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弗裡德曼:想清楚,别輕易從反恐戰争滑向對華戰争,我們的子孫會在2041年感謝我們

來源:環球時報

《紐約時報》9月7日文章,原标題:反恐戰争之後是什麼?對中國的戰争?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導緻許多美國人和分析人士說,"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不會走那條路。"我不知道這是否屬實,但它仍然提出了一個問題:當我們回顧20年後時,什麼樣的外交政策會讓我們說,'好吧,我們根本不會走這條路'。

弗裡德曼:想清楚,别輕易從反恐戰争滑向對華戰争,我們的子孫會在2041年感謝我們

資訊圖

我的回答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中國。

我的擔憂可以用幾段話來概括。從1979年到2019年的四十年是美中關系的時代。兩國關系有波動,但總的來說,這是我們兩國經濟穩步一體化的時代。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深度一體化有助于推動世界經濟的更深層次全球化,并支援世界兩個大國之間40年的相對和平。永遠記住,正是大國沖突給我們帶來了動蕩的世界大戰。

全球化時代使一些美國制造業勞工失業,并為其他人開辟了巨大的新出口市場。它使中國、印度和東亞的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同時讓更多的美國消費者享受到各種負擔得起的産品。簡言之,如果沒有美中關系,在這40年裡,世界就不會相對和平與繁榮。

但在過去五年中,美國和中國已經開始分道揚镳,也許走向直接對抗。

按照目前的趨勢,我們兩國,更不用說許多其他國家,可能會在20年後回顧過去,說由于1920年代初美中關系的破裂,世界變得更加危險和繁榮。

起初,兩位巨人緊挨着台面,偶爾在舞台下旅行,但現在他們在桌子上的生意越來越少,桌子下面的絆倒越來越激烈 - 如此激烈,甚至桌子都快要打破,在這兩種情況下都離開了。

但是,在我們從與中國的"合作競争"轉向對抗之前,我們應該問自己一些棘手的問題。中國也應該這樣做。因為當這種關系消失時,我們可能真的會想念它。

首先,我們需要問:中美之間的競争/沖突在哪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新興大國和防禦大國之間的明智政策可以在哪裡遏制?

讓我們從不可避免的事情開始。在經濟一體化40年的前30年裡,中國向我們出售了我所說的"輕商品",比如我們身上的襯衫,腳上的網球鞋和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闆。美國向中國出售"深度商品",例如深入其系統的軟體和計算機。中國需要這些東西,而且隻能從我們這裡買到。

如今,中國可以制造越來越多的"深度商品",但兩國之間并沒有共同的信任,無法将自己的深度技術安裝到我們的家庭、卧室和企業中,甚至将我們最深層次的商品,如先進晶片等商品賣給中國。當中國向我們出售"輕商品"時,我們并不關心其政府是專制的、自由派的還是素食主義者。但是,當我們開始購買中國的"深度商品"時,共同的價值觀很重要,但它們并不存在。

地緣政治咨詢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進階顧問納德爾·穆薩維紮德(Nader Mousavizadeh)建議,如果我們現在要把注意力從中東轉移到對中國的不可逆轉的戰略上,我們應該首先提出三個基本問題。

首先,他說,"我們是否确信,我們對中國這樣一個巨大、不斷變化的社會的動态有足夠的了解,相信其不可避免的使命是在全球範圍内傳播威權主義?"特别是當這需要美國代代相傳的反華決心時,這反過來又導緻中國更加民族主義?"

其次,穆薩維紮德說:"如果我們相信聯盟是"美國的獨特資産,那麼當我們與我們的亞洲和歐洲盟友談論他們與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現實時,我們是否聽取了我們的亞洲和歐洲盟友的意見 - 以確定他們的利益和價值觀融入與中國的共同道路?"否則,任何聯盟都會崩潰。"

根據穆薩維紮德的說法,第三個問題是,如果我們認為經過20年的反恐戰争,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必須是在國内"彌合基礎設施,教育,收入和種族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那麼強調中國的威脅是更有用還是更危險?它可能會點燃美國人的火焰,讓他們認真對待國家的振興。但它也可能點燃美中關系的火焰,影響從供應鍊到學生交流再到中國購買美國政府債券的方方面面。

無論如何,這些是我們在從反恐戰争轉向對華戰争之前必須考慮的第一件事。讓我們說清楚。

我們的子孫後代将在2041年感謝我們。(Thomas Friedman為《紐約時報》報道,Joe Heng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