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曆史勘探社
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陸小曼是民國那個時期充滿傳奇色彩的一名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滿了曲折,尤其是她的愛情,同時,她性情純真率直,在感情之事上敢愛敢恨。
光是看照片,給人第一感覺陸小曼算不上大美女,她并非标準的瓜子臉,輪廓也不流暢,五官單看也不算精緻,臉還稍顯扁平,缺乏立體感。
可奇怪的是她的五官組合在一起,竟然順眼了許多,雖然算不上驚豔,卻給人一種很溫婉的感覺。
光看照片,在那個年代,她真的算不上“民國四美”之一,但奇怪的是,當時大家對她的美評價很高。
徐志摩說:她一雙眼睛也在說話,睛光裡蕩起,心泉的秘密。
這評價不會是無中生有,那麼,陸小曼是靠什麼赢得衆人青睐的呢?
應該是她名媛的氣質與内在才華,而名媛氣質是從小培養而成的。
陸小曼,原名陸曼姬,于1903年農曆九月十九日生于上海,陸小曼又生得白嫩可人,從小就備受家裡人的疼愛。
她就出身在一個官宦世家,從小被富養,家庭條件優越。
她的父親陸定曾到日本求學過,學成歸來後,創辦了中華儲蓄銀行,母親吳曼華的文化修養深厚,書畫水準很高,在這種文化氣息濃厚的環境熏陶下,她也有不遜于其父母的教育水準。
陸小曼從小就繼承了她母親在繪畫方面的天賦,對繪畫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陸小曼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決定了她未來的道路。
小時候在上海上幼稚園,6歲就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女子附屬國小讀書,9歲時升入北京女中讀書。
當時到中學讀書本身就是富人的消費,而女子能夠受到中學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
15歲時,父親把她送進法國人開辦的聖心學堂,那時候這是一所聲名赫赫的貴族學校,北京有權有勢的大戶人家的少爺、小姐大多都在此就讀。
陸定還專門為女兒請了一位英國女教師,教授英文,陸小曼生性聰慧,十六七歲已通英、法兩國語言,還彈得一手好鋼琴,又精于油畫。
她兼具上海姑娘的聰明伶俐與北京姑娘的秀麗端莊,在學校之中,屬于校花級别的存在。
1922年,年僅19歲的陸小曼開啟第一段婚姻,陸家夫婦精心遴選,為王赓這位如意郎君與陸小曼牽線,使二人結為連理。
王赓年少得志,畢業于清華大學,還曾就讀于美國西點軍校研習軍事,與美國名将艾森豪威爾為同窗。
陸小曼之母對青年才俊的王赓甚是滿意,便毫不猶豫地欲将陸小曼許配給他,二人從訂婚到完婚曆時不足一月,以現代眼光來看,這無疑是“閃婚”之舉。
這樁婚姻是當時上流社會典型的紳士配淑女的婚姻,兩人的婚禮也是辦的聲勢浩大,婚禮在當時豪華的“海軍聯歡社”舉行,兩人的結合吸引了很多名門貴族來參加他們的婚禮,陸小曼就這樣風風光光地嫁作了王赓。
但這段從一開始就沒有感情的婚姻也注定不會長久,奉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這也為兩人後來感情的破裂埋下了伏筆。
兩人成婚未滿半年,感情便深陷危機,因為陸小曼的“真命天子”徐志摩出現了。
有緣的是,徐志摩與王赓同為梁啟超門生,二人亦是好友,如此,徐志摩便成了王家的常客。
但由于王赓專注于工作和前途,他陪伴不了陸小曼,是以他常要徐志摩這個摯友陪伴陸小曼玩耍,沒想到徐志摩趁虛而入,介入了他本就不牢固的婚姻。
徐志摩對陸小曼的陪伴,導緻了陸小曼和王赓的婚姻出現了大危機,王赓沒想到,昔日的摯友,竟然和自己的新婚妻子一起背叛了自己。
王赓不在家的時候,徐志摩經常來找陸小曼,還帶着她一起遊長城,逛天橋,到來今雨軒喝茶,去西山上看紅葉……他們一個是窈窕淑女,一個是江南才子,愛情的火花在他們之間迸發了。
記錄徐志摩與陸小曼愛情故事的地方,還有一處在松樹胡同的新月社俱樂部。
陸小曼愛好文藝,參加了新月社,而徐志摩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兩人意趣相投,情愫漸深。
