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慶談判期間博古、葉挺等多位中共進階上司人離奇墜機身亡,“四八”空難到底是意外還是暗殺?

作者:文彙網
重慶談判期間博古、葉挺等多位中共進階上司人離奇墜機身亡,“四八”空難到底是意外還是暗殺?

七十五年前,在中國兩次命運和兩場關于其未來的大戰的關鍵時刻,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國和國外的飛機失事,殺死了許多中國的主要上司人。随後對"四八"烈士的紀念,形成了對中國共産黨和平建國政策的廣泛宣傳,也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嚴正反駁。然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關于墜機原因都存在很多争論,直到今天,對其真相的描述并沒有停止。

抵抗運動勝利後,國民黨執政集團奉行"獨裁、内戰、出賣國"三位一體的反動政策,中國共産黨上司全國人民進行針鋒相對的鬥争。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如飛同志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談。同年12月,周恩來、董碧武、王如飛、葉建英、盧定義、吳玉章、鄧英超等同志被派往重慶參加政協,後來又派秦邦賢參加憲法檢讨。

1946年4月7日,重慶八路軍辦公室給延安發了一封電報,說:王如飛、秦邦賢、葉婷、鄧發,4月8日上午,從重慶飛回延安。

令人震驚的壞消息

.m 8日上午8時45分,一架美.C-47運輸機雨從重慶起飛。除了王如飛、秦邦賢、葉婷、鄧發,還有著名老教育家黃啟生先生、葉婷麗秀文夫人、女兒葉揚梅、兒子葉阿奎、魯迅藝術學院教員黃小莊(黃啟生的孫子)、第十八大隊參謀李少華、王如飛副官魏萬吉, 秦邦賢同志趙登軍、葉婷同志的小兒子A9的保姆高瓊等機組人員:身穿飛虎隊标志的美軍飛行員蘭契上尉、韋斯中士和梅奧、馬爾丁共17人。起飛後,機組人員立即用無線電聯系延安美軍觀察隊,報告一切正常。飛機降落在西安中轉站,短暫休息後,于11時55分飛往延安。半小時後,機組人員再次聯系美國軍事觀察員小組,報告飛行正常。

延安的天氣很糟糕,烏雲密布,下着小雨。上午1點.m,毛澤東、朱德、任彥石、林伯元等中共中央和陝西甘甯邊防地區上司,以及各機關、各團體代表數百人,趕往延安東莞機場,準備迎接歸來的同志們。

空中傳來微弱的轟鳴聲,現場有人推斷,飛機已經飛到了甘泉上空。但咆哮聲越來越遠,直到它完全消失。随後,美軍觀察隊接到機組人員的最後一封電報:飛機迷路了。中共中央在接到這一消息後受到高度重視,立即組織了數萬次軍民搜尋。美軍軍事觀察團還協調派出兩架飛機連續三天在延安附近搜尋,但無濟于事。

大約2點.m,山西省興縣東南部附近的村民聽到一架隆隆的飛機,随後是一聲巨響。莊尚村長李文堂立即帶人去尋找聲音,一探究竟,在紅茶山山頂的一塊巨石旁,發現飛機主體斜躺着,頭朝上,尾巴朝下,螺旋槳已經斷裂。殘骸下方是一片焦土,周圍是屍體的碎片以及受害者的屍體和遺體。由于不清楚墜毀的飛機是敵人還是朋友,當晚召開的村黨支部會議,最終決定組織人員第二天上山,首先将遇難者的屍體擡下山埋。深夜會見接近尾聲時,區長劉福匆匆趕到會場,說一架載有黨内主要上司人和進階将領的飛機失蹤,正在搜尋中。預料到事态的嚴重性,我們決定在黎明時分上山開始搜尋,派人到中共晉章支部報到。該分局指令國防部長譚正文和他的秘書兼機器股組長顧義之将調查帶到事發地點。

重慶談判期間博古、葉挺等多位中共進階上司人離奇墜機身亡,“四八”空難到底是意外還是暗殺?

