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困局,困住蘋果
AI時代,蘋果似乎有點力不從心,每一步都走得“慢半拍。”
近日,蘋果更是宣布推遲原定于今年推出的Siri人工智能更新功能,延期至2026年。
這款更新了一年的AI助手,這麼難做?
這家目前市值全球第一的巨頭,市場競争力還在?
Siri 功能未達預期,罕見公開宣布産品延期
2025年3月7日,蘋果官方正式确認,将推遲原定于今年推出的Siri人工智能更新功能,延期至2026年。發言人表示,“實作這些功能所需的時間比我們預想的要長”。原定于今年四月随iOS 18.4系統更新推出的功能 —— 包括調用使用者個人資訊回答問題、更精準控制應用程式等 —— 都将延至“未來一年内”釋出。
這些在去年六月展示的Siri新功能如今都成了泡影。
具體看來,過去數月蘋果工程師全力修複項目中的大量漏洞,但進展未達預期,在内部測試中發現,這些功能既不穩定也未達到宣傳效果。蘋果AI部門内部一些人更是認為公司可能需要“從零開始重建這些功能。”
此次事件或将直接導緻蘋果AI的内部動蕩。
蘋果員工正質疑是否需要CEO蒂姆·庫克或董事會出面調整AI部門上司層,認為若不進行重大改革,公司将繼續落後于競争對手。據悉,今年初,蘋果已委派資深軟體高管金·沃拉斯協助AI團隊。
此次延期也對蘋果造成嚴重公關危機,導緻蘋果不得不向AppleCare客服人員下發話術指引:“若客戶詢問Siri功能釋出時間,請重申我們預計在未來一年内推出。”
内部消息人士表示,這些功能最早可能要到2026年才能釋出,而更具對話性的ChatGPT式Siri可能要推遲到2027年随iOS 20一起推出。
有分析師指出,這是蘋果罕見的公開宣布産品延期的情況之一,此前蘋果隻在2016年的AirPods和2011年的白色iPhone 4上曾有類似情況。
而蘋果AI的這一延遲發生在亞馬遜和谷歌等競争對手已推出更先進AI助手的背景下,此次延遲釋出或将使蘋果在AI助手領域落後競争對手約五年。
谷歌助手、亞馬遜Alexa等已在自然語言處理和跨裝置互動上取得顯著進展,而蘋果Siri的“對話能力”仍停留在基礎層面,如果蘋果與競争對手差距持續拉大,或将直接導緻使用者流失的風險。
此外,AI功能推遲釋出,更能直接引發大衆對蘋果創新能力的質疑。部分分析師認為,若無法在2026年前推出突破性功能,蘋果可能在AI手機競争中失去主導地位,并使得投資者與消費者信心受挫。
除了Siri人工智能更新功能延遲釋出外,蘋果智能家居中樞因Siri更新延遲而推遲釋出。
據報道,蘋果公司原計劃于2025年3月推出的智能家居中樞裝置,将采用6英寸或7英寸觸摸屏,可壁挂或桌面放置,運作tvOS系統,支援視訊通話、智能家居控制、月曆檢視等功能,被Gurman稱為“蘋果今年最重要的産品釋出。”
但該裝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尚未完成的Siri個性化更新功能,是以也已被推遲,這也意味着其必須要要等到iOS 19甚至2026年Siri個性化更新後才能面世。
于此同時,蘋果内部的擔憂還涉及技術層面,要完善Siri可能需要在裝置端運作更強力的AI模型,這将增加硬體負擔,使其硬體生态協同效應減弱。
大衆普遍看到的是,蘋果的AI戰略依賴硬體(如iPhone、Mac)與軟體的深度整合,但Siri更新延遲可能削弱其生态閉環的吸引力。例如,使用者對Apple Intelligence套件的期待(如AI寫作工具、Genmoji)很可能因Siri進展緩慢而降溫。
此次蘋果宣布延遲Siri AI更新計劃至2026年,凸顯了蘋果AI發展的困境。正在大力布局AI的蘋果,何時能走出AI發展困境?
