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溫轉暖,打勞工、學生黨踏上新的征程。CPU、顯示卡、記憶體、固态紛紛換代,過了個小長假,又有如此多新品在等待着大家去選擇。今年618想必是個裝機的好時節,然而新品溢價嚴重,對等等黨來說,可能仍是糾結無措的一年。
▲ 英偉達RTX5070顯示卡
☞ 在過去的2月,酷睿i系列處理器整體小跌,酷睿Ultra大跌(部分超20%),Ultra 7系列已具備較高選購價值;廉價H810/B860主機闆上市,新平台組裝門檻降低,但現階段仍以酷睿i平台清貨為主。英偉達上市全新RTX5080、RTX5070Ti等産品,存在較明顯溢價,新産品AI算力相比前代提升顯著,不過基準性能提升幅度一般,此外RTX5070将于3月上旬與廣大消費者見面。
▲ AMD RX9070XT顯示卡
☞ AMD銳龍9000系列處理器小幅下跌,前期價格暴漲的X3D系列在過去一個月回落不少;RX7650 GRE/8GB新顯示卡上市,本質為老款RX7600的頻率提升版;RX9070/9070XT顯示卡釋出,定價頗具競争力并将于3月上旬登場。其他配件方面,DDR4、DDR5記憶體價格整體保持平穩,部分小跌;SSD整體保持平穩,PCIe 5.0固态更多新品推出,但PCIe 3.0/4.0成本效益更高;機械硬碟水很深,求穩的朋友不建議追求低價買二手,容量則務必2TB起選。
☞ 過去2月份硬體價格變動情況:
★ 英特爾:漲跌互現,多數小跌;
★ AMD:老款小漲,新款小跌;
★ 記憶體:整體平穩,部分小跌;
★ 機械硬碟:整體保持平穩;
★ 固态硬碟:整體保持平穩;
★ 顯示卡:整體小漲。
【2.1】市售處理器報價
▲ 主流第12-14代處理器參數及報價
☞ 報價單明确了散片價格來源是拆機還是全新,但需要注意,拆機片畢竟是二手,是以其定價并不會統一,往往會與CPU的成色密切關聯,是以上述報價僅供參考,不代表所有店家的具體情形。不過,無論是英特爾還是AMD,如果單純隻是想買個CPU,盡量選擇散片,而拆機片價格略低更劃算。散片(拆機片)的購買管道一般是淘寶、閑魚或拼多多(務必厘清是正式版還是測試版)。
☞ 英特爾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目前促銷力度激增,整體出現大幅下調。新處理器采用台積電3nm制造技術,在降低運作頻率、功耗的同時還取消了超線程技術。但得益于P核、E核效能大幅提升,新處理器在“雙減”的情況下綜合性能依然提升,可見得新架構提升确實顯著。酷睿Ultra仍然處于優化階段,後續會随着BIOS、作業系統的完善而進一步提升性能表現。
▲ 主流AMD平台銳龍(架構)系列處理器
*特别提醒:AMD平台請盡量搭配最新Windows 11 24H2版本使用,可以提高性能表現;酷睿Ultra 200S新處理器到手後盡快更新主機闆BIOS,作業系統則建議選擇Windows 11 23H2。
▲ 英特爾處理器發展代目表
▲ AMD處理器發展代目表
【2.2】搭配分析
【入門型市場:0~500元】
☞ 經濟型梯隊:英特爾陣營可選賽揚G6900(200塊錢左右的拆機片合适),自帶UHD710核芯顯示卡,适合4K高清播放、Office文檔辦公,但英特爾300處理器、奔騰G7400成本效益就很低。其餘也可選擇老平台,英特爾酷睿i第2-9代、AMD銳龍第1-3代等等都能選。
☞ 入門級梯隊:低預算消費者可考慮AMD的R5-5500、英特爾i3-12100F等處理器并搭配一張類似R5-235/240、HD8470等的低端亮機卡。其中i3-12100F維持在330元附近,成本效益超級高,其更新款i3-13100F、i3-14100F性能提升很小(+3%~8%),價格則貴50%以上,成本效益均非常低,不值得考慮。自帶核顯的i3-12100/13100不值得選,不如i5-12400F+亮機卡來得合适。
