台的初衷應該是更友善地與網絡空間對接,更有效地接收來自人民一方最直接、最接地氣的聲音。行政管理最忌諱的是資訊不順暢,從服務的角度來看,和自己的服務對象一樣,如果出現資訊不好的情況,就會大大提高溝通成本,降低行政管理效率。
當然,這個網友的建議角度鑽了,沒有邏輯可言,可笑。雖然很多媒體在轉發了"父母"的稱号,但筆者認為這更像是一種奇怪的稱呼。不過,就算把這些奇怪的話發表在民生公開發平台上,還是值得認真對待的。從截圖中可以看出,教育局按照通常的标準語言做出了回應。當然,這不能說有什麼不對勁,但對于網友的問題,應該有更清晰、更準确的态度。教育局剛剛回複了類似的"知道"回複,沒有解決網友的問題,這個問題将永遠存在。
另一方面,教育局沒有說,相反,網友們幫助回答。網友的回答雖然合理,但并不權威。這就像在網絡上處置輿論,聲音不健全,在輿論上留下空白,相當于輿論主動交出。幸運的是,官方美白有網友。不幸的是,這個補品也随之被删除了。
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建立直接的聯系,以及人與機構之間的聯系。網絡是一個模糊空間和時間的虛拟次元,一旦問題出現,如果不加以解決,它們就會持續存在。網際網路上還有截圖、存儲等技術手段,即使删除,也會再次翻身,是以回避是不可避免的。
這對相關部門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許按照過去的标準,教育局的回應一直很客氣。而對今天的網際網路來說,這樣的反應顯得過于規範和程式化,存在資訊内容的丢失。麥克盧漢在他的《了解媒體》一書中提到,低資訊媒體勢必會吸引觀衆的廣泛參與,他們将補充資訊本身以促進溝通。是以,無論是删除文章還是機械化響應,都不能滿足媒體整合條件下的社會治理要求。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李小鵬
編輯:于曙光
紅星評論送出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有望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