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号"半月談"8月4日消息,随着國家和地區之間交流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正在全球蔓延。近年來,中國外來入侵物種數量呈上升趨勢,發現外來入侵物種660餘種,成為世界上外來入侵物種最瀕危的國家之一。
一些外來入侵物種已成為新的優勢種群,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随着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等新興産業的出現,入侵管道更加多元化,導緻生态安全隐患顯著增加。
660多種生物侵入我國
根據生态環境部釋出的《2019年中國生态環境狀況公報》,中國已經發現了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個物種對自然生态系統構成或構成潛在威脅,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錄》。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顯示,有215個外來入侵物種侵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個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在廣東省北江市發現的外來入侵生物"奇魚"
中國農林生态系統中的外來入侵物種正在迅速增長。2008年至2010年,原環境保護部進行的第二次全國外來入侵物種調查顯示,中國有488個外來入侵物種。"這次比10年前高出30%以上。"一位業内人士表示。
外來物種的入侵管道正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包括自然入侵、無意引進、有意引進三大類。其中,自然入侵是由植物種子、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通過氣流、風、水流或昆蟲、鳥類自然遷徙引起的。
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董金軒說:"紫莖澤蘭、微洋甘菊、美洲斑蠅、草原貪婪的夜工都是我國的自然入侵。紫莖澤蘭到處都是瘋狂的,它的種子随風飄揚,散布到處,非常容易傳播。它可以生長在任何地方,不怕洪水和幹旱。"
無意介紹。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保護系教授盧永月表示,無意引入可能反複發生且比例最大的入侵。一方面,在進行某些活動時,人類沒有意識到攜帶和引進外來物種的可能性;
陸永月介紹,有記錄的外來入侵植物害蟲,除了少數從邊境自然引進外,其他都是無意中引進的。
有意介紹。世界各國出于農業、林業和漁業發展的需要,經常有意識地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微生物品種。董說,由于缺乏全面的風險評估體系,世界各國在引進好的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水花生、福壽螺杆等。這些入侵物種改變了原始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鍊,并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傳播開來。
近年來,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越來越廣泛。生物入侵發生在許多省份,涉及農田、森林、水域、濕地、草原、島嶼和城市住區等幾乎所有生态系統。
生态破壞疊加生物污染
一些外來入侵物種由于繁殖迅速、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天敵匮乏等原因,危害嚴重,往往在該地區任意長成新的有利物種,嚴重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态安全。
廣東省農鄉廳介紹,2004年首次出現廣東湛江的紅火蟻,原産于南美洲,其食物、繁殖力強、習性強、競争力強,在新入侵中容易形成人口密度較高,威脅農林生産、人畜健康、生态環境、社會保障等。
現在我國有300多個縣監測發現紅火蟻,特别是在廣東、福建、雲南、廣西。從自然生态學的角度來看,紅火蟻會攻擊其他昆蟲、鳥類、蛋等,這對生态極具破壞性。
小龍蝦被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味可口,但在貴州威甯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龍蝦的泛濫已成為一場災難。"我無法想象小龍蝦已經成為自然保護區管理的一個問題,"貴州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主任冉景軒說。
小龍蝦"吃肉吃素菜,不吃蔬菜吃泥",極具破壞性。在保護區内,小龍蝦洞,吃魚蝦,水草,泥濘,很多小龍蝦一起可以吃近一英尺長的魚,各種蝦在水中都逃脫不了小龍蝦的侵蝕,各種水草都成了小龍蝦的食物。小龍蝦泛濫顯然破壞了草海的生态平衡。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萬餘畝互花稻草蔓延,排擠了當地物種的生态空間,減少了60%的灘底栖動物密度,大大減少了鳥類的覓食和栖息地,嚴重威脅到黃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樣性。