【中低端市場:500~800元】
☞ 主流梯隊:12代i5-12400F(6核12線程)和13代i5-13400F(10核16線程)差價僅為100元,建議優先選後者。i5-14400F比i5-13400F強2%,價格貴45元,也可以選。需要核顯的朋友可酌情考慮i5-12400和i5-13400。
☞ R5-5600性能可與i5-12400F媲美但價格更低,R7-5700X維持700元附近,更高階銳龍5000系列不建議選,不如直接上AM5銳龍,現在600系列主機闆價格已經不貴,DDR5廉價型号遍地是,R5-8400F也就600出頭。需要內建顯示核心的AM4使用者可選R5-5500GT/5600GT(含Radeon顯示核心),顯示核心性能近似RX550,搭配雙通道記憶體可以低畫質運作一些主流單機,包括黑神話。選擇R5-8400F的使用者需注意,因其采用銳龍APU架構,PCIe顯示卡通道砍半(為4.0*8),最高建議搭配RTX4060、RX7650GRE或英特爾B580這些。
【中端市場:800~1500】
☞ i5-12600KF散片維持在900元出頭,成本效益一般,不如選i5-13490F、i5-14400F這些;i5-13500(14核20線程)自帶UHD770核芯顯示卡,拆機片在1000元左右,為6P+8E設計,性能比i5-13400強20%,成本效益不錯。上述i5功耗不高,均建議搭配H610/B660或者B760等中低階主機闆(供電達到6+1相水準),散熱器可以搭配塔式四熱管中的入門級産品。
☞ 第13-14代i5K繼續降價,i5-14600KF(6P+8E)價格逼近1100元,購買價值很高,也不再建議考慮12代i7處理器。13代i7-13700F(8P+8E)拆機片進入1500元内,全新也就1500元出頭,均值得考慮!
☞ 此價位區間内可選的7000/9000系列銳龍也有很多,新上市的R5-7400F隻是加速頻率比R5-7500F低0.30GHz,售價800出頭。經過一輪調價,R5-9600X散片跌至1269元,非常适合遊戲使用者,R7-9700X升至8核。銳龍7000/9000系列還全面內建2CU單元的Radeon顯示核心(F系列除外),性能表現類似UHD730/770,适合辦公、影音娛樂、LOL等輕遊戲。
☞ 8000G系列APU目前就推薦R5-8600G,自帶的Radeon 760M顯示核心性能介于GTX1050Ti和GTX1650之間,能玩所有主流單機遊戲,還帶NPU單元。像R3-8300G、R5-8500G都是大小核的混合架構,前者為1大+3小,後者為2大+4小,大小核之間的差别是運作頻率不同,內建的740M顯示核心性能一般,且均無NPU。R7-8700G(Radeon 780M)價格實在太貴,不建議選。
【中高端市場:1500~2500元】
☞ 這個區間的酷睿i系列處理器目前隻推薦i7-13700家族,主機闆方面則建議搭配成本效益較高的中高階B760主機闆(應達到8+1相及以上),價格和Ultra 5套裝差不多,性能上則有碾壓優勢,适合各類消費者。其餘高階酷睿i選購價值不高,不如往後看情況直接上酷睿Ultra。
☞ 全新酷睿U5-225F/230F定價偏高(分别取代i5-14400F/14490F),且促銷力度不大,現階段沒有選購的價值!U5-245KF即便有所調整,相比i5-14600KF還是太貴。酷睿Ultra 7大降,降價幅度甚至接近30%,經過這一輪降價,Ultra 7已經和14代i7非常接近,加上B860主機闆價格尚可,新平台已經可以取代老平台。酷睿Ultra重點加強了AI計算能力,所內建的NPU單元算力為13 TOPS。U5-225內建的2*Xe核芯顯示卡具備4 TOPS計算能力,U5-245K/U7/U9系列內建的4*Xe核芯顯示卡具備8 TOPS算力,可滿足基礎辦公AI需求。
