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6月16日淩晨,廣州城被炮火撕裂。
粵軍将領葉舉率部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倉皇出逃,化裝成醫生登上永豐艦。
這場震驚中外的“六一六事變”,不僅将孫中山與陳炯明這對十年戰友推向決裂的深淵,更成為了近代中國政治路線的分水嶺。
“蘇俄虎狼之心,不可引狼入室!”早在事變前夜,陳炯明的一封急電已直指沖突核心。
他痛陳蘇聯“借革命之名,行操控之實”,警告孫中山若執意聯俄,“政權必成傀儡,國将不國”。
然而,孫中山的回應卻是罷免了陳炯明的所有職務,并繼續強推北伐。
百年後再回望,陳炯明真的是“叛徒”嗎?
曾并肩走過的歲月
陳炯明與孫中山的革命合作始于晚清風雨飄搖之際。
1878年生于廣東的陳炯明,早年以“最優等生”身份從廣東法政學堂畢業,後成為廣東咨議局議員。
這期間他提出了《革除衙署積弊案》《禁絕一切賭博案》等改革方案,展現出了不錯的務實與革新精神。
1909年,他秘密加入同盟會,參與各地區組織起義的籌備。
雖然後來因為起義失敗而被迫流亡海外,但其組織能力與膽識已初露鋒芒,在早期革命者中小有名氣。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陳炯明在惠州發動淡水起義,僅用時8天便光複了惠州,組建了一支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力的革命軍,成為了廣東革命的重要力量。
此時的孫中山尚在海外,陳炯明便與胡漢民共同主導廣東獨立,并推動新政。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陳炯明流亡南洋。
在此期間他反思自己的革命政策,逐漸形成了“地方自治”的政治理念,也為後來與孫中山的“政見不合”埋下了伏筆。
1920年,陳炯明率粵軍擊敗桂系軍閥陸榮廷,收複廣東,孫中山得以在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
兩人的“蜜月期”由此開啟。
陳炯明被任命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孫中山則專注于全國革命布局。
陳炯明主政期間,廣東迎來“黃金時代”。
他推行禁賭、禁毒(僅禁賭一項便使廣東每年損失數百萬财政收入,但陳堅持“甯失财源,不毀民風”)。
他設立了中國首個現代市政體系“廣州市”,任命孫科(孫中山之子)為首任市長,并頒布《廣州市暫行條例》,開創了城市自治的先河。
他推行免費義務教育,建立公立學校網絡,使廣東學齡兒童入學率躍居全國前列。
美國駐廈門大使曾評價:“陳氏的改革手段近乎革命,成效極佳,人民滿意。”
孫中山此時對陳炯明的治理能力也極為倚重,稱其為“南方革命旗幟”,甚至坦言“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護法運動期間,兩人合力驅逐桂系軍閥,陳炯明以粵軍為後盾,保障了孫中山在廣州的政治基礎。
1921年,孫中山當選“非常大總統”,陳炯明雖然對選舉合法性提出質疑(認為議員人數不足法定要求),但仍以大局為重,預設了這一結果。
既然兩人最初合作的親密無間,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孫陳二人開始突生裂痕的呢?
主張不同,分歧漸顯
1920年代,蘇俄革命的勝利引發了中國各派勢力關注。
據悉,列甯還曾派特使于1920年秘密接觸陳炯明,提出以海參崴為據點向廣東輸送武器,并支援土地革命。
陳炯明雖然贊賞蘇俄的反帝立場,但對其“輸出革命”模式心存警惕,認為“蘇俄虎狼之心,不可引狼入室”。
另外,陳炯明還認為暴力土改會破壞社會秩序,是以婉拒了蘇俄的合作提議。
要知道,此時的廣州在陳炯明的治理下欣欣向榮,他對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張也極為自信。
那陳炯明想要如何在中國推行革命呢?