保護區研究中心進階工程師王安東表示,互花水稻草根系發達,可長到50厘米~100厘米,植株結實,很厚,逐漸侵占鹹堿雨披、海草床栖息,不利于鳥類的生存遷徙。
董說,松線蟲、濕地松粉蟲、美國等森林進入的面積嚴重,每年可達150萬公頃;稻象A、非洲蝸牛、美洲斑蠅等農業侵入性昆蟲,面積每年超過140萬公頃;豚鼠、飛機草、水葫蘆、稻草等肆意傳播,已成為難以控制的局面。
外來入侵物種也造成嚴重的生物污染。董說,大多數外來物種成功入侵後,生長難以控制,造成嚴重的生物污染,對生态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入侵雲南南部後,原産于南美洲的紫莖澤蘭迅速蔓延到雲南北部,不僅樹木和農作物無法生長,而且其毒素還引起牛馬哮喘,給入侵地區的畜牧業生産帶來災難。令人擔憂的是,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别無選擇,隻能選擇紫色的莖澤蘭。
"這隻是海關截獲的一部分。
——進出口貿易,跨境電商監管難。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闫愛東說,近年來,随着進出口貿易的增加,國際快遞和跨境電子商務等新興産業帶來的外來入侵物種風險顯著增加,人工運輸和國際物流已成為外來入侵物種的管道。
"控制要困難得多。"過去,每10年就會有一次外來物種入侵,但現在可能需要兩到三年才能有新物種入侵,"嚴先生說。
廣西的一片海灘被外來植物和水稻草入侵
盧永月還指出,國際、區域貿易和交流極其頻繁,給了外來入侵物種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同時,外來入侵物種的來源複雜,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大量的商品和交易所,合法和非法的方式都是,很難實作源頭控制和一切檢測、監管。"進口貨物中的有害生物僅被海關部分截獲,洩漏的可能性很高。
- 家族底層不明朗,沒有快速監控、發現技術和機制。在外來入侵物種的應對和管理中,"完全清晰"和"早期發現"是最重要的。定期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有利于及時發現新的入侵物種定殖點,進而及早發現和快速反應,但傳統的外來物種普查方法,需要彙集不同學科的分類專家,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完成一次普查。
- 緊急消滅機制和應急系統不完善。閻先生說,目前,有害生物入侵包括檢疫性有害生物和非檢疫性有害生物。對于檢疫有害生物,海關、植保檢驗站有管控責任,海關系統、人才等都比較齊全,但植保檢驗站相對薄弱。同時,由于部分生物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潛伏期,載體具有多樣性、複雜性,再加上貿易、物流和邊境一線生态整合,防控難度較大。
"輕産量減少1000萬噸,重是無糧收割"
記者在浙江、廣東、廣西、山東、河北、貴州等地發現,外來入侵物種嚴重威脅着群衆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風險。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通過口岸進入的外來入侵物種和攜帶病毒的物種不容忽視,應通過有針對性的專項治理和加強口岸檢驗檢疫來實作。
疫情發生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凸顯。記者了解到,外來物種長期存在的風險,如草食、沙漠蝗蟲等,影響糧食安全,亟待關注。
今年4月,青島海關截獲了來自進口立陶宛小麥的檢疫性害蟲——小麥矮黑穗菌,這是中國第二次從立陶宛小麥攔截到的細菌,也是青島海關在15年後從進口小麥後再次攔截的細菌。
據青島海關動植物檢疫處蘇茂文介紹,小麥矮黑穗病被列為重要檢疫病,在全球40多個國家,小麥有害,防控成本高,極難根除。我國尚未發生這種疾病,一旦小麥矮黑穗菌随着進口小麥的引入而傳入我國并傳播開來,将對我國小麥産量産生嚴重影響,輕産數千萬噸,重糧是無法收割的,嚴重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
2019年侵入中國草原,已蔓延到25個省份的近1500個行政縣,去年面積超過1500萬畝。在廣東,部分地區玉米田受損率達60%以上,未及時噴灑防控,未到位玉米田塊,危害率甚至達到100%,幾乎無收成,還危害甘蔗、花生和香蕉等作物。
草貪婪夜蟲幼蟲和成蟲郭成蟲 /照片
廣西植保站副站長王華生表示,"五五"以來,國家先後投資建設了1000多個區域監測站,承擔了一類病蟲暴發監測任務,但部分監測站由于資金不足,難以完成預報和防控指導任務。提出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産品品質安全的入侵植物病蟲害防治,加大公共财政支援力度,将病蟲害監測補助納入财政年度預算,確定各地完成病蟲害監測任務。
福壽螺杆,常見于華南地區,可造成水稻減産7%~15%,嚴重時可減少50%,甚至切斷。大規模暴發将對稻米生産和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一些進入養殖水域的外來魚類不僅增加了飼料消耗,而且降低了漁業的價值。一些掠食性的外來魚類,如短吻鳄,也會導緻養殖水域的滅絕。
特别是,警惕緻病害蟲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更要關注國外病蟲害。