☞ AMD的X3D系列處理器價格普遍不便宜,最便宜的是1400元R7-5700X3D,但遊戲表現又不如直接組AM5平台。針對AMD處理器的顯示卡搭配,普通消費者搭配RTX4070Ti、RTX5070級别以下顯示卡,選擇R5-7400F/7500F或R5-9600X/R7-9700X這些普通型号就好。
【高端市場:2500元及以上】
☞ 13/14代i9相比i7多出的小核心用處不大,且價格要比i7貴不少,還是更建議考慮新的酷睿Ultra 7和Ultra 9家族。在售的酷睿U9-285/285K價格平穩,價格基本在4000元附近,均佛系銷售狀态,都在等着酷睿i清貨。兩者性能上會比i9-14900K略好,也都內建了13 TOPS算力的NPU。
☞ 這一價位區間遊戲黨可考慮銳龍R9-9900X/9950X,追求極緻遊戲性能的消費者還可以選擇R7-9800X3D來搭配RTX5080或RTX5090D,遊戲表現全面碾壓英特爾酷睿Ultra 9、i9處理器。過去一個月主流X3D處理器價格下調,即将上市的R9-9950X3D注定不會便宜,總的來說,普通R9更實惠,更值得選。
【2.3】英特爾處理器價格變動表
【2.4】最新CPU天梯圖
☆ 首先可以參考一下目前市場的報價區間,2月獨顯的價格整體小幅上漲,新顯示卡溢價嚴重,建議消費者持币觀望或盡量選擇廉價款。
☆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英偉達獨立顯示卡的價格都保持着平穩,且它有足夠的底氣不降價,甚至代際更疊期間還能通過停産、減産的形式引發漲價!相比之下AMD顯示卡的促銷力度會大些。如果希望盡可能追求低價格,可以從淘寶、拼多多等管道下手。也可以在促銷日看看京東或天貓能否殺出一些超低優惠價。你也可以選購賣家推出的搭售套裝,成本效益更高。
【3.1】入門級市場/0~1500元
★ 核芯顯示卡:若暫無購買獨立顯示卡打算,可優先考慮CPU自帶的顯示核心,比如英特爾處理器自帶的UHD/Xe核芯顯示卡,AMD-APU家族自帶的Vega/Radeon顯示核心。但需關注主機闆自帶的內建顯示輸出接口,因為CPU内部的顯示核心信号輸出需要依靠主機闆的顯示輸出接口來實作。
▲ 這個接口務必和自己的顯示器相比對,一般情況下主機闆隻要自帶有HDMI或DP接口,那基本上主流高清、高刷顯示器都能接。任意核芯顯示卡(近10年)在搭配HDMI或DP顯示輸出接口的情況下最高均可輸出4K分辨率畫面,且近10年的內建顯示核心均支援主流格式4K超高清視訊的編解碼(近幾代支援8K)。
☞ 千元以内顯示卡優先選擇RX6500XT,千元出頭則可以選擇RTX3050/6GB,其性能大概是RTX3050/8GB的80%,幾乎可以看作光追版GTX1660,主要優勢是功耗低,多數産品無需外接供電即可使用,廉價型号價格在1200元附近。此外1400元以内還建議選擇RX6600,性能對标RTX3060/8GB,隻是不太多見。
☞ 價格在1300元附近的英特爾A750/8GB顯示卡可以酌情考慮,成本效益也很不錯,随着驅動的不斷優化,遊戲性能表現沒有問題,就是對部分老遊戲支援不是太好。800元左右的A380/6GB顯示卡也能選,遊戲性能對标RX6400而優于GTX1650,且顯存也更大,适合視訊制作使用者。
【3.2】中端市場/1500~3000元
