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慈禧第一次看到燈泡時,大喊了2個字,如今人們仍在這樣喊

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方丈

編輯|方丈

前言:

晚清時期,西方科技大量傳入中國,許多“稀奇古怪”的發明讓滿朝文武目瞪口呆。

其中,有一樣東西第一次亮相時,連見多識廣的慈禧太後都被驚住了——那就是燈泡。

當電光一閃,她竟脫口而出兩個字,讓滿殿太監宮女都不知所措。

而更有趣的是,這兩個字竟然流傳至今,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句口頭禅。

慈禧究竟說了什麼?為何反應如此強烈?

曆史舞台上的驚鴻一瞥

19世紀的清王朝,是一個劇變的時代。

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這個古老國度的大門,先進的科技與思想如潮水般湧入。

在這樣的背景下,慈禧太後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從一個籍籍無名的貴妃,到一手遮天的太後,她的人生經曆堪稱傳奇。

慈禧太後是個沖突的集合體。

一方面,她雖然身處舊時代的權力中心,但骨子裡并不是個保守的人。

她對西方的新鮮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總想親身體驗。

另一方面,作為一國之君,她又高高在上,對臣民百姓的疾苦與訴求視而不見。

曆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演了慈禧與西方先進事物碰撞的一幕幕趣味橫生的小故事。

這些故事折射出這位傳奇女性複雜的内心世界,也為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留下了别樣的注腳。

照相機前的"茄子"初體驗

慈禧太後第一次與"照相機"結緣,大概是在19世紀80年代的一天。

洋人們擡着一個從未見過的黑匣子進了宮,要給老佛爺"拍照"。

彼時的慈禧太後哪裡見過這新奇玩意兒,但好奇心驅使着她欣然接受了。

當慈禧太後第一次坐到照相機前,還沒等她端莊好姿勢,便被相機發出的亮光吓得閉上了眼睛。

可憐的老佛爺哪裡知道,自己的一張"醜照"就這麼定格了。

看着自己閉着眼睛的樣子,慈禧太後自是勃然大怒。

所幸的是,慈禧太後身邊有個叫德齡的侍女,年輕時在西方接受過教育。

她連忙教慈禧太後,拍照時要保持微笑,說一聲洋文"Cheese"。

于是,"茄子"這個拍照的密碼,就這麼誕生在慈禧太後的口中。

經過德齡的指點,慈禧太後漸漸掌握了拍照的竅門,興緻勃勃地收藏起了一張張自己的美照。

照相初體驗,折射的是慈禧太後求新求變的一面。

對于這個西方的新鮮玩意兒,她沒有抗拒,反而欣然接受,這在當時的清廷實屬罕見。

一聲"茄子",拉開了老佛爺接納新事物的序幕,也為她日後熱衷于此埋下伏筆。

"電燈風波"背後的爾虞我詐

相比"茄子"照相的小插曲,慈禧太後與"電燈"的首次邂逅可就沒那麼融洽了。

當時的大清,科技發展遠遠落後于西方。

燈泡這種西方國家司空見慣的玩意兒,在大清王朝就成了稀罕物。

當洋人們要進獻電燈,點亮紫禁城的夜晚時,慈禧太後第一反應竟是拒絕。

在她看來,電燈裡裝的不知是什麼邪門歪道,指不定會危及自己的性命。

一旁的大臣們也是一臉懵圈,不知老佛爺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被慈禧太後拒之門外的電燈,最終還是通過一種特殊途徑進了宮——那就是賄賂。

洋人們靈機一動,想到了慈禧身邊的大紅人李蓮英。

隻要打點好這位太監總管,保準電燈的事兒就成了。

于是乎,一場皇宮内的爾虞我詐上演了。

李蓮英是個精明的人,他很快看出電燈的便利,同時也注意到洋人們塞給自己的那些銀子。

權衡利弊之下,他決定為電燈鋪路。

李蓮英瞅準老佛爺不在寝宮的空檔,指揮着洋人們偷偷給慈禧的寝宮來了個"燈飾大改造"。

慈禧太後回宮後,隻見屋子黑漆漆的,不由納悶:這是哪個不長眼的,怎麼連燭火都沒點上?正疑惑間,刺眼的光亮突然照射過來。

慈禧太後隻當又是拍照,下意識地喊出了那個熟悉的洋文單詞——"茄子"!

李蓮英見狀,趕忙跑來圓場,一番花言巧語地向慈禧太後解釋電燈的好處。

什麼通宵達旦,什麼友善實用,甚至還把"延年益壽"搬出來忽悠老佛爺。

慈禧太後一聽,又是新鮮,又能長壽,哪裡還管什麼危險不危險的,當即就滿口應允。

電燈風波,反映出慈禧太後的另一面。

面對先進科技,她雖然本能地抗拒,但隻要稍加引導,還是會因為新鮮和實用而欣然接受。

這種沖突心理,恰恰印證了慈禧太後作為一個舊時代統治者,骨子裡的保守與好奇。

電力"吞金獸"的覺醒

自從電燈被引入紫禁城,這位揮金如土的老佛爺算是嘗到了甜頭。

從此,宮裡的日子可算是越過越"光明"了。

慈禧太後大手一揮,命人将王府、寺廟,甚至行宮都裝上了電燈。

不僅如此,她還特意下旨,設立了專門的"電燈處",負責宮裡上上下下的電力供應。

這電燈用着用着,慈禧太後漸漸發現不對勁了。

怎麼宮裡的電費越來越高?她那當鋪老闆的手藝這才派上了用場。

慈禧太後左算右算,發現維護這些"洋玩意兒"可不便宜——僅電燈裝置維修一項,每年就得花費6萬兩白銀!放在現在,這可得一千多萬了。

從最初的新鮮,到食髓知味,再到維護費用節節攀升,電燈這頭"吞金獸"徹底喚醒了慈禧太後對電力的渴求。

這種渴求背後,是這位傳奇女性骨子裡"求新求變"和"奢靡無度"的沖突心理。

畢竟,作為一國之君,她可以揮霍無度,卻唯獨不能在國庫空虛之際推動新政。

時代的縮影,沖突的代名詞

透過一聲"茄子"和一場"電燈風波",一個立體豐滿的慈禧太後形象躍然紙上。

她是一個複雜而沖突的代名詞,她身上融合了舊時代君主的驕奢淫逸,也孕育了接納新事物的開明與好奇。

回望曆史,19世紀末的清王朝,正處在内憂外患的十字路口。

作為時代變革的親曆者,慈禧太後雖身處權力漩渦,卻也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其中。

她沖突的性格,恰恰是那個大變革時代的真實縮影。

如今,當我們脫口而出一聲"茄子"時,不妨想想這個詞背後的故事。

它不僅僅是一位古代帝王有趣的"黑曆史",更承載了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集沖突與新潮于一身的傳奇人物。

百年光陰荏苒,時過境遷,當年慈禧太後的趣聞轶事,如今也成了曆史陳列櫃中的老照片。

但透過那些斑駁的膠片,我們依稀可見那個跌宕起伏的年代,以及時代洪流中,一位女性努力掙紮求存的身影。

她的人生,如同她的時代一樣,複雜而耐人尋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