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午到家!神舟19号上演驚險48小時,太空歸途突遭“攔路虎”

文 |鳄娛海棠

編輯 |鳴喬

前言

“神舟十九号,歡迎回家!”這本來是4月29日這一天全國人民所期待的“太空大片”的結局,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沙塵暴,卻讓這次航天員的返程計劃按下了暫停鍵。 

原定于4月29日實施的傳回任務,卻因為内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東風着陸場突遭大風沙塵天氣,當地的平均風速超過了6級、能見度更是直線驟降,這使得這次返航不得不被迫推遲。

而對此相關部門也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強風天氣會影響降落傘開傘的姿态,甚至會讓傳回艙偏離預定的落地點,而嚴重的沙塵更是會阻斷通信信号,使得搜救的難度陡增。

而這種“甯可推遲、絕不冒險”的态度,則正是中國航天“零失誤”的底氣。 

而就在48小時前,着陸場上還剛完成最後一次的全系統演練,近百台車輛集結、5架直升機待命、衛星通信分隊嚴陣以待,準備在“黃金十分鐘”内傳回航天員成功傳回地面的第一畫面。

但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萬事俱備之際,當地的天氣卻成為了最大的“攔路虎”。 

而面對這突發的氣象危機,着陸場的指揮部也緊急連夜會商。

根據相關的消息透露,飛船的安全傳回需要滿足“平均風速≤15米/秒”的這一項硬名額,而當天的實測風速已經超标,這是使得這次傳回推遲的一個主要原因。

此外更加棘手的是,4月底這會兒正值該地區的大風高發期,是以當地的沙塵天氣可能會持續數日之久。 

以往的神舟飛船大多都會選擇地形平坦的西區着陸,但為了避開惡劣的天氣,于是團隊決定啟用面積更大的東區。

但這裡遍布着梭梭林、鹽堿地和濕地,車輛通行的難度較大,不過這一點我們的航天指揮團隊也提前想到了,相關的搜救隊已經提前了一個月在當地演練複雜的地形救援,確定“落哪救哪,萬無一失”。 

飛船傳回需精準比對空間站過境時機與着陸場天氣,科研人員根據軌道參數的反複測算,最終鎖定了一個最佳的落地時間視窗——此時的風力減弱,且飛船能以“5圈快速傳回”模式在50分鐘内完成從分離到着陸的全流程。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心裡會産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在這個無網絡信号的13000平方公裡的無人區,如何能夠確定此次的搜救行動萬無一失呢?其實答案就藏在兩支“特種部隊”當中。 

為航天員們保駕護航的,首先就是我們的 衛星通信分隊,他們與開艙手同時抵達落地點,扛着便攜式的衛通裝置,像搭積木一般的快速組裝天線、主機和錄影機。

僅僅不到10分鐘的時間,他們就能過讓現場的畫面順利傳回北京指揮中心。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測控團隊,這支被稱為“戈壁天眼”的雷達團隊,用更新版的裝置以“百米外看清頭發絲”的精度去鎖定傳回艙,為返航提供最後一層至關重要的保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返程最讓人驚豔的,還是莫過于大陸航天事業上“5圈快速傳回”技術的實戰應用。

讓我們說的更加形象一點來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如果把地球比作是一個操場,那麼以前的飛船就像是剛學開車的新手一樣,要在操場上轉十幾圈才能夠找到出口,而現在的神舟飛船則更像是一個老司機,能夠很快的找準時機一腳油門就沖出來。

這次的飛船返航,從脫離空間站到落地,全程僅需要50分鐘。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要知道在早期的神舟飛船傳回地面時需要整整24小時才能夠順利落地。

而現在所用到的時間還不到以前的二十四分之一,這就相當于你去北京到上海以前坐的是火車,現在改成了飛機。

在取得這一技術突破的背後,是大陸北鬥導航系統的精準定位、智能算法的實時軌道計算,還有推進器的毫米級姿态調整,正是這些先進的技術,保障了這一新技術的偉大突破。

不過最刺激的環節還是穿越“黑障區”的時候,當傳回艙以每秒7。9公裡的速度沖進大氣層時,此時航天飛船表面的溫度瞬間飙升到了1500℃以上,使得周圍形成了等離子體的“火牆”。

這時候飛船會與地面暫時失聯4分鐘左右,這事兒要是放在以前,我們就隻能祈禱航天員們好運了,但現在咱們有了另一個強大的黑科技——量子通信中繼系統。

這一強大技術讓飛船能夠在沖進大氣層後的這種高溫環境下仍然能夠與地面保持聯系暢通,這位飛船的安全着陸提供了非常大的保障。

在這次驚險的48小時裡,真正讓人動容的不是技術參數,而是那些默默奉獻的普通人。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裡,工程師和科學家們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緊緊的盯着螢幕上天氣的變化和飛船的位置,其它的航天工作者們也都沒有閑着,在這四十八小時内,他們真正的做到了萬事具備。

而在萬事俱備的背後,是他們默默的付出和奉獻,讓我們緻以崇高敬意的不止是那些航天英雄們,還有那些在背後默默付出的航天工作者,他們都是大陸航天事業的脊梁。

另外,于此相對比下,美國的“星際客機”飛船曾經因為漏氣故障的緣故險釀了大禍,而大陸航天的“雙保險”政策卻更顯穩健,這就是大陸航天失誤率極低的秘訣。

相信大家在看飛船返航直播時都會和我一樣,手心裡全都是汗,每次飛船順利落地的那一刻,心裡都充滿了興奮與自豪,都會為祖國科技的強大而驕傲!

對于這些在背後默默付出的航天人來說,他們所要做的,就是踐行“安全不是機率,是必須做到的100%。”這句話。

從神五到神十九,22年的載人航天路,中國用“零失誤”完美的诠釋了對生命的敬畏。

而這48小時的波折,相信也終将勝利,這也正是對這份敬畏的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