☞ AMD陣營在該價格區間内可以選擇新上市的RX7650 GRE/8GB(參數直接參照原先的RX7600,隻是頻率稍微高一點點),即便首發價為2049元,但各大型号實際售價都集中在1800元至2000元區間,性能會比RTX4060略好,但功耗也略高。RX6750 GRE/10GB也能選,顯存更大性能更好,缺點是功耗更高,報價同樣集中在1800元-2000元區間。3000元以内還可以選RX7700XT/12GB,其價格總體略低于RTX4060Ti/8GB,性能更接近RTX4070,顯存也有明顯優勢,更适合2K遊戲需求,廉價款報價在2800元附近,豪華型号一般在3000元附近。
☞ 英偉達陣營目前該價位區間可選基本就是RTX4060,其廉價型号報價在2200元附近,當下你想組裝一台搭配RTX4060顯示卡的主機總價格可控制在4000元以内,此外RTX40系列在光追、DLSS等技術表現方面有一定優勢,該顯示卡可以實作大型遊戲1080P分辨率下高畫質流暢通吃。
☞ 英特爾陣營的B580顯示卡性能對标RTX4060,促銷價格基本都在1800-1900元附近,且顯存達12GB,相較于RTX4060的優勢還算明顯。性能低一級的B570顯示卡雖然性能削弱約15%(介于RTX3060和RTX4060之間),但價格也相應下調,最低可壓至1700元以内。
【3.3】高端市場/3000元以上
☞ 英偉達陣營40系列這邊,RTX4060Ti/8GB丐版集中在3200元附近,16GB顯存版需再貴10%,當下你想組裝一台搭配RTX4060Ti顯示卡的配置預計費用在5000元附近。更多預算消費者目前可以選擇RTX4070、RTX4070 Super或RTX4070Ti Super。考慮到RTX50正全面布局中,上述顯示卡盡量選擇丐版,以便和性能相似的RTX50系列拉開價格差距。
☞ 英偉達陣營RTX50系列主要加強了AI計算能力,實際遊戲表現提升不大,更多提升還是源自DLSS 4的加持,未來DLSS 4下放至RTX40系列後,兩代的遊戲差距就會明顯縮小。目前新卡溢價嚴重,RTX5080起售價8299元,但基本要賣到9500元以上,實際性能相比RTX4080S提升約15%。RTX5090D起售價為16499元,目前要加價8000元-10000元。标準RTX5090由于政策原因禁止在大陸銷售,是以甚至要加價到30000元以上才能買到。RTX5070Ti起售價6299元,現階段普遍加價800元-1500元,性能則類似RTX4080S。普通RTX5070将于3月與廣大消費者見面,其餘RTX5060之類的親民型号還要再往後等等。
☞ AMD陣營的RX7800XT對标英偉達RTX4070,但性能優于後者,目前價格可以壓到3500元以内。RX7900 GRE以及RX7900XT價格主要集中在4000元至6000元區間,不建議購買。後續AMD即将上架的RX9070XT、RX9070預計性能分别對标RTX5070Ti和RTX5070,但定價僅為4999元和4499元,會在3月與大家見面。如果新卡定價為真(能夠買到),那成本效益爆棚。
【3.4】日常問答
★ 問1:我想組裝一台電腦玩《黑神話·悟空》,該用什麼顯示卡?
☆ 答1:這款遊戲對CPU的需求較低,而1080P低畫質設定下,RX580/8GB、GTX1660等古老顯示卡仍然可以高FPS流暢玩這款遊戲,你有錢繼續往上加,選擇更好的顯示卡就行了。你在遊戲中的設定很關鍵,例如超采樣清晰度不能設定太高,75就比較高了,顯示卡性能不足時可以調整到50附近(調整到25~30實在太低),同時光線追蹤不要亂開,超分辨率采樣形式務必打開且選對。RTX4060這類主流遊戲卡基本可以全局開高,并且打開光追特效,但也不能亂選“影視級”特效。很多網友畫質亂設定,最後告知某款顯示卡無法運作遊戲。4K分辨率下就連RTX4090這種頂級顯示卡運作影視級特效都不一定流暢。
★ 問2:說到底,我該如何判定一款遊戲的顯示卡需求?
