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力士暴跌,中産不接盤了?

文 | 瀝金

勞力士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漲價,二手的價格卻遇上了滑鐵盧。

兩年前一塊二手勞力士迪通拿還能賣120萬,如今50萬就能拿下,跌幅超過58%。坊間甚至有了順口溜,你不買我不買,明天還能降200。

不止是勞力士,經濟下行奢侈品生意普遍不好做。

同樣是奢侈腕表,百達翡麗和愛彼的二手市場的價格分别下降了6.5% 和 7.4%,愛馬仕悄悄将鉑金包的配貨門檻從1:2.5降至1:1.2,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2023年營收暴跌15%,Prada把經典尼龍包價格下調20%。

腕表市場的價格雪崩,隻是奢侈品行業系統性危機的冰山一角。

被中産視為“硬通貨”的勞力士不再保值,消費者越來越難相信“買奢侈品等于投資”,奢侈品品牌的信心,該由什麼來支撐?

供需失控,與保值脫鈎

勞力士二手市場崩盤的最大原因,首先在品牌自己的供需失控。

奢侈機械表兼具消費品和投資品的雙重屬性,尤其是勞力士,在二手市場的價格既堅挺又容易出手,被很多人視為“硬通貨”。

作為投資品,保值是第一要素,嚴控供需是品牌必須做好的事情。

過去十年,勞力士的年産量始終保持在100萬隻,搭配配售的規則,足夠制造出有效的稀缺性,維持産品價格。

但自從2022年增産到124萬隻以後,專賣店的提貨周期縮短至60天,直接刺穿了品牌“稀缺”的泡沫。

更要命的是,品牌還親自下場收割二手市場——勞力士推出官方認證翻新表,定價雖然比非官方管道高15%-20%,但“官方”的招牌給了消費者更穩妥安全的保障,既分流了二手商利潤,又摧毀了市場對稀缺性的預期。

這個前景品牌應該是能預計的,為什麼依舊選擇這麼幹?本質原因是消費者買得少了,倒逼品牌想辦法增加營收。

從生産端看,去年瑞士制表業集中的汝拉州政府,收到了約40家公司的求助,希望發放補償金避免裁員,訂單不足是行業性的問題,不獨勞力士所有。

消費端則稍微複雜一些,作為消費品,勞力士本就不是必需,完全可以能省則省。

作為投資品,相比于機械表,消費者更原因買黃金保值。根據《2024中國高淨值人群品牌傾向報告》,黃金是最受高淨值人群青睐的投資選擇。看看黃金一路向上的堅挺價格趨勢,很容易了解個中緣由。

二手市場對趨勢變化非常敏感,隻要稀缺性減少,“勞力士是硬通貨”的共識很容易快速崩塌,徹底跟保值脫鈎。

中産消費降級,轉向實用主義

奢侈品賣不動,是中産們消費心理和投資政策的全面降級。

對他們而言,與其說勞力士是一塊腕表,不如說是一張階級通行證和财富保險櫃,天生就帶着濃厚的投機色彩。

《孤注一擲》裡陸經理在女兒書包裡塞綠金迪、《古惑仔》裡山雞靠陳浩南給的金表翻身,無不說明了大衆對勞力士保值的集體意識。

更深層的降級藏在中産消費的集體轉向,從面子工程轉向實用主義,成本效益才是新的生存法則。

現金流預期難以擴大,房貸、教育、醫療等剛性支出又減少不了,那就隻能從其他地方砍預算。

很多細節,堆砌出中産消費降級的大趨勢: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突破9億,1688工廠直供模式崛起,馬術俱樂部倒閉潮與冰球課程銳減同步上演,醫美從單次上萬的熱瑪吉降級為數百元的光子嫩膚……

有Reddit的使用者拆解勞力士鋼表,發現材料成本不足售價10%,雖然成本和售價沒有必然聯系,但有怨氣的消費者,很容易聯想到90%溢價是純粹的智商稅。

奢侈品金融化叙事的脆弱性,更揭示了中産階層對“投資”的解構——當一塊表的波動性遠超股票,“一勞永逸”的保值神話在黃金、國債面前不堪一擊。

“不買立省100%”從段子變成現實,隻能說明一個事實:人造的稀缺性救不了品牌。

維持稀缺,奢侈品保值秘訣

當中産購買力越來越弱,誰來給奢侈品買單?

兩個思路,一個向上,一個向下。

往上看,最有錢的那一批人,在奢侈品消費上不會受短期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消費力與經濟周期脫鈎,是行業最後的避風港。

對他們而言,價格是次要的,不可複制的稀缺性才最有價值,不管是百達翡麗用萬年曆、三問等複雜工藝築起的技術壁壘,還是理查德·米勒1.75毫米超薄機芯的專利,在技術和工藝上的無可挑剔,就是支撐産品價格的最大底氣。

向下滲透是另一種思路,把原先的高端技術向次一級的産品擴散,或者也可以叫它“輕奢化”。

帝舵搭載勞力士同源機芯卻價格減半,歐米茄提供終身免費機芯檢測,本質是高端品牌面向大衆市場,用技術下放和服務捆綁擴大客群。

但是這個思路很容易翻車,一旦消費者把降價和貶值劃上了等号,品牌就走進了某種死胡同,博柏利降價後品牌價值縮水、Gucci業績暴跌15%就是證明。

尋找新的價值錨點,對奢侈品類迫在眉睫。體驗經濟和智能化,是奢侈品可行的發力方向。

據《2023中國可持續消費報告》,超60%的95後消費者将體驗消費的優先級排得很高。服裝奢侈品牌Moncler通過聖莫裡茨冰雪藝術展、上海“天才之城”時裝秀等高端活動,2024年實作營收31億歐元,其中體驗驅動型消費貢獻率達40%。

技術使用主義,也在賦予智能化、可穿戴等概念更高的溢價。Z世代消費者更偏愛智能手表的多功能性和智能屬性,比如健康監測和移動支付等,智能手表的年銷售量近乎是機械表的10倍,并且增長率還更高。

瀝金點評

事實會證明,任何消費品總要回到它應有的位置。

勞力士二手市場的價格崩塌絕非孤立事件,而是奢侈品行業結構性危機的縮影,也撕開了三層幻象:人造稀缺性,符号價值和産品金融化。

當熱衷投機的人群意識到,奢侈品再像硬通貨也不是硬通貨的時候,擊鼓傳花的遊戲總會玩兒不下去。

這也許是新舊奢侈品時代的交接預兆:未來的奢侈品,很可能不會是櫥窗裡标價百萬的腕表,而是能将最尖端的科技、文化和體驗熔鑄成一體的新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