10日上午,譚正文、顧一之等趕往飛機失事現場。經過仔細辨認,發現了王如飛、秦邦賢、葉婷、鄧發的遺體。由于時間已晚,四名烈士的屍體首先被運下山存放在房屋中。第二天,搜查繼續進行,一個接一個地發現了其他遇難者的遺體,并拿起了乘客名單和秦邦賢、黃啟生的私人印章,以及兩封藍白字母,上面寫着"中共代表團"徽章,進一步确認了遇難者的身份。

11.m 10時,中共中央接到關于晉縣邊區飛機失事的電話會議,并通過新華社發了一條非常簡短的資訊:王如飛、秦邦賢、葉婷、鄧發等同志"本月80日從重慶飛往延安的航班失事"。

4月11日,中共中央、延安組成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延璇、林伯元、習仲勳、李定明等26人的葬禮委員會,決定半桅杆降旗三天,停止娛樂活動一個月。13日,《解放日報》發表了《死者的哀悼》評論,稱墜機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一次重大損失",并刊登了毛澤東的題詞《為人民而死,但死亡依然光榮》。18日,烈士遺體由兩架飛機運往延安。朱德、劉少奇、任彥石等中央各界上司代表和群衆1萬餘人到機場迎接精神。19日,延安市3萬餘名各界人士向烈士緻敬并埋葬,朱德、劉少奇等親屬陪同劊子手,送魂葬。

追蹤墜機真相

中國共産黨中央在舉行莊嚴哀悼活動的同時,對4月8日墜機事件的原因展開了深入而詳細的調查。

當時,在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共産黨關系日益緊張的時期,人們自然會對空難的原因産生懷疑,引發很多猜測,一個謠言四起,因為有這麼多共産黨上司人被殺,謠言自然集中在一點上: 是否有任何蓄意破壞?負責"四八"烈士葬禮的楊尚坤回憶道:"當時,我們真的在想,國民黨特工是不是搞砸了。但作為預防措施,根據晉縣邊區政府的一份報告,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在新華社4月11日釋出的新聞稿中将墜機事件歸咎于"一架飛機造成的道路損失和一座大霧燒毀的山峰"。

12日,新華社發表題為《王如飛同志等遇難者》的文章,披露王如飛、秦邦賢受到停戰協定、整個軍事計劃和政協協定的嚴重阻撓,冒着惡劣天氣飛回延安,以便及時商讨對策。13日,《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關于《死者哀悼》的評論,明确指出"他們為和平與民主事業而死!他們死是為了維護政治協商會議的所有協定,特别是憲法原則原則、停戰協定和關于全軍的協定"。19日,新華社刊登了周恩來的《四八位不朽烈士》,稱"如果沒有反動派破壞政協決議的陰謀,這次你沒有必要在惡劣天氣下飛回延安"。

重慶談判期間博古、葉挺等多位中共進階上司人離奇墜機身亡,“四八”空難到底是意外還是暗殺?

"四八"空難追悼會

4月8日墜機現場調查人員譚正文和顧義之,于4月18日乘坐專機護送烈士遺體傳回延安,向中共中央彙報墜機調查情況。根據對墜機現場的調查和對當地居民的詢問,他們在向中央送出的書面報告中作了如下分析:

首先,飛機确實墜毀在紅茶山上,而不是在空中墜毀。由于山峰巨石上的凸起痕迹如此清晰,飛機在撞上山後爆炸并着火。其次,天空雲層很厚,山上下雪,山上下雨,司機可能由于能見度差,看不到山地景觀而墜毀。如果飛機飛得更高,它就不會撞到巨石。第三,從對墜機現場的反複搜查結果來看,沒有發現人為爆炸的可疑迹象。

C-47是道格拉斯公司在20世紀30年代研制的雙引擎活塞軍用運輸機,但當時該機沒有"黑匣子"裝置,加上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來分析和識别墜毀飛機的主要部件,隻能判斷将墜機原因歸咎于惡劣天氣。