兩人愛情的火花愈演愈烈,要知道,陸小曼從小就向往浪漫和藝術,而徐志摩剛好就是兩者兼具的,還是當代有名的大詩人,兩人可謂是靈魂伴侶。
陸小曼曆經諸多周折,終與王赓離婚。
但是這一樁婚内出軌的愛情,必定不會受到父母的祝福,徐志摩的父親雖然勉強答應了陸小曼和徐志摩的婚事,但是提出了三個條件:一、結婚費用自理,家庭概不負擔;二、婚禮必須由胡适做介紹人,梁啟超證婚,否則不予承認;三、結婚後必須南歸,安分守己過日子。
為了捍衛與陸小曼的愛情,徐志摩對這三個條件皆應允下來。
陸小曼和徐志摩終于在克服萬難後在北海公園舉行了婚禮,因為兩人的婚禮受到了雙方父母的反對,是以隻能自掏腰包舉辦,是以沒什麼儀式,和陸小曼當年與王赓結婚時辦的婚禮簡直是天壤之别,梁啟超作為徐志摩和王赓曾經的老師,也對兩人的婚姻十分不滿。
果然這一段人人都不看好的婚姻讓徐志摩受盡了苦頭,由于陸小曼奢侈的生活,漸漸地讓徐志摩力不從心。
他隻好身兼數職,他任教的大學多在北平,陸小曼不願意離開上海,徐志摩不得不兩地奔波,身心俱累,而陸小曼又染上了鴉片,整日吞雲吐霧,夫妻倆為此常有争吵。
現在雖然兩人終成眷屬,但徐志摩與陸小曼卻是再也沒有婚前那種感情了,陸小曼所要的愛情也許隻是激情,她在情感上是一輩子都閑不住的人。
後來徐志摩為了趕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禮堂關于中國古代建築的講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郵政機飛往北京。
沒想到這一次卻不幸飛機失事,才華橫溢的詩人就此隕落,陸小曼悲痛得終日卧床。
1931年,徐志摩乘坐飛機身亡,徐志摩的死,令陸小曼悔恨不已,她在書桌前寫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從此不再出去交際。
徐志摩去世以後,對陸小曼來說好似天塌了,她終日穿着素服,謝絕了所有的娛樂場所,閉門不出,卧病在床,人也變得憔悴,每日隻和翁瑞午厮守在一起。
翁瑞午是徐志摩之友,陸小曼患病之際,翁瑞午常為其推拿,徐志摩離世後,翁瑞午就始終悉心照料陸小曼。
胡适作為曾經陸小曼的好友,不忍心看她這樣,于是提出讓她離開翁瑞午由他來負責她的生活費。
結果被陸小曼拒絕了,理由是她跟翁瑞午在一起很多年了,現在翁瑞午的身體不好,她不能趕走他。
陸小曼後來痛下決心戒掉煙瘾,過起簡單樸素生活,做回徐志摩期待的樣子,但是人已經死了,她再改變徐志摩終究還是看不到的。
她隻能重拾畫筆,加入書畫會,收集亡夫作品,這樣她的心裡還會好受一些。
縱觀陸小曼這一生,可謂是高開低走,她本是內建千寵愛于一身的女子,卻因驕縱奢靡,将一手好牌打爛,令人唏噓。
1963年,60歲的陸小曼的留影,此時的她看起來和普通老太太毫無差别,一點美女的影子也看不出來。
這張照片拍攝于上海,此時的陸小曼坐在石頭上,穿着寬大的素服,一雙平底布鞋,因為太過幹瘦,顯得顴骨突出,眼窩深陷,頭發稀疏零散,眼睛失去了靈氣,臉色白中泛青,雖然對着鏡頭淺笑,可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因為太過幹瘦,她曾經圓潤飽滿的臉部已經幹癟,顴骨突出,眼窩深陷,齒落發脫,眼睛失去了往日的靈氣和神采,頭發也隻是随意梳在耳後,毫無美感。
1965年4月3日,陸小曼去世,享年62歲,風光了半生的陸小曼,身後事顯得無比冷清蕭條,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無兒無女,無牽無挂。
陸小曼一生也沒有子女,這使得她死後骨灰火化後無人認領,她的骨灰無人認領,直到23年後,她的堂侄女為她修建了墓碑。
墓碑上的刻字非常簡單:“先姑母陸小曼紀念墓”。
縱觀陸小曼一生,前半生璀璨奪目,身為名媛而備受矚目;後半生卻孤苦至極,晚景凄涼,老無所依,實在令人哀歎。
參考資料:
北青網 ——陸小曼為徐志摩離婚 徐父答應婚事卻出難題(圖)2010年05月05日
廣州日報——陸小曼一生的情愛:徐志摩不過是個舞伴而已 2009年0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