原來,他主張效仿美國聯邦制,各省先行自治,再通過制定聯省憲法實作和平統一。
1921年,他響應浙江督軍盧永祥的聯省自治倡議,發表“巧電”,強調“分權于地方,以民治完成國家統一”。
因為在廣東,他推行的縣長民選、司法獨立,已經有将廣東打造成“模範省”的趨勢了,他想要以此為範本,實作逐漸的“救國”。
然而孫中山此時卻不這麼想。
由于孫中山缺乏直屬軍隊,北伐屢屢受挫,此前革命的屢屢失敗也讓他逐漸改變了對蘇俄的“警惕”。
孫中山認為,軍閥割據的根源在于地方權力過大,于是他主張以武力北伐推翻北洋政府,建立中央集權的“黨國體制”。
他在《中國革命史》中明确提出“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論,批評聯省自治是“官僚政治,阻礙民治”。
1922年,孫陳的沖突分歧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孫中山強行推進北伐,要求陳炯明籌集500萬元軍饷,陳以“民生凋敝,粵省财力已竭”拒絕,并公開批評北伐是“不度德量力,徒耗民财”。
此外,他對孫中山的“大總統”一職也頗有異議。
因為孫中山北伐前發表過聲明,“隻要北京的非法總統徐世昌辭職下野,我孫文也立即辭職下野。”
孫中山此舉本意是想要為北伐正名,然而沒想到後面徐世昌竟然真的辭職下野了。
這一下子把孫中山給整不會了,陳炯明也借機對他發難。
而接下來蘇聯的幹預則加劇了孫陳的沖突。
蘇聯代表要求廣東實施暴力土改,陳炯明則堅決反對,他認為“革命需循序漸進,不可驟行激烈手段”。
與此同時,孫中山為争取蘇聯更多的支援,默許共産黨員加入國民黨,這引發了陳派勢力的恐慌。
國民黨元老鄧澤如等人聯名上書,警告“蘇聯意在操控,引入共産黨恐成附庸”。
在這樣的背景下,孫陳二人的沖突逐漸變得不可調和。
終于在某一個時刻,陳炯明徹底爆發。
炮轟總統府
1922年6月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宣布辭職,南北局勢驟變。
前文說過,孫中山曾公開承諾“徐世昌下野,我亦下野”,但面對全國200餘位名流聯名敦促其履行諾言的電報(胡适、蔡元培領銜),孫中山卻以“護法未竟全功”為由拒絕辭職,這自然引發了輿論的一片嘩然。
陳炯明主張“和平統一”,認為既然已恢複《臨時約法》,護法目标達成,應停止北伐、推進聯省自治。
他在惠州緻電孫中山:“今日南北皆非法政府,何必以暴易暴?”
但孫中山态度強硬,于6月12日召開記者會,斥責陳炯明“阻撓北伐,無異叛黨叛國”,并指令粵軍撤出廣州三十裡外,否則“必以武力清剿”。
此時粵軍已數月未發軍饷,士兵因斷糧嘩變事件頻發。
葉舉等将領率60營粵軍進駐廣州,要求孫中山兌現下野承諾。
雙方僵持了數日,都絕不肯讓步妥協。
1922年6月16日淩晨3時,粵軍向觀音山總統府發射三發土炮,意在威懾而非殺傷。
然而此時的孫中山已經撤離。
原來,早在粵軍圍攻總統府前,就有人曾通過孫中山的廚師向其傳遞撤離警告。
孫中山起初不信,直到警衛隊長姚觀順以“子彈已穿窗而入”力谏,才同意化裝成醫生逃離。
這也被一些人認為是陳炯明故意為之,并不是真的想要取孫中山的姓名。
孫中山撤離半小時後,守軍衛隊因拒絕投降遭粵軍強攻,雙方交火中僅十餘人傷亡。
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後,也下令海軍炮擊廣州城。
有意思的是,蔣介石此時也在這艘船上。
命運的轉折點也就由此發生,蔣介石從此之後的政治生涯步步高升,在黨内的地位一高再高,和此次事件不無關系。
事件發生後,胡适曾撰文指出:“孫陳決裂非私仇,乃建國路線之争——陳欲廣東為‘美國之州’,孫欲其為‘中央之省’。”
他更揭露孫中山炮擊廣州後,陳炯明嚴令部下“不得追擊,放其生路”,并派密使送信至永豐艦:“先生若願離粵,炯明必護周全。”
但不管怎麼樣,孫陳二人此番兵戎相見後,再難回去。
“六一六事變”次日,蘇俄特使緊急約見孫中山代表張繼,承諾提供200萬元軍援,并派遣顧問協助建軍。
7月,首批蘇聯武器經海參崴運抵福建,孫中山得以重組“讨賊軍”。
與此同時,陳炯明因拒絕蘇聯“以承認外蒙獨立換取援助”的條件,被莫斯科視為“反動軍閥”。
一張一弛之間,中國的政治格局,開始改變!
