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雲南,生物多樣性、文化多元性之花盡情綻放

建設地球的生命和文化共同體

作者:範建華(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資訊卡

雲南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西南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邊境總長4061公裡,總面積39.4萬平方公裡。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最高是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梅裡雪山主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在哈尼族自治州南拉口與紅河交彙處, 海拔隻有76.4米。景觀多樣,西北山地山谷、河流縱深、斷裂較多,中部高原仍較為完整,形成主高山盆地-水壩,南東南形成平壩與丘陵之間的喀斯特景觀。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河、紅河和南盤河構成了雲南的主要水文脈。在六大水系之間,有彭池、渤海、撫仙湖等九個高原湖泊,以及衆多水庫和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

看雲南,生物多樣性、文化多元性之花盡情綻放

Shane和她的丈夫是來自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渤海縣的哈尼族婦女,他們通過經營一個生态養雞場而發家緻富。新華社

看雲南,生物多樣性、文化多元性之花盡情綻放

雲南香格裡拉大區的納帕海濕地景觀。新華社

看雲南,生物多樣性、文化多元性之花盡情綻放

亞洲象繁殖及救援中心的從業人員為獲救的幼象喂食。新華社

1、生物多樣性熱點中的熱點

特殊的地理地貌格局和不同緯度的海拔高度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立體多樣的氣候帶,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帶(北溫帶)有7種氣候類型。雲南位于世界36個"物種最豐富、受威脅最廣"的土地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國西部山區"、"東喜馬拉雅山"和"印緬地區"三個區域核心和交彙點。複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地理特征和特殊的區域位置孕育了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雲南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也是許多物種的起源和分化中心,被稱為"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物種基因庫"。雲南僅占全國面積的4.1%,但覆寫了除地球上海洋和沙漠以外的所有生态系統類型,主要生物群物種的數量接近或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統計資料顯示,雲南共有25434種,其中大型真菌2729種,占全國近千種的56.9%,是亞洲種植水稻、荞麥、茶葉、甘蔗等作物的産地中心和分化中心,包括喬家縣的五針松、米勒城的苔藓、 玉縣等珍稀樹種,僅分布在雲南的脊椎動物2273種,占全國的52.1%,其中野生脊椎動物242種受到國家保護。此外,雲南還有昆蟲11000多種,淡水魚366種,鳥類776種,綠孔雀、怒江金猴、白棕榈長臂猿、空中行走長臂猿、亞洲象等都是雲南獨有的物種。

2. 生物多樣性創造文化多樣性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總和,這些活動是在依附、适應和改造自然的悠久曆史中創造、豐富和創新的。生物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的前提和物質基礎——如果地理環境和氣候影響物種群落的栖息地,那麼自然生态和群落生存模式就催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即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類型形成了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多樣性,也創造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經典典範。

雲南總人口(常住人口)為4720.93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達到1621.26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3.6%。除漢族外,生活在世界少數民族的6000多人口是彜族、哈尼族、白族、瑤族等25人。其中,哈尼族、白族、瑤族、瑤族、拉禾族、瑤族、那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狂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渡龍族等15個民族都是雲南獨有的。

從民族血統來看,雲南26個民族主要來自中國古代的三個民族,即彜族系民族,如彜族、白族、藏族、納西族等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區的民族之間,在生産生活、社會組織、文藝、宗教禮儀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不難發現,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雲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物種遺傳差異的多樣性。在漫長的歲月裡,無論是生活在高山還是深谷,無論是在平壩還是山頂,還是濱江水生活,雲南各族人民在了解自然、适應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西雙版納雨林生态文化啟示

我們以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彜族人和生活在白雪高原的藏人為例,來描述雲南文化多樣性與其地理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内在關系。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熱帶地區北部邊緣,屬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沛,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36~1513毫米,年平均氣溫18.9~22.6攝氏度。是中國熱帶生态系統保護最完整的地區,擁有森林151.6萬公頃,高等植物5000餘種,脊椎動物762種,鳥類427種,哺乳動物108種,爬行動物74種,魚類100種。此外,西雙版納也是世界水稻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世界茶葉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幾千年來,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傣族人創造了一套适應熱帶雨林環境的生産和生活方式。這裡的遠古祖先在收割經濟中創造了古老的水稻文明,使水稻種植成為這裡最重要的生産方式,相關的水牛馴化和養牛場也應運而生。當地以竹制建築為主幹酒吧式建築。它富含龍竹,大而堅固,可用作房屋的支柱等架構,而茅草可以遮風避雨,并且透氣性優異,進而增強了房屋的舒适性。幹酒吧建築不僅可以避免與濕地直接接觸,有益于身體健康,還可以防止蟲蛇的侵擾和傷害。選擇竹草草作為建材,是彜族祖先在生産實踐中,在認識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做出的科學選擇,進而形成了獨特的彜族竹建築幹柱建築文化。