今年3月16日,天津海關在一批78.93噸燕麥種子進入美國時發現檢疫有害鼠。這是首次在全國各地港口的燕麥種子中發現豚鼠草。
2003年,豚鼠被列入中國第一個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不僅破壞了生态,還危害了人類健康。近日,太平山在山東省青島市青島植物園等地發現了豚鼠草。青島市南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劉傑表示,豚鼠草廣泛傳播,危害農業、生态和人類健康,其花粉已成為我國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的重要病因之一。
除了植物,一些昆蟲也對人體健康有害。在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昆蟲行為實驗室,記者看到幾個巢穴作為觀察對象。在一個半平方米的觀察箱裡,濃密的紅火蟻鑽進鑽出土,被侵蝕成洞。"别看這麼小的窩,裡面至少有上萬隻紅火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所長盧志斌博士說。
陸璇告訴記者,紅火蟻不僅影響農業生産,還影響人體健康。紅火蟻巢和普通螞蟻是不一樣的,形狀像沙袋,人不注意踩踏,紅火蟻會立即像潮水一樣走出來的刺痛,對人的身體過敏會被蜇傷,會産生強烈的灼痛,接着是發紅、高燒、嚴重休克和死亡。
福壽螺絲寄生蟲較多,是盤繞針鼹的中間宿主,廣州管圓線蟲,對人體健康構成較大威脅。貴陽市農鄉局水産站副站長、進階水産工程師馬永兵表示,每年4月至5月是撫壽螺杆的繁殖期,扶首螺杆幼蟲呈鮮豔的粉紅色,好奇,但為避免寄生蟲感染,建議不要接觸。
檢驗檢疫人員向村民講解外來害蟲的危險 富壽螺絲宋偉/附圖
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院長劉玉生表示,對于生命力強、危害較大的外來入侵物種,要建立正常的機制,研究它們的生長規律和原生害蟲等天敵,為遏制災害的長期戰争做好準備。
修建堤壩,守住國門
針對外來入侵物種傳播迅速、分布廣、影響大的問題,應完善立法,加強監管,保護國家,有效防範。
- 完善立法。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董金軒、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學院植物保護系教授盧永月表示,我國防治外來入侵物種仍缺乏系統、針對性的法律法規。現行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等,雖然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但缺乏以進口檢疫、引進等為主的統一制度。建議完善制度,推進生物安全法立法工作,促進形成監管協同效應。
- 普及防控方法。基層專家和幹部認為,在實踐中證明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可以及時總結推廣,對入侵物種有針對性和特殊化處理。
對于紅火蟻的管理,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提供了經驗。"如何找到紅火蟻是關鍵。我們根據紅火蟻的規律開發了陷阱,在上面放上誘餌,紅火蟻很容易找到。盧說,"發現後一般采用兩級控制方法。第一階段是釋放毒餌,紅火蟻将毒餌移回巢穴分享,整個巢穴紅火蟻可能會逐漸死亡。第二階段,半個月後我們會監測,如果發現有紅火蟻,就會注射液體農藥,達到徹底消滅的目的。"
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林植植物管理站站長冉景軒告訴記者,福壽螺絲防治方法有實體控制、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實體防控是通過清除水草,根除田間雜草,破壞福壽螺旋産卵場,同時手動撿起和消除蝸牛,以及清除扶首螺旋蛋塊。農業防控是通過放水淹沒,使蛋在孵化期在水中孵化。玉福壽螺杆是鴨子的食物,可以在稻田裡養鴨子,達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 加強口岸檢疫檢查和執法。海關口岸動植物檢疫部門是有效阻斷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建議不斷加大口岸檢疫檢查力度,加強檢驗設施裝備和動植物檢疫專業人員配置。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國際分院所長陶大雲表示,農業、林業、草業、海關、生态環境等部門要緊密合作,有效實作國内外檢疫的重要性,建立統一的協調管理機構,進行長期跟蹤監測,制定防範新型生物入侵的政策。
加強國際合作。生物入侵是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參與并執行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國際公約。應當繼續加強國際合作,實作資源共享,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利用國際生物入侵資料庫,探索我國生物入侵規律,建立對我國構成威脅的生物物種資料庫。
(原标題為"660多個被侵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在十年内增加了30%)。
來源:微信公衆号1号《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