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深潛”30年的黃旭華,這次真的走了

曾“深潛”30年的黃旭華,這次真的走了

2018年10月15日,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黃旭華院士結合自身,介紹開展核潛艇研制的科研經曆和心路曆程。(視覺中國/圖)

2025年2月6日20時30分,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因病醫治無效,于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

總稱自己是“客家人,祖籍揭陽、生于汕尾”的黃旭華,曾離家鄉很遠。他從事核潛艇研究工作需要隐姓埋名,曾30年未歸鄉,甚至未能見父親最後一面。

黃旭華一生淡泊名利,始終認為自己是廣大核潛艇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員。他常用“三面鏡子”勉勵年輕人:放大鏡、顯微鏡和照妖鏡,分别代表追蹤線索、看清實質和去僞存真。

功成名就後,這位“深潛者”依然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純粹。2019年獲得“共和國勳章”時,他反複強調:“榮譽不屬于我個人,核潛艇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面對突然湧來的鮮花與掌聲,黃旭華形象地比喻自己是從水底浮到水面,“有些不習慣,更喜歡隐姓埋名,當無名英雄。”

如今,黃旭華真的走了,帶着他終生不改的鄉音,帶着對父母“忠孝難兩全”的遺憾,帶着那句“此生無怨無悔”的承諾,永遠深潛在人們的記憶中。

最後的“深潛”

2019年榮獲“共和國勳章”時,黃旭華已經93歲。

“我僅僅是作為一個代表來領受這個榮譽而已。”他認為核潛艇是核反應堆、飛彈和潛艇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技術非常複雜,是一個全國大力協同的産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聚光燈下,他公開坦言“從水底浮到水面,有些不适應”,更愛當無名英雄。

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地處湖北武漢,是中國唯一的核動力艦船總體設計研究所。身為其名譽所長,九十多歲的黃旭華仍然每天堅持到辦公室工作。

他說,明顯感覺自己的時間不夠用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沉下心來完成。

雖然黃旭華已經退出一線,但他認為世界上的技術競争非常激烈,其中最嚴峻的競争表現在國防科技領域,自己任重而道遠。

“年紀大了,人家讓我不要去上班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黃旭華笑着說,“可我還要給年青一代當啦啦隊長,給他們鼓勁。”那時,黃旭華正在把幾十年的資料整理出來,可困難不小,因為很多字看不清了。

他沒有打算放棄。“以後大家有用就用起來,畢竟是幾十年的心血。”

黃旭華的晚年作息時間很規律。他每天打太極拳。不僅早上起來打,每天下午4點午睡起來還打30到45分鐘,晚上10點半準時睡覺。他說,工作上技術上要永不知足,但生活上要知足常樂。

黃旭華曾說要做一個“老來俏”的人。可他仍然時刻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先後向科研、科普、教育機構捐獻自己的獎金逾2000萬元。其中,他捐資1100萬元設立“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激勵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繼承和發揚科學家精神。

黃旭華還多次到大中國小作報告、作科普,傳播核潛艇知識。

他想把自己随身攜帶的“三面鏡子”,送給年輕的核潛艇科研人員:放大鏡,代表擴大視野,尋找線索;顯微鏡,代表放大資訊,看清實質;照妖鏡,代表鑒别真假,吸取精華。

從1958年至逝世前,黃旭華從未離開過核潛艇研制,似乎永遠不知疲倦。

“核潛艇已經融入了我的生命。”黃旭華曾透露,他的手機号碼中有四位數是5209,是自己選的。代表“我愛‘09’”。

原來,09是核潛艇的代号。黃旭華說,這一輩子與“09”結合在一起。

曾“深潛”30年的黃旭華,這次真的走了

2019年9月29日下午,中國工程院在北京舉行學習袁隆平、黃旭華院士科學精神座談會。黃旭華院士在座談會上分享自己的科研體會。(視覺中國/圖)

“癡翁”的核潛艇夢

1958年,黃旭華接到任務,前往北京參加核潛艇研制工作。

臨行前,他沒有告訴父母具體的工作内容,隻是說要去外地出差。他深知,核潛艇研制是一項絕密工程,一旦參與,就意味着要隐姓埋名,與家人斷絕聯系。

那一年,為打破美蘇等國的核潛艇技術壟斷,主管科學技術工作的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向中央建議,啟動研制飛彈核潛艇。經中央準許後,組成了一個29人的造船技術研究室(後來改為09研究所)。黃旭華成為該研究室一名技術人員。

黃旭華清晰地記得,29個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除了他和另外兩三人結過婚,“其他人都是光棍”。

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中國,沒有一個人真正懂得核潛艇,也沒有任何參考資料。

“從物質到知識,用一窮二白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黃旭華公開回憶,回頭看去,當時可能連基本的研制條件都不具備,大家就開始幹了。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黃旭華和同僚們像大海撈針一樣,從國外的新聞報道中搜羅有關核潛艇的隻言片語,用算盤和計算尺去計算核潛艇上的大量資料。

一次,黃旭華看到兩個美國“華盛頓号”核潛艇模型玩具。那是别人帶回來的。他如獲至寶,把玩具拆開、分解。興奮地發現,裡面密密麻麻的裝置,竟與他們一半靠零散資料、一半靠想象推演出的設計圖基本一樣。

“我當時就想,核潛艇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嘛!不需要神話尖端技術,再尖端的東西,都是在正常技術的基礎上綜合創新出來的,并不神秘。”從此,黃旭華堅定了信心。

1965年,核潛艇研制工作全面啟動,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在遼甯葫蘆島成立,黃旭華開始了“荒島求索”的人生。