☆ 答2:請查閱該遊戲的官方配置推薦,一般情況下遊戲發行商都會給出“最低配置”和“推薦配置”參考,分别對應低畫質(非極低)和1080P中高/高畫質(非極高)時的配置需求。 随着2K、4K的普及,遊戲開發商往往還會提供針對這兩類分辨率的配置要求。
【3.5】最新顯示卡天梯圖
【4.1】主流記憶體報價
【4.2】情況概述
☆ 過去一個月,DDR4、DDR5記憶體價格整體保持平穩,部分小降。現階段市場上常見的8GB容量DDR4記憶體(2666MHz-3600MHz頻率)對應報價主要集中在80元至140元區間,單條主流容量為8GB、16GB以及32GB;DDR5記憶體主流頻率一般為4800MHz-8000MHz或更高,主流單條容量一般是8GB(少量)、16GB、24GB、32GB以及48GB、64GB,也就是說在DDR5系統中,即便主機闆隻有雙記憶體插槽,你也可以獲得最大128GB的系統記憶體(具體視CPU和主機闆的支援情況)。如果單純隻是為了嘗鮮或不得不選DDR5,可以考慮DDR5-4800,它們的性能和DDR4-3600差不多,價格也差不多,廉價8GB DDR5記憶體價格在110元至150元區間,16GB則是在190元至250元區間。二手拆機4GB DDR4記憶體價格僅需20多元,适合撿垃圾平台選擇,頻率則可選擇2133~2666。
【4.3】平台支援
☞ 英特爾第12-14代處理器記憶體控制器同時支援DDR4、DDR5記憶體,但是你使用何種記憶體還必須和相應的主機闆搭配,兩種記憶體無法混用。多數英特爾600/700系列主機闆會同時提供兩種記憶體可選,比如微星B760M-BOMBER D4和B760M-BOMBER D5。H610支援DDR5的意義不大,因為它隻能根據CPU自帶記憶體控制器的頻率支援情況來支援相應的運作頻率,其中12代全系列以及13、14代低于i5-13600K/14600的處理器預設D5頻率最高僅支援到DDR5-4800,其餘也不過DDR5-5600。
☞ 英特爾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僅支援DDR5記憶體,不再相容DDR4。處理器記憶體控制器預設D5頻率最高可支援到DDR5-6400,通過B860、Z890等主機闆還可以超頻支援8000MHz以上的超高頻率。
☞ AMD基于AM5接口的7000/8000/9000系列銳龍僅支援DDR5記憶體,市售所有A620/B650/X670以及B840/B850/X870等主機闆均采用DDR5記憶體插槽,而之前幾代基于AM4接口的銳龍則僅支援DDR4記憶體。
☞ 頻率選擇具體可以參照下表:
【4.4】記憶體容量
★ 8GB(2014~2025年流行):适合正常Office辦公、網遊、一般遊戲;
★ 16GB(2020~2026年流行):适合多任務辦公、一般設計渲染、大型單機;
★ 32GB或更高(2022~):适合高預算或高需求、專業設計類群體等。
【4.5】常見問題
【Q】如何組雙通道記憶體?組雙通道記憶體有什麼要求?
