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是三星堆文化的命名地,也是四川盆地目前發現夏商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性遺址,主體年代距今約3600—3000年前後。按照“考古中國”川渝地區文明程序研究項目部署,經國家文物局準許,2022年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關持續開展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三星堆遺址北部月亮灣台地新發現玉石器作坊、人工土台以及建築基址各1處。玉石器作坊位于月亮灣台地中部,面積超1000平方米,發現成堆存放的石料、坯料坑、廢料堆積以及成品石斧坑等,出土包括玉人像、玉牙璋、石琮、石鬥笠狀器、石蛇在内的20餘種玉石器,測年結果為公元前1550年至前1250年。
人工土台位于玉石器作坊以南,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堆築方式為“斜坡堆築”。人工土台可分為三級,表面發現1座複合式“木(竹)骨泥牆”建築基址,平面呈長方形,已清理部分的面積超過200平方米,房址基槽内填充陶闆狀器。考古勘探發現,遺址東部倉包包小城及南部台地存在大型水網、東水門和東北水門,年代均不晚于商代中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16家機關同步推進三星堆出土文物保護修複項目,完成祭祀區出土金面具、鳥形金飾等4062件珍貴文物的保護修複工作,同時對銅器鑄造工藝和産地進行研究,發現了目前國内最早使用銅器芯撐技術的執行個體。
玉石器作坊、建築基址、大型水網等重要遺迹的發現,進一步深化了對三星堆城址布局與功能分區的認識,出土文物顯示出三星堆文化與中原地區、西北地區、長江中遊地區存在密切的互動與交流,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見證。
轉自央視新聞
來源: 上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