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蠶寶寶很有價值。王偉軒,廣州日報記者
"80"後科研專業冷蠶女孩選育蠶一噸絲蟲38萬元
每天早上,增城正國鎮。新鮮的桑葉剛剛從樹上移走,裝入天河。"80"科研人員王顯燕早早在這裡等了一會兒,看到一片新鮮的綠葉,她喜極而泣,匆匆忙忙地走到地上一間蠶室,給數以萬計的頂級蠶寶寶等食,送上美味的早餐。
環顧天河這片小小的綠地,周邊"高大"的IT企業、創意産業園區、大學院校,部分這裡都是"蠶農"群體,專注于腳下的土地,與蠶寶寶一起早黑,不顧假期,用自己的汗水和研究,将廣東蠶種推向行業頂尖水準,走出了現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溫/廣州日報 記者 何瑞琪
露營:蠶的管理标準可與飼養大熊貓相媲美
廣東蠶業技術推廣中心(以下簡稱"推廣中心")位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附近的天河吳山,今年成立。走上山坡,一排白色的平房出現在我們面前。所有窗戶都緊閉着,用厚厚的罩子堵住,門檻被鐵絲網包圍。
"噓,小蠶對聲音、溫度、灰塵都很敏感,我們會竊竊私語。王顯燕一邊說着換上鞋套,領着大家走進了蠶室。蠶室空調、加熱爐一應俱全,溫濕度可控。蠶寶寶争先恐後地爬上桑樹葉,狼來了,耳朵裡充滿了"扭曲"的聲音。
這些家蠶寶寶不是普通的物種。如果他們被發現在海關口袋裡,他們将立即被拘留和審問。他們的學名,有的叫"三睡蠶"廣東蠶細纖維1,有的叫廣東楓1号,廣東楓2号,都擁有知識産權的專利品種,每一個都是幾代科學家畢生努力的結合,經濟價值産生千萬級的計算。
"這裡的蠶不是普通的,它們是分類的。推廣中心是廣州擁有"原種"的兩家家蠶品種之一的許可機關,隻有通過我們挑選的第一批家蠶品種,交配生産,其子孫才能進入市場,分發給養殖戶養殖。王顯燕說,這就是為什麼蠶種的安全等級如此之高,日間護理、夜間保安、管理标準可與大熊貓的繁育相媲美。
育兒:"80"後蠶育種者提出國家專利
研究團隊每天早上7點.m就下去了,沒有手機,沒有網際網路,穿大白蹲就是一天。它們調節蠶室的溫度,確定幼蠶發育良好,窗戶嚴格關閉,如果一點灰塵進來,對于小蠶來說是一場緻命的"沙塵暴",還要及時清理蠶糞,檢查葉子是否有農藥殘留......像老農民一樣,該團隊在日出和日落時分與小蠶一起工作,有時在10.m後下班。
但是,作為保護省蠶品種的科研人員,他們的專業精神和探索能力,與養殖戶确實有不同。走出蠶室,他們跑到實驗室對細菌的速率進行采樣。檢查标準非常嚴格,一旦發現超過标準,就會立即進行追蹤。每批蠶寶寶都有一張出生紙,上面有唯一的"身份證"号,品種多,代際,出生日期一目了然。
繁忙的工作日,周末,假期有時會成為奢侈品。王顯燕是一線研究人員之一,工作了這麼多年,也隻有一次婚假去旅行。15年來,她已成為蠶科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據了解,作為第二或第三發明人,王先燕獲得了三項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目前,作為第一發明人,申請專利。
價值:一噸絲綢售價38萬元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蠶和蠶的國家,廣東的蠶業也是第二大産業之一。曾經,珠江三角洲地區産量高,廣州也有養蠶的好田,絲綢出口已成為重要的港口。曆史記錄:1922年,廣東的絲綢産量居全國第二位,占全國總産量的三分之一,生絲出口占全國的40%以上。
不過,在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看來,"廣東蠶"過去隻是輝煌的制作,品質一般。很多品種隻有3A級,目前絲綢市場價格低至30萬元/噸。再加上經濟的快速發展,木爾達已成為一個生産力較高的工業園區,絲綢産量嚴重下滑。提高絲綢品質已成為當務之急。經過幾代人的科研努力,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最終将絲綢水準提高到6A級。例如,現在的"三睡蠶"廣東蠶苗條1條,可制成6A以上高檔生絲,絲綢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一噸蠶價漲價8萬元,即高達38萬隻,可謂小蠶種吐出"真金銀"。
如今,廣東省一批具有競争力的蠶種,30萬戶家庭掌握在春絲手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蠶種的不斷研究和開發是現代絲綢之路的新起點。廣東在發展蠶業主要集中在下遊産業鍊上,如絲衣設計與生産。2015年1月至10月,中國絲綢服裝出口總額為8.61162億美元,其中廣東位居第一,其次是浙江、江蘇、上海和四川。
未來:做蠶文章開發村遊
雖然蠶業的經濟價值是有希望的,但現實是蠶農越來越稀缺。以前增城也流行"如果一季蠶,能達到半年的糧食"的說法,現在,沿途進入,連一絲桑樹林都很難找到。
記者走訪了不少農村蠶農,了解到村裡年輕強壯的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留下老弱女兒留在家裡照顧蠶舍。而養蠶比養水稻、果樹、經濟林等更難,往往老人在家裡,蠶舍都密閉成塵土。
還有一個重要的國際因素影響着蠶的發育,蠶往往被市場操縱,因為蠶絲可以長期儲存。無序競争,價格波動大,蠶品品質日益退化,導緻蠶農和整個絲綢業的流失。
這群研究人員思考了很多,絲綢之路的發展不僅是為了運輸絲綢,也是為了拓展相關産業。例如,桑茶、桑酒、桑枝紙。
推廣中心副研究員惠秀認為,未來利用蠶類主題發展鄉村旅遊和農舍,積極推廣自駕遊,讓遊客體驗手工采摘的蠶,品嘗桑葚、桑茶等美食,将成為生态旅遊行業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