葫蘆島的氣候十分難耐。一年大概刮兩次七級大風,一次刮半年,冬天寒風刺骨,很是痛苦。在這樣的環境下,黃旭華和同僚們夜以繼日,攻克了核潛艇的動力、線型、結構、水聲、武備、通信、生命保障等核心技術難題。

他們用土辦法解決了許多尖端技術問題,突破了核潛艇中最為關鍵、最為重大的核動力裝置、水滴線型艇體、艇體結構、人工大氣環境、水下通信、慣性導航系統、發射裝置7項技術,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當這個龐然大物從水中浮起時,黃旭華激動得淚流滿面。1974年8月1日,該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号”,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

至此,中國是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具備了二次核反擊的能力。

“從1965年‘09’計劃正式立項,用了不到十年,我們造出了自己的核潛艇。”黃旭華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總表示自己感到很驕傲。

1979年,黃旭華擔任“09工程”副總設計師,1982年任總設計師。

核潛艇是否有戰鬥力,極限深潛試驗是關鍵。然而,全世界沒有總設計師随核潛艇做過極限深潛試驗。1988年4月,中國某新型核潛艇進行首次深潛試驗時,64歲的黃旭華決定一試。

雖然當時安撫同僚們“沒關系,很安全”,實際上,他心裡比誰都繃得緊。

這樣的生死選擇,沒想到妻子李世英成了他的支援者。黃旭華明白,妻子比他更緊張,她的平靜,隻是為了不動搖他的決心。

“萬一深潛過程中出現異常現象,我可以及時幫助采取措施。”黃旭華說,他不是充英雄好漢,要跟大家一起去犧牲,而是對大家的生命安全負責,確定人、艇安全。

深潛試驗當天,南海浪高1米多。艇慢慢下潛,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極限深度時1米一停。鋼闆承受着巨大的水壓,發出“咔嗒”“咔嗒”的響聲。

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四小時,黃旭華下到水下極限深度,完成了四個小時的深潛試驗,拿到很多第一手的資料。

當深度儀的指針指向極限深度時,黃旭華聽到艇長下令:“各崗位仔細檢查周圍情況,确認無誤後開始上浮。”當他們一直上浮到100米這個安全深度時,艇上突然沸騰起來。

“全船人都騷動了,跳躍、握手、擁抱,有些同志都哭了,大家非常激動。”黃旭華回憶,艇上的快報要他提幾個字,這樣的氛圍,讓他激動得有了靈感,拿筆寫下:“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癡,指的是我癡迷于核潛艇事業,無怨無悔;樂,說的是我樂在其中。”短短16個字,正是黃旭華從事核潛艇事業的真實寫照。

“我就像核潛艇一樣,潛在水底下”

然而,為了工作保密,黃旭華整整30年沒有回家。

離家研制核潛艇時,他剛三十出頭。等到再次見到親人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白發老人。這30年裡,他淡化了與親朋好友之間的聯系。父母多次寫信,問他在哪個機關工作,做什麼工作,他都避而不答。

其間,父親病重的時候,他沒能回家看護;父親病逝,他也沒能奔喪。父親至死也不知道他的三兒子在什麼機關,更不知道他在幹什麼工作。

“親人們多有怨言。”黃旭華回憶,弟弟妹妹們都認為,三哥大學畢業了,就忘了家,忘了養育他的父母。盡管母親再三解釋,“你們三哥不是這樣子的人。”但是整整30年,母親難免也有不了解。

1986年底,核潛艇工程解密後,黃旭華借着到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出差的機會,他終于回到汕尾老家,内心滿是期待,結果母親不在家。

黃旭華問了才知道,原來二哥去世後,家人把母親接到弟弟家。于是黃旭華連忙趕到肇慶,見到93歲的母親。

時光悄然流逝,年逾花甲的黃旭華,和母親一樣兩鬓染霜。

在接受南方+采訪時,黃旭華回憶,當時母親和他逛了七星岩。“也沒問我這幾十年在幹什麼,隻拉着我的手聊小時候的往事。”

直到1987年,《文彙月刊》登了一篇報告文學,題目是《赫赫而無名的人生》。上面沒有黃旭華的名字,但有妻子李世英的名字。當他把這本雜志寄回家後,家人才知道黃旭華的真實工作。

母親趕緊召集一家老小,鄭重地告訴他們:“三哥的事,大家要了解、要諒解!”這句話傳到黃旭華耳中,他哭了。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的一個小漁村。祖籍廣東省揭陽市。

他的童年在海邊度過,聽着海浪聲長大。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母親也出身醫學世家。

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黃旭華的童年并不平靜。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遍中國大地。黃旭華的家鄉也未能幸免,飛機的轟炸聲時常劃破甯靜的天空,家園被炸毀,鄉親們流離失所。

黃旭華曾目睹日本飛機在頭頂盤旋,炸彈如雨點般落下,房屋瞬間化為廢墟。

原本想繼承父母的衣缽成為一名醫生,但戰争讓黃旭華改變了想法。他決定棄醫從工,立志要學航空、學造船,保衛祖國的海疆。

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制工程。當時,核潛艇在美國誕生已有四年,蘇聯第一艘核潛艇也已下水一年。而中國,卻在一片空白中艱難起步。

黃旭華憑借其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被選入核潛艇研制團隊。

多年後,黃旭華數次回憶起曾經30年的“人間蒸發”,也數次表示沒有後悔過。他總說,“國家需要我,我就像核潛艇一樣,潛在水底下。”

曾“深潛”30年的黃旭華,這次真的走了

2022年6月2日,呼和浩特,觀衆在内蒙古展覽館觀看“中華頌——我們心中的模樣”綜合展展品。(視覺中國/圖)

南方周末記者 王瑭琳

責編 姚憶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