後起之秀不斷角逐,蘋果調整政策
不少人看來,蘋果的“保守”政策(如延遲以確定品質)雖可能犧牲短期市場佔有率,但長期來看有助于維持品牌信任。
他們認為,Siri的“慢”不是技術惰性,而是生态閉環的代價。
他們建議蘋果采用分階段推進AI功能的方式深化布局。盡管核心功能延遲,蘋果計劃在iOS 18.5中推出部分Siri優化(如打字輸入、ChatGPT整合),可以一定程度上以緩解使用者不滿。
實際上,面對後來者的不斷沖擊,如更注重生态整合的小米等廠商,蘋果自身的産品政策也在進行調整。
蘋果近期被曝出可能放棄傳統的一年一更新模式,轉而采用更靈活的産品釋出政策。這一調整源于其産品線日益複雜(如iPhone、iPad、Mac、AirPods等),技術疊代壓力增大,以及消費者對“擠牙膏式”創新的不滿。例如,iPhone 16的更新被使用者批評為僅在外觀上微調,缺乏實質性創新。
蘋果的這一政策轉變,直接反映了科技行業從“固定周期更新”向“按需疊代”的轉型,可能影響其他廠商的釋出節奏。
而蘋果在AI領域的布局(如Apple Intelligence分步上線)顯示,其複刻模式也已從硬體轉向技術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的生态閉環(如iOS與硬體深度綁定)仍是其核心競争力,其他廠商需在差異化中尋找平衡,廠商們需通過AI、生态協同等創新維持競争力 。
蘋果真的“落後”了嗎?
不可否認,在生成式AI、智能助手疊代速度等方面,蘋果确實存在滞後。
而三星、華為已認證“折疊屏+AI”組合搶占高端市場的當下,蘋果仍依賴直闆手機設計,可折疊iPhone預計2026年才推出,也令大衆诟病其硬體創新滞後。
但在部分細分領域(如硬體整合、隐私保護)等方向,蘋果依舊保持領先,蘋果目前處于“優勢與挑戰并存”階段。
在硬體整合方面,蘋果通過自研晶片(如A19、M系列)持續強化本地AI算力,布局端側AI。如iPhone 17系列将搭載台積電2nm制程的A19晶片,支援複雜本地AI運算,被定位為“原生AI手機。”
這種軟硬體深度協同的政策,使其在裝置端AI任務(如圖像處理、健康資料分析)上具備性能優勢,減少對雲端的依賴。而端側AI也正被視為AI未來發展的一大方向。是以說,當谷歌們用AI重新定義搜尋,蘋果在用晶片重新定義AI的邊界。
布局端側AI的同時,蘋果堅持端側資料處理與私有雲計算結合,通過“隐私保護”為品牌提升核心競争力。例如Siri的個性化服務需在本地加密存儲使用者資料,避免了隐私洩露的風險。
這種政策在資料敏感型市場(如歐洲、中國)具備極強吸引力,雖然也可能導緻AI功能的開放度受限。
目前,針對中國市場,蘋果正在加速本地化AI研發,組建中國工程師團隊開發符合監管要求的AI子產品(如圖像處理、語音互動),目标在2025年年中上線。
然而,由于資料本地化政策限制,部分功能(如上下文了解)的适配周期較長,導緻區域體驗差異,具體産品隻能上線體驗後方知成果如何。
在健康與可穿戴裝置的AI應用層面,蘋果也在持續探索。其Apple Watch、AirPods等産品通過AI技術拓展了健康監測功能(如血壓、血糖監測),并推出“Apple Coach”健康應用,提供個性化建議 —— 雖然蘋果AI目前像是一棵樹不會開花的樹。
蘋果在可穿戴裝置與健康領域的垂直整合能力遠超多數競争對手,而醫療健康産業俨然是AI造福人類的第一視窗,蘋果似乎正在捷足先登。
不追求首發,但求完善?
蘋果Siri的再度延遲反映了AI技術落地的複雜性,尤其是對隐私、硬體相容性和使用者體驗的高标準要求。
這也是在踐行庫克強調的“不追求首發,但求完善”,但庫克的穩健,似乎正在成為庫克陷阱。蘋果一味堅持過度的保守政策可能導緻錯失市場視窗,蘋果似乎很難答好技術激進與穩健平衡的難題。
樂觀人士看來,短期内,這一延遲可能削弱蘋果在AI競賽中的先發優勢,但長期來看,其穩健政策若能與技術突破結合,提升技術疊代速度,仍有機會在AI競賽中後發制人。
未來大衆或許仍會重點關注2026年Siri更新的實際表現,以及蘋果在AI晶片、生态協同上的進一步動作。
蘋果的AI競賽,不在2024年的釋出會,而在2026年的使用者指尖 —— 但市場給蘋果的時間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