除了物質文化的形成與西雙版納的地理環境、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外,彜族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創造也與生态環境直接相關。住在水濱地的壩區,讓當地性格中蘊含着更多水樣的溫柔、勤勞善良、禮貌,強調和諧共生。正如古老的彜語諺語所說:"有樹有水,有水有田地,有田地有食物......"彜族人對山林崇拜有強烈的認識。在傣族的傳統知識體系中,必須堅持對森林的保護和對自然的熱愛,他們生活在原有的熱帶雨林中,但從不随便砍掉一棵樹。每個村莊都種植在前廳的後面,在田野的角落裡,一種專門使用木柴的樹種 - 鐵刀木。彜族人音樂舞蹈的藝術創作也受到大自然的啟發,如彜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孔雀舞和"書盤和木木農娜"的神話傳說,都來自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獨有的稀有綠孔雀物種。

4、迪慶雪場高原生态文化啟示

将熱帶雨林與彜族文化進行比較,讓我們來看看帝清藏人是如何在福西北部白雪高原上艱苦頑強地創造燦爛的藏族文化的。

帝慶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南北縱向延伸的跨山區,地處金沙河、瀾滄江、怒江核心地帶,與世界自然遺産并排流淌。境内最高海拔為6740米的主峰為梅裡雪山卡瓦博峰,瀾滄江河谷最低海拔1486米,大差異小,使得垂直氣候和立體生态環境特征,且緯度低、海拔高,使當地屬溫帶寒帶氣候, 年平均氣溫為4.7~16.5攝氏度。這裡被稱為"動植物王國",高等植物187餘種,5000餘種,其中30餘種為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樹種,是世界著名的花杜鵑花、春花、龍膽、綠絨青蒿素集散地,其中,全國一級和二級保護動物80餘種, 包括猕猴、黑頸鶴、雪豹、森林、棕熊等;

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統決定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像西雙坂長尾人一樣,帝清藏人的祖先在白雪皚皚的高原上生存和發展。由于海拔高、氣候寒冷,地慶藏族人主要種植耐寒耐旱綠草、燕麥、洋芋,養殖方式源于高原地區的"兩牛升降欄"。由于天然牧場面積廣闊,畜牧業已成為農業的主導産業,而由于海拔和氣候的原因,牦牛成為畜牧業的核心要素——相比之下,生活在西雙版納等地的水牛根本無法在帝慶高原生存,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由于氣候寒冷,脂肪消耗,為了增加熱量來抵禦寒冷,當地藏族人的主食以牛肉和羊肉為主食,同時由于産品有限,吃綠面、喝酥油茶已經成為基本的飲食習慣——這顯然不同于吃軟米飯, 辣彜族飲食文化。

由于溫度寒冷,建造房屋防寒已成為福建西北高原居住的主要功能需求,進而形成了以木框結構和一米多厚土牆為主要特征的帝慶藏人建築文化。當地人民還把勞動與娛樂相結合,創作出一首獨特的建築歌曲——吓唬Gard,将大地強烈的音樂節奏感和歌舞聲音融為一體,讓原有的辛勤工作變成了一種愉悅的藝術體驗。

高山峽谷,寒冷的氣候,稀薄的空氣...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生活在白雪高原的藏族人民不怕艱辛,樂觀地生活,在白雪高原創造了獨特而有吸引力的藏族文化。雪山,草地,藍天,藍色的湖泊,老鷹...這些自然元素是綜合的,因果循環和人們的信念。

從以上兩種不同的自然環境、地理空間和生物群落的民族生産生活和精神追求中,我們清楚地感受到了雲南的多彩。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是互相依存的:随着生物的多樣性,存在着多元文化,生物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的基礎,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原動力。

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雲南各族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設中牢牢把握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特征,堅持生态環境、民族文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科學發展領域進行了大量探索。 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今天,雲南各族人民繼續以"生态文明領跑者"的戰略定位為目标,努力把雲南建設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綠色發展試驗區。

雲南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設的瑰寶,是值得關注和更新的永恒話題。

光明日報(2021年10月9日第9版)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