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國人工智能診斷瘧原蟲系統正式上線

作者:光明網

今天(30日),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研制的人工智能診斷瘧疾寄生蟲系統在北京正式啟動,這一科研成果可以幫助世界特别是非洲的瘧疾防治,同時鞏固國内瘧疾的消除,标志着世界範圍瘧疾寄生蟲控制系統建設的又一重大突破。

中央電視台記者蘇州在參觀了軍事醫學研究所的一個實驗室後,看到軍事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非洲援助期間,通過他們最新的人工智能診斷系統,可以快速、輕松地識别出采集到的樣本是否存在瘧疾寄生蟲,進而取代實驗室檢測作為裁判, 使瘧疾患者得到及時診斷。

該人工智能診斷瘧疾寄生蟲系統由圖像采集子產品、細胞檢測子產品、瘧疾分類子產品和瘧疾診斷子產品四部分組成,可用于在智能手機上拍照,以便現場或遠端實時檢測血塗片。該系統是一個低成本、高效和準确的瘧疾寄生蟲診斷方案,幫助非洲等瘧疾易發地區的人們提高瘧疾檢測能力和診斷水準,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工操作,進而減輕檢測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檢測效率。

軍事醫學研究所微生物流行病學研究所未知病原體分析部門的副研究員滕嶽說,通過在智能手機上拍攝血塗片的鏡像并将捕獲的照片輸入我們的人工智能檢測系統,不到一分鐘就确定了樣本是否感染了瘧疾。去年以來,該系統已在非洲多家醫院試點,效果非常好,對非洲當地人民有很大的幫助。

據了解,在人類曆史程序中,瘧疾是最危險的傳染病之一,非洲的氣候和衛生條件為瘧疾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一旦患者感染瘧疾,該疾病就會迅速發展,并且有患上嚴重瘧疾的風險,進而危及生命。是以,早期診斷瘧疾對于減少瘧疾寄生蟲的傳播和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然而,非洲一些國家受到臨床實驗室檢測人員水準的影響,這阻礙了瘧疾顯微鏡檢測的廣泛使用。

軍事醫學研究所微生物流行病學研究所未知病原體分析處處長宋亞軍軍表示,雖然瘧疾在我國已成功根除,但仍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非洲等地區,随着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能夠在醫學影像識别領域顯示出與人類專家相同的水準, 我們系統的最大優點是,利用人工智能降低了瘧疾寄生蟲檢測的複雜性,易于推廣,我們也希望該系統,為非洲和世界各地的抗擊瘧疾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解決方案。

新聞連結:軍事醫學研究所:抗擊抗瘧前線的利刃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釋出公報,中國正式獲得世衛組織消除瘧疾認證。這是繼天花、脊髓灰質炎、絲蟲病和新生兒破傷風之後,在中國已經消除的另一種主要傳染病。幾代軍醫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從應急模仿到自主創新,最終研制出青蒿素醚等瘧疾防治藥物的組合,在全球抗擊瘧疾的行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主導作用。

瘧疾是由人類紅細胞中瘧疾寄生蟲的日益增殖引起的,主要是通過蚊子叮咬受感染的雌性。20世紀40年代,中國每年約有3000萬例瘧疾病例,約有30萬人死亡。軍事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議将瘧疾控制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研究。

1967年,在國家有關部委的上司下,以軍事醫學研究所為主力的廣大科研人員組織了全國抗瘧藥物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鄧偉賢、滕玉和、李福林、賈玉清等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化學合成抗瘧藥,解決了國外多年未曾解決的耐藥惡性瘧原蟲的治療問題。20世紀80年代,為了延緩耐藥性的出現,軍事醫學研究所的周一清研究員将青蒿素醚和化學藥物苯二氮卓類藥物結合,研制出一種新藥複方青蒿素醚,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為首選抗瘧藥物,先後在國際制藥界獲得了頗具影響力的"歐洲發明家獎"和"美國蓋倫獎", 成為第一個獲準進入國際市場并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藥物,在瘧疾治療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在過去的20年裡,這種被稱為中國制造的東方藥物已經傳遞給全球70多個國家,共計10億人,為拯救生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根據其官方的《世界瘧疾報告》,世衛組織迄今全世界瘧疾病例總數約為2.29億,每年約有40.9萬人死亡,其中94%集中在非洲地區和國家。中國長期緻力于非洲國家的抗瘧工作,軍事醫學研究所的幾代專家不僅在後方繼續開發新型抗瘧抗瘧藥物,而且形成了援助隊、醫院、瘧疾控制中心、醫務人員教育訓練等綜合立體醫療援助體系。 這大大降低了非洲的瘧疾發病率和死亡率。(導演 張振偉、蘇州宋武 張宗航 王新儒)

來源:中央電視台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