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一首日,601萬人選擇退票!大家都被景區密密麻麻的人吓怕了!

前言

如果你想趁着五一出去玩,那奉勸你最好還是死了這條心吧!因為無論再美的風景,你都體會不到,反而隻有一眼望不到邊的人......

全國各大知名景區早早就被淪陷,甚至就連比較冷門的景點也全都是人,以至于網友調侃:好不容易放個假,為何非得花錢出門受罪呢?

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12306平台601萬張退票單如潮水般湧來,攜程、飛豬等平台改簽量突破千萬。

這場“集體退票”可以說就是目前中國旅遊市場的現狀,預示着從“流量狂歡”向“理性體驗”的轉型。

哪哪都是人

不知道有多少人五一假期因為調休還要上班,出于好奇是以點開了各大景區的直播間。

5月1日,國内最熱門的景點之一杭州西湖,有網友釋出了西湖斷橋的現場圖檔,隻見橋面人流量堪比春運火車站,密密麻麻的程度讓人不由得為“橋”捏一把汗,生怕它扛不住真斷了!

湖南長沙橘子洲頭,毛主席雕像周圍被遊客層層包圍,想要拍照留念的遊客就别指望獨自出鏡了,因為就是單純的想拍攝一下雕像,也隻能高舉手機“盲拍”。

成都大熊貓基地的幼年熊貓活動區外,遊客排起千米長隊,有家長為了能陪孩子看熊貓一眼,在烈日下苦等3小時。

作為五嶽之一的泰山,同樣也是如此,從山頂到山下綿延幾公裡人潮,你就是想休息也沒個站腳的地方,更何況頭頂炎炎烈日,想想都覺得恐怖。

每每看到這種場面,很難不讓人感慨一句:中國的人真多。

出門旅遊花費向來不低,如此大的體量,甚至都讓人忘卻了什麼是經濟疲軟,刺激消費。

景區嚴重“超載”

“我們也沒想到會這麼火爆。”黃山景區負責人面對五一單日12萬人的客流量直搖頭。

盡管景區提前啟動限流措施,但登山步道、索道站、觀景台等“卡脖子”區域仍出現嚴重擁堵,部分遊客因體力透支引發中暑、低血糖等意外。

故宮每日限流8萬人,但周邊停車場僅能容納3000輛車,導緻大量遊客滞留;北京環球影城熱門項目“哈利波特禁忌之旅”排隊時長超2小時,但園區未提供實時叫号服務。

以上情況無論是遇到哪一種都足以讓你膽戰心驚,哪還有遊樂的心情,可限流又不太現實,隻能讓遊客一股腦的往裡鑽,以至于釀造了各式各樣的危機。

有網友說:“每次看到嗚嗚泱泱的人群後,自己的第一反應不是熱鬧,而是害怕遇到什麼騷動,因為那時候的你無論怎麼反抗都會被人群吞噬”。

這并不是杞人憂天,高度密集的人群導緻出事後難以疏散,甚至救援都不能及時開展。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擔憂,可又太想出去玩的話,最好還是選擇一些自然景觀,觀賞一下大好河山舒緩一下心情算了。

年輕人“反内卷”重構旅行觀

“與其在景區排隊打卡,不如在家撸貓追劇。”上海00後女生的選擇,獲得了一衆網友的支援。

而資料顯示,2025年五一期間,本地遊訂單量同比增長67%,“酒店躺平”“露營燒烤”“劇本殺旅行”等新玩法成為主流。

不去人擠人的景點,似乎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的共識,而不去所謂的“網紅景點”也慢慢成為了年輕人出行的“箴言”。

“看到某部落客拍的‘仙本那同款’玻璃海,我連夜訂了機票。”北京遊客王然在三亞西島的遭遇堪稱“照騙受害者”典型。

宣傳視訊中碧藍透亮的大海,現實中卻是黃沙漫天、髒亂不堪的“泥湯子”;而社交媒體上“人少景美”的打卡點,實則擠滿舉着自拍杆的遊客,連礁石縫隙都站滿了人。

朋友圈的“精緻旅行照”正在失去吸引力,真實、松弛的生活狀态反而更能引發共鳴。

退票衆生相

“退完票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從‘旅行KPI’裡解脫了。”一位網友在退掉成都熊貓基地門票後,選擇帶着父母去郊區農家樂度過一個悠閑假期。

“票退了,假也請了,現在隻能在家‘葛優癱’。”杭州一網友卻因退票而陷入“真空期”。

她原本計劃去蘇州看園林,但看到拙政園、獅子林等景區預約系統顯示“已約滿”,索性退票。可當她想重新規劃行程時,卻發現長三角地區熱門酒店均已滿房,連周邊民宿都“一房難求”。

“我買的演唱會門票,退票時居然要扣50%手續費,這合理嗎?”天津一網友在黑貓投訴平台發起集體訴訟。

他購買的三張演唱會門票總價1500元,退票時卻被主辦方以“系統維護費”“人工稽核費”等名義扣除750元,遠超國家規定的“演出前7天以上退票可收取5%手續費”标準。

不難看出,有些人願意為自己的選擇錯誤買單,有些人則因沒了選擇而發愁,而有些人則因退票産生的經濟損失煩惱。

他們一開始全都有着堅定不移的出行計劃,但在現實面前又不得不退讓,無論這些退票的人願意與否,都給我們提了個醒:假期出行要謹慎。

“退票潮”映射旅遊危機

“遊客不是韭菜,不能一茬接一茬地割。”

在三亞西島遊客滞留事件後,海南省文旅廳釋出《海島景區服務優化提升十條措施》,要求景區:動态限流、錯峰預約、體驗更新等舉措,為了實作這一目标,當地各景區配置了智能裝置,以實作人流檢測、預約叫号等服務。

在資訊發達的當下,遊客的體驗感至關重要,一個景點若是屢次無法給遊客提供情緒價值,那熱度很快就會下去,直至門可羅雀。

三亞西島所做的一些列措施,平日裡的效果非常顯著,遊客可以根據提示避開人流去往想去的景點,甚至都不用提前排隊。

但在五一期間,幾十倍的客流量則讓相關系統幾近崩潰,試想一下,當你看到排隊等待上千的數字之後,你還願意按序排隊嗎?

歸根結底,集中出行旅遊是問題的根本,但假期調整關乎整個民生,目前也着實沒什麼好辦法。

想來想去,現在能做的就是勸遊客冷靜下來,從出行需求端控制,畢竟“旅行不是比賽,沒必要把所有景點都打卡。”

很多地方也不是非去不可,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中國旅遊業的未來

601萬張退票單背後,是中國旅遊市場的一次“集體覺醒”,它揭露了景區管理的短闆,也從側面說明了大陸旅遊業面臨的重大問題。

當601萬人同時按下退票鍵,他們按下的,其實是一個時代對“盲目跟風”的告别鍵,也是對“理性旅行”的歡迎鍵。

未來的旅行,不應是“人從衆”的狂歡,而應是“各美其美”的體驗;不應是“打卡式”的到此一遊,而應是“沉浸式”的文化感覺;不應是“說走就走”的沖動,而應是“理性規劃”的智慧。

參考信源:湖南日報2025-05-02《12306回應質疑!昨日退票601萬張!》
參考信源:中國新聞網2025-05-01《“五一”假期首日中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預計超3.4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