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天1004公裡!兩小夥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極寒、傷病、饑渴……過去的40天,周楊和張治國無時無刻不被他們向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折磨。“感謝它放過我們!”2月11日,周楊在自己的朋友圈寫下這麼一句話,前不久,他和張治國一起完成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計劃,累計步行1004公裡。站在麥蓋提縣N39沙漠探險基地,他們的背後是無邊無際的沙丘,前方是鮮花與歡呼。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境内最大的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維吾爾語意思是“進去出不來”。以最長橫軸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越野路線,是無數徒步愛好者眼裡的“終極目标”,亦是頂級越野路線中難度極高的一條,在業内被稱為N39穿越。2月14日,封面新聞記者對話當事人周楊,了解“極限穿越”背後的故事。

計劃趕不上變化

極寒天氣下“一度感覺可能會截肢”

2024年12月21日,周楊和張治國分别背着重達100斤的背包進入沙漠。盡管此前似乎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然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出發第三天,周楊就出現了低血糖症狀。“體能消耗超出了預期。”周楊說,此前他和張治國走過近千公裡的沙漠,考慮到塔克拉瑪幹的沙質更松軟、沙丘較多,“原本評估速度隻會下降20%至30%,食物和水也是按照這個标準去準備的。”

然而,遠超預期的實際情況,使他們的速度比計劃中慢了不少。要想在食物和水耗盡前抵達下一個補給點,他們必須按照既定計劃完成每日行程。“第一天下來,整個人全身酸痛,從腳趾頭、腳底、小腿、膝蓋、大腿,一直到腰都麻木且疼痛。”周楊說。

在兩人計劃裡,此次橫穿分為五段路程,途中有4個補給點,均為當地鄉鎮或服務區,是一次無後援、自補給的超長距離徒步穿越。第一段由若羌縣台特馬湖群到蔚且公路,全程220公裡,補給點在且末;第二段由蔚且公路到塔中鎮,全程210公裡;第三段由塔中鎮到達裡雅布依鄉,全程190餘公裡;第四段由達裡雅布依鄉到紅白山服務區,全程90公裡;第五段由紅白山服務區到麥蓋提縣N39沙漠探險基地,全程290公裡。

“走完第一段路程的時候,我一度感覺可能要截肢。”周楊說,夜晚的溫度在-25℃左右,白天正午的最高溫也隻有-5℃。極寒天氣下,鼻子被自己撓破,腳趾被凍到沒有知覺,周楊在第一個補給點休息了三天,腳麻的症狀都無法緩解。

酷熱天氣下險些斷水

11天行程8天“趕”完

有了第一段的經驗和教訓,第二段行程相對順利。然而在第三段行程中,氣溫來了180度大轉彎,白天溫度飙升到10℃—15℃。負重加上不斷翻越沙丘,周楊和張治國在控水上出現了問題。“如果在沙漠裡斷水的話基本就宣告失敗,和張治國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們幾乎是咬牙一路跑着走。”他說,原本計劃11天走完的路程,隻用了8天。

長時間的行走,讓周楊和張治國的腳底和後跟磨破,每走一步都是煎熬。在第五段路程行進過程中的一個上午,“你挑着擔,我牽着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周楊一邊收着帳篷,一邊開始唱起了歌,張治國也随即加入,兩人一起,越唱越大聲,在荒蕪的沙漠上留下了敢問路在何方的豪氣。

2月7日,周楊和張治國走到距離終點營地還有不到50公裡時,手機終于有了信号。給關心他的夫妻、朋友們報平安是他做的第一件事,“那時候知道自己基本算是成功了,心情特别好。”

最後一天的29公裡,已幾乎是平緩的沙地,周楊心中勝利的喜悅早已勝過傷痛。2月8日下午,離終點還有2-3公裡的時候,周楊和張治國便看到夫妻和朋友們拿着花前來迎接。

2月8日,周楊和張治國抵達麥蓋提縣N39沙漠探險基地後,親友送上鮮花

丈量祖國壯麗山河

“極限旅途”首先要有專業充足的準備

記者了解到,37歲的周楊是重慶人,11年前,受電影《轉山》的影響,他決定要去這個世界走走看看,丈量祖國壯麗的山河。這一走,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一名職業徒步者。“每年我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各個地方徒步,這是我的工作,亦是我的愛好。”周楊說,從為期1、2天的行程,到後來長達一兩個月的挑戰,他走的線路越來越難。