當時,中國共産黨中央為了維護停戰協定和政協協定,也為了不給國民黨留下借口,加劇了雙方的沖突,認可了飛機被雨霧意外墜毀的結論。楊尚坤曾回憶說:"經過仔細分析,我們和觀測小組一緻認為:由于天氣惡劣,天空雲層厚,能見度差,飛行員在機場上空盤旋,找不到跑道,不得不改變航向,向北平地飛去,不幸墜毀在2000米高的紅茶山上。"

奧秘

長期以來,圍繞"四八"空難的原因,是因為有"自然災害理論"和"陰謀論"的說法。

1998年初,顧毅之在香港《大公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4月8日墜機的記憶》的文章。"飛機降落在西安機場加油,短暫停留後,飛往延安,"文章說。西安到延安總是向北飛,為什麼飛向東北方向,甚至飛到黃河以東的紅茶山?其原因尚不清楚,無法分析。後來,我從譚秘書那裡聽說,遺物裡有一封丢失的電報。但當時,西安北沿途和延安的天氣還不錯,美國機長正戴着飛虎臂章的飛行員。這些一直是我心中的疑問。"

重慶談判期間博古、葉挺等多位中共進階上司人離奇墜機身亡,“四八”空難到底是意外還是暗殺?

2003年7月,葉婷的長子葉正大寫了一篇文章,回憶起1951年6月,他和二哥葉正明拜訪了周恩來在中南海的家。周恩來談起"四八"空難,明确否定了飛機在濃霧中墜毀的結論,"一定是有人做了一隻手腳",因為"當時延安隻有一點點雨,飛機已經飛過延安上空,我們聽到了飛機的聲音,為什麼眨眼間就飛到了紅茶山呢?"這可不是國民黨特工手腳幹什麼的?!"葉正達是第一位在新中國受訓的航空專家,曾參與過五種型号飛機的設計和開發。周恩來在公開"四八"空難談話時,從航空技術角度破解了飛機飛行的原因:當西安飛機停止加油時,千象特工在飛機的磁羅盤和壓力高度計線上安裝了一個簡單的定時破壞裝置。當飛機到達甘泉地區時,磁羅盤和高度計同時失效,導緻飛機失去航向和高度。然而,在缺乏令人信服和确鑿的證據的情況下,這種觀點仍然是主觀的分析和推斷。

2006年,恰逢"四八"空難60周年,國内多家報刊網站轉載召回文章,稱在台灣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國民黨軍事特工杜濟堂在死前主動爆料,承認曾奉命制造"四八"空難: 他派出一名僞裝成機械師的特工,使用C-47留在西安機場,并在高度計和磁力計的背面放置磁鐵。結果,飛機起飛後受到磁鐵的強烈幹擾,導航系統和高度計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故障,最終在濃霧中墜入山中并被燒毀。但秦邦賢的兒子秦鐵認為,文章漏洞百出,可信度不高,找到新聞的原始來源和"杜吉堂"這個關鍵證人,結果都沒有找到。

此外,新中國成立後出版了一批權威的黨史著作或對各方的回憶,"四八"空難也存在不同的表達方式。正如《中國共産黨史》所說:"由于國民黨決心破壞政協的協定,4月8日,全國政協代表王如飛和政協政草審查委員會代表秦邦賢向延安彙報并要求重慶提供資料。途中因飛機失事而死","毛澤東年度光譜"表述為"因惡劣天氣,飛機在山西興縣紅茶山墜毀","周恩來年鑒"被描述為"墜機",《聚德年鑒》明确指出:"因為飛機被國民黨特工摧毀,也遇到了惡劣天氣, 在山西興縣紅茶山墜毀。

"48"空難是自然災害還是陰謀,事故還是暗殺,多年來一直存在争議。但是,導緻墜機的悲劇的真相尚未得到解決,因為各方都缺乏令人信服和确鑿的證據。

——摘自《顔黃春秋》2021年第四期

作者:徐岩

編輯:周毅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