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行動丈量教師的“長寬高”——記大荔中學副校長張曉梅

記者李峰、閩南日報記者畢雲丹

大冢高中數學老師張曉梅在班主任論文中寫道:"要在學生中樹立老師的主要形象,就必須有教學業務的長度,對生活的廣博了解,高道德品質。"

從登上講台的第一天,到今天30多年,她的腳步聲從未離開過講台,手裡拿着課本,甚至作為學校的副校長職位,課堂一直是她的執念。

她以火如火般的熱情,努力和動力,在"教人、教人"這項平凡而神聖的工作中默默地流汗,感動着學生。

如今,張曉梅是全國優秀教師、陝西省特級教師、進階教師、陝西省勞動模範、大昭縣人大代表。

"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堂,在自己的課堂上收獲更多?"作為一名教師,張曉梅視教育為生命。

她熱愛教育事業,不斷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武裝自己,把教學工作作為自己的重點,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其中,努力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水準和效果。

對于這些,她離不開《數學通訊》《中學數學》等教學刊物,手離不開聯考題,花時間做題,用不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經常出去參加教育訓練和學習,把課程改革的前沿理念和高效的模式學習應用回來, 并在全校進行公開示範課推廣。張曉梅在教學工作中注重教學功效和理論總結,參與聯考新支點新世紀籌備工作,發表多篇論文。

在學校,她率先積極開展教育部"深度學習"課堂項目和"智慧教室"項目申請,響應基礎教育改革的号召,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大膽探索課堂教學實踐,登上講台30多年,她依然喜歡與學校的90後青年交流經驗, 探索學習,運用現代教學方法,不斷帶頭改進課堂教育、教學方法和效果。

"時代在變化,學生在變化,我們必須從不斷變化的角度看待我們的教室,它們是否符合現代要求。"張曉梅告訴記者。

三十多年來,她把學生當成孩子。

張曉梅多年來擔任高三畢業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她很清楚自己的責任,在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上養成,她想出了思路,努力,貫徹正常教學要求,培養了良好的學習作風和習慣。

她把德育工作貫穿于教學工作,告誡學生"要成為人才,學會做人至上",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行為習慣中養成自我克制,努力做點什麼,進而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作風。

學生王宇,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張曉梅主動找他聊天,幫他分析情況,找出原因,教方法,鼓勵,一整年堅持跟進,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漸增加,當年順利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對于優秀的學生,她激勵他們震撼名校,決心堅定,高标準地進行教育訓練,與學生雷健、陳軍、薛定等均被北京大學錄取;帶學生趙娜、劉傑和一批留學、事業成功的學生,與學生穆鵬成、雷健等一起參加了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并榮獲一等獎、二等獎,她還獲得了陝西省數學競賽"優秀導師"稱号。

在教學方面,張曉梅習慣于結合自己帶來的每一個班級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與學生一起制定目标和實施規則,并定期檢查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解決,然後逐一實施。

她熱愛學生,把自己的生活定位在教學和教育人身上,正如她所說:"每當看到孩子快樂健康成長,每當看到學生實作上大學的夢想時,她感覺越來越強烈,隻有在校園裡才能充分實作自我價值,作為老師一輩子都不會後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