“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他2017年就定下的“終極目标”。從那時起,他便開始為這個計劃做準備。“首先是體能儲備,這不是短時間内就能積累的東西。”周楊說,7年來,自己每一天的努力、每一次的出發,都是為“終極目标”打基礎,“最瘋狂的時候,從家到公司往返40公裡,我是用跑的。有興緻的時候,還會通宵走重慶南山,帶着一個充電寶、一部手機、一瓶水就出發。”

即使有了長期儲備,在此次出發前,周楊還是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突擊訓練,負重116斤爬樓106層。除了體能,周楊為了防止意外發生,此次共攜帶了3部衛星裝置,2個衛星電話和1個北鬥信使。出發前,他還做了一次尿液淨化實驗,“雖然出發前會計算好需要的用水量,但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水提前用完,那必要的時候就得喝尿、淨化尿”。

出發前,周楊負重116斤爬106層樓

此次穿越途中的水、食物、露營裝備、炊具、服裝等,全都要周楊和張治國自己背負,整個行程每個人的背包都在85至100斤。其中,背包一半的重量都來自水——礦泉水、電解質水、蜂蜜水、維生素水,“蜂蜜水是補充能量的,礦泉水是燒熱後泡粉的”。他說,這次主要的食物是五谷雜糧粉,另外還有風幹牛肉、魚幹蝦幹、糖等食物按情況補充能量。

攜帶的水

攜帶的食物

多次取得徒步耀眼戰績

每次長距離徒步都像經曆人生縮影

“長距離的線路會讓人非常安靜,非常接近自己内心,在最苦最難的時候,總會想到幸福的瞬間。”這是周楊在朋友圈寫下的一段話。在廣袤無人的環境下日複一日地行走,他從未覺得枯燥和無聊。“長距離徒步有明确的目标,每天的行進是為了完成那個目标所做的努力,這何嘗不是一個縮小版的人生。”

在周楊的簡介裡,記錄着他的“榮耀戰績”:“2019年和2020年兩次徒步橫斷山脈3500公裡,2024年徒步千公裡級太行山脈,并榮獲第十四屆金犀牛最佳探險獎,第十六屆金犀牛最佳團隊提名!”

接下來,他想要挑戰《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的“中國長距離步道”。這是一個呈大十字的構造格架,指中央造山帶與南北構造帶在陝甘川三省接壤地區相交會構成的十字形構造帶。其中将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秦嶺一橫斷山一高黎貢山連成一線,組成中央國家步道,全長約8000公裡;将昆侖山一巴顔喀拉山一秦嶺一伏牛山一大别山連成一線,組成龍脊國家步道,全長約6000公裡。

“我想要告訴大家,要勇敢、要拼搏,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你要有一種信念。”周楊說。

戶外探險“極限”對專業要求高

專家提醒:須量力而行,不盲目出行

“媽媽,人生是曠野”“再不出發就老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近年來,出遊、旅行、徒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睐。然而,在享受自然風光、挑戰極限之餘,徒步遇險、迷路被困的事件偶有發生。

綜合媒體報道,2月11日,湖南張家界一女教師在七星山徒步時墜崖;2月8日,福建甯德一男子登山試圖抄近道,不料“進退兩難”;2月3日,登山愛好者被困天山深處尋求救援......除了普通徒步愛好者,徒步界亦有“大咖”遇難。

四川省登山戶外運動協會會長劉建提醒說:“徒步活動中需要很專業的能力尤其是充足的後勤準備,且有許多潛在風險,對于不熟悉環境、缺乏經驗或沒有充分準備的人來說,事故發生幾率極高。是以,不要盲目對比那些專業大咖的戰績,作為普通人來說,每一次徒步活動前,參與者都應充分了解路線、天氣和自身能力,確定安全。”

(圖由受訪者提供)

封面新聞丨記者 姚箬君 制圖 李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