【A】不論是DDR3、DDR4還是DDR5,組雙通道記憶體隻需接口相同,能同時被系統點亮識别即可,不用在意容量或者頻率。頻率不同、容量不同的兩根(或4根)記憶體組的雙通道叫做“彈性雙通道”。這裡還需要注意,隻有2根記憶體插槽的主機闆組雙通道時,隻要插滿自然就是雙通道了,如果是4根插槽的闆子(1、2是一個通道,3、4是一個通道),插兩根時,建議插1、3位置或者2、4位置(也就是間隔一個空位/以靠近CPU的第一根插槽位為1)來組成雙通道,但一定是優先插2、4位,其次才是1、3位(如下圖)。簡單說,1、3位是2、4位的延伸,2、4位的性能更好。實際上插1、4位或插2、3位也能組雙通道(因為它們也在兩個不同的通道上),隻是性能較差,有些主機闆會直接報錯或點不亮。
【5.1】機械硬碟報價
【上圖】機械硬碟在淘寶或PDD的價格會劃算些,不過購買機械硬碟需要擦亮眼睛,那些明顯價格低得不正常的硬碟肯定是翻新或返修的,賣家宣稱全新你也當作二手看待就可以了。當下機械硬碟已經不是剛需,選購機械硬碟務必從2TB容量起步開始選,因為1TB血虧且和SSD相比根本沒有價格優勢!速度又遠不如SSD。SMR疊瓦盤全面普及,價格比CMR垂直盤更便宜,但性能稍弱。由于當下一般都會搭配SSD使用,是以消費者沒必要過分關注機械硬碟的性能。但要說一點,如果你平時隻是想買個機械硬碟存放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比如遊戲、電影啥的,可以去淘寶上買二手機械盤,二手機械盤白菜價,像500GB的拆機盤價格也就30塊錢左右。
☞ 機械硬碟選擇方面,現在針對日常家用的産品線基本就是西部資料藍盤/紫盤、希捷酷魚或者東芝P300/DT01系列,随便買就行,紫盤等監控盤、銀河等企業級硬碟也一樣可以家用,容量則建議從4TB開始,也可以選擇海康威視的零售OEM盤,價格往往會比西數、希捷正主略低些。
【5.2】固态硬碟
☞ 強烈建議将大型遊戲(例如《黑神話·悟空》)放到SSD中運作!不然機械硬碟的加載速度很慢,拖累整體運作效果!專門用來裝大型遊戲的SSD也不用過分追求性能和品質,選擇一般的SATA固态或者PCIe 3.0固态就可以了。
☞ 随着PCIe 5.0平台的普及,不同品牌都面向消費級市場推出了不同層級定位的5.0産品(需要主機闆接口支援),實際爛大街的正常PCIe 3.0/4.0或SATA固态價格更低廉、更劃算,成本效益也高很多。産品選擇方面,大品牌的TLC固态基本随便選(4.0/5.0固态能用在3.0主機闆上,隻是按照3.0速度運作),但QLC一般不建議。SSD還能選洋垃圾品類以及各種老款古董型号,市面上還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拆機或者全新(有清零風險)的企業級SSD以及一些上了年紀實際性能夠用的産品,價格可能很香,是以你并非要選擇主流市售産品。
☞ 英特爾第12-14代處理器搭配B660主機闆及以上都可以滿速支援标準PCIe 4.0固态。AMD這邊則是3000/5000系列銳龍(APU以及由APU屏蔽而來的CPU除外/APU僅能支援PCIe 3.0)搭配B550、X570(其實還有少部分破解支援的B450)以及全部的7000/8000/9000系列銳龍都可以啟用PCIe 4.0。英特爾H610主機闆因為沒有CPU PCIe直連的M.2,是以隻能用由晶片組提供的PCIe 3.0*4接口。AM5接口銳龍7000/9000系列搭配B650/X670/B850/X870甚至可以啟用PCIe 5.0,酷睿Ultra 200S也支援PCIe 5.0的M.2接口,需搭配B860/Z890啟用。
☞ 由于4K随機性能差別不會很大,是以不要以為NVME 3.0/4.0甚至5.0用起來就會明顯比SATA更快,NVME的優勢主要在大檔案的連續傳輸速度方面(比如一次性傳輸一個10GB的壓縮包),傳輸小檔案、零碎檔案(或者緩存較小的産品)你就會發現大家都處于一個很低的速度。