道路的分岔口
孫中山在曆史的分岔路口選擇了“聯俄聯共”。
1923年,他與蘇俄政府代表越飛會晤,并一同發表了《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蘇俄不僅提供了供孫中山“重振旗鼓”的軍費,更派遣顧問團協助其建立黃埔軍校,使國民黨首次擁有了獨立于軍閥的黨軍體系。
至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時,蘇聯援助的首批武器包括8000支步槍和200萬發子彈,黃埔軍校60%的經費則直接來自蘇聯撥款。
當然,這一切也并不是全無代價。
蘇聯方面要求國民黨接納共産黨員“跨黨任職”,這引起了許多國民黨内部元老的不滿,認為共産黨“不過少年學生,不足為患”。
而蘇聯代表鮑羅廷推動的激進土改和工會政策也引發了國民黨右派不滿,鄧澤如等元老聯名警告孫中山,說“蘇聯意在操控”。
但不管怎麼說,蘇聯的援助使得國民政府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黃埔軍校的建立更是為大陸接下來的革命打造了一套過硬的将領班底。
而陳炯明在1925年東征失敗後,退居香港,他在大陸的政治生涯雖告一段落,但卻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着自己的影響。
1925年,陳炯明将海外洪門緻公堂改組為中國緻公黨,提出“反蔣抗日”綱領。
即便晚年窮困到需要用母親的棺木下葬,他仍然拒收日本資助,并公開譴責僞滿洲國為“傀儡政權”。
緻公黨後來成為八大民主黨派之一,其“華僑救國”理念至今影響深遠。
而在1922年“六一六事變”中,蔣介石因“永豐艦護駕”獲孫中山信任,從此執掌黃埔軍校。
他借助蘇聯的資源培養嫡系,暗中逐漸清除黨内的左翼勢力,最終以“四一二政變”終結了國共合作。
他手下的黃埔系将領如陳誠、胡宗南等壟斷軍權,使國民黨蛻變為了軍事寡頭集團,背離了孫中山最初的“軍政-訓政-憲政”的民主化初心。
而蘇聯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中國的革命程序。
比如鮑羅廷将列甯式政黨結構植入國民黨,後來這一模式被中共繼承并強化。
國民黨“一大”宣言中“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等條款,則是直接源自共産國際對三民主義的改造。
而中共早期的組織體系、宣傳政策,亦脫胎于蘇聯顧問指導。
事實上,孫陳之争的本質,是近代中國在“激進革命”與“漸進改革”、“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間的對決。
如今回望,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國兩制”實踐,是不是像是與陳炯明“地方先行”理念的跨世紀呼應?
而兩岸未統一的困局,又仿佛映射着孫中山“武力統一”的未竟遺憾。
曆史沒有如果,我們僅需要知道,在那個風雨飄搖、山河破碎的年代,他們懷揣着不同的政治理念,卻也有着同樣的理想初心,那就是“救中國”!
參考資料:
陳炯明和孫中山翻臉始末 親曆北洋 馮學榮 中國勞工出版社
陳炯明反孫中山 源于他不了解“訓政”必要性 鳳凰資訊 2008年09月29日
雙赢的選擇——蘇聯與孫中山的政治博弈與結盟 鳳凰網 2009年06月28日
陳炯明.惠州人民政府 20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