☞ 具體是選擇SATA接口産品還是M.2固态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及主機闆支援情況來選擇,不一定要強上M.2。從價格角度來說,現在大部分廉價固态平攤後都是1GB<0.35元的。
☞ 晶片組決定了你能獲得什麼樣的實際功能,但買主機闆也不能一味靠晶片組高低來挑,某些高階晶片組中的丐闆功能非常縮水、供電設計也精簡,還不如選擇降一級晶片組的産品。英特爾700系列晶片組實際與600系列差别非常小,可以遵循誰便宜選誰的原則。英特爾800系列晶片組整體進步還算明顯,像市面上在售的Z890一般都會提供4-5個M.2擴充口(直連2+晶片組3-5),USB 4幾乎成為标配,從晶片組特性來看,B860也可以提供3-4個M.2擴充口(直連1+晶片組3)H810可玩性也很高,且标配PCIe 4.0的M.2接口(直連0+晶片組1),相比H610有所進步。
☞ 從800系列開始,英特爾主機闆供電從600/700系列的x相(CPU核心)+a相(核顯供電)+b相(控制器供電)的形式改成x相(CPU核心供電)+a相(核顯供電)+b相(控制器供電)+c相(VNNAON供電)的形式,例如最低端主機闆從4+1+1相改成現在的4+1+1+1相,是以你不要覺得H810的7相供電很豪華,實際入門,最多帶個U5-225F。
☞ AMD于1月上市了全新的B840和B850晶片組,并承諾AM5插槽至少更新至2027年。新的B840本質上就是A620,并且還是古老B550的馬甲,功能上保持相似,B850則是B650的小改款。總的來說,800系列和600系列晶片組差别不大,但X870幾乎都标配了USB 4高速接口。
★ 問1:我看中了一款機箱,我可以把配置單中的機箱換成我自己喜歡的嗎?
☆ 答1:當然可以!隻要你看中的機箱可以裝下這些配件即可,機箱的選擇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畢竟這一塊代表的是主機的顔面。有水冷搭配的機子不建議在沒有確定水冷可以正常安裝下的情況下随意更換機箱。
★ 問2:我可以把電源換成另一款嗎?
☆ 答2:隻要保證額定功率不小于我推薦的數值,是可以更換成其他任意品牌的電源的(不懂的消費者盡量去京東自營挑選優質的電源,也可以問問客服)!
★ 問3:這款配置中的i3-12100F可以更新成i5-12400F嗎?可以更新成i5-14400F嗎?
☆ 答3:隻要是同一平台、同一接口的産品,都是可以任意更改。是以LGA 1700接口的12代i3-12100F也可以換成其他LGA1700接口的12代型号。但因為i5-14400F為14代處理器,雖然接口相同,但後者推出較晚,需要主機闆BIOS更新後予以支援。AMD的AM4平台之間處理器也可以互相替換,比如R5-4500換成R7-5700X,它們都是AM4接口的,但原先使用1000/2000/3000系列銳龍處理器的平台更新4000/5000系列處理器前,必須更新相應可支援的BIOS版本。
★ 問4:這款配置中的RTX4060可以換成RX7600嗎?
☆ 答4:隻要保證電源功率足夠,顯示卡之間是可以任意變換的,比如機箱電源額定功率如果有500W,那麼你可以上RTX4060,也可以上RX6600。
★ 問5:按照你給的配置單我自己裝機失敗把電腦搞BOOM了怎麼辦?
☆ 答5:這種損失當然是使用者自己承擔的呀!
★ 問6:側透機箱的鋼化玻璃炸了、水冷散熱器漏水了該怎麼辦?
☆ 答6:請找賣家或者廠商進行理賠!
★ 問7:目前看到的大多AMD配置都搭配了AMD顯示卡,是因為AMD處理器搭配AMD顯示卡更合适嗎?可以搭配N卡嗎?英特爾處理器搭配A卡可以發揮出性能嗎?
☆ 答7:湊“3A”(AMD處理器+主機闆+顯示卡)單純是為了追求更極緻的成本效益,因為AMD處理器尤其是4000/5000系列銳龍的成本效益頗高,再加上A卡價格優勢也比N卡明顯,這種組合可以完美展現AMD平台的綜合優勢。當然,你想混合搭配一定也沒有問題,事實上也完全不存在誰更适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