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央視曝光未成年人通過租号繞開“防沉迷系統”沖上熱搜。記者在某租号網實測發現,支付了4元錢租用1小時後,通過客服給的賬号和密碼就可以直接在遊戲官方App上進入遊戲,整個過程不存在任何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核實驗證。
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已經上線數年,為何防止未成年人“上頭”卻屢屢失效?
防沉迷系統已走過近二十個年頭
為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機甚至上當受騙,國内網遊、社交平台、短視訊平台、手遊平台陸續推出“防沉迷系統”或“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參與聊天、遊戲、抽獎、直播的時間和範圍。派派君梳理發現,從防沉迷系統的構想到實施至今,已走過将近二十個年頭:
·2005年8月,新聞出版總署釋出《網絡遊戲防沉迷系統開發标準》,要求國内7家大型網絡遊戲營運公司預備開發防沉迷系統。2007年7月,上述7家大型網絡遊戲營運公司陸續安裝并試運作防沉迷系統。
·2007年,政府首次出台《網絡遊戲防沉迷系統開發标準》,明确未滿18周歲的玩家将被納入防沉迷監管範圍,同時規定3小時以内的遊戲時間為“健康”遊戲時間。
·2011年,八部委聯合啟動防沉迷實名驗證,涵蓋了所有線上網遊,但忽略了正興起的手遊。
·2016年12月,文化部印發《規範網絡遊戲營運》通知,手遊首次被要求進行實名制注冊。
·2017年7月4日,騰訊上線被稱為“防沉迷”舉措的《王者榮耀》健康系統規定未成年人限玩時長,不久後啟動“宵禁”:晚上9點至翌日8點之間,12周歲及以下未成年使用者将不能進行遊戲。
·2019年3月,國家網信辦指導組織抖音、快手、火山小視訊等短視訊平台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青少年模式首次出現在公衆的視野當中。
·2019年10月,《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工作的通知》釋出,青少年模式範圍進一步擴大。
·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明确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
·2024年11月,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于近日釋出《移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對未成年人模式建設予以具體指導。
為避開防沉迷系統,旁門左道屢現
日前釋出的《2024中國遊戲産業未成年人保護報告》顯示,2024年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遊戲時長3小時以内,超八成未成年人玩家不充值或月充值金額低于30元。這說明未成年人在養成健康遊戲習慣方面有了一定成果。
但是,央視的曝光也讓人再次關注起防沉迷系統的漏洞,面對避開防沉迷系統的操作,各家遊戲廠商也不斷更新應對措施。
1、冒用他人身份驗證資訊登入
由于缺乏對未成年人身份的有效識别機制,未成年人可以借用成人資訊繞過系統。《未成年人暑期上網行為調查報告(2024)》顯示,四成青少年會使用家長賬号繞開實名認證,其中三成家庭不知情。
買号、租号也是使用他人遊戲賬号來玩遊戲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不少未成年人再無遊戲時間的限制。如今還有租号商家有所謂全網通用的上号器實作一鍵上号。未成年人還存在共用網絡賬号的情況,即在社交平台上尋找“遊戲搭子”,多個人購買或租賃一個賬号共同使用。
對此,遊戲廠商也在應對措施上下了功夫。比如,在登入騰訊旗下遊戲時會觸發人臉識别“倒計時”彈窗。若目前賬号被系統判定為疑似未成年人在使用,就會要求使用者在規定時間内完成人臉識别,否則賬号将會被系統暫時當機,處罰期結束後使用者需要重新進行人臉驗證。
對于租号行為中常見的同一賬号“多IP位址登入”情況,騰訊也進一步加強了監測力度,特别針對“短時間内異地多次登入”的賬号彈出人臉識别,拒絕或未通過驗證該賬号将被納入防沉迷系統監管。
位元組朝夕光年《航海王熱血航線》則要求實名認證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想要開始遊戲,需要填寫監護人姓名及身份證号碼。
2、通過“管道服”登入繞過實名
除了未成年人冒用家長資訊注冊登入遊戲,家人在舊手機遺留的身份驗證也成為了繞過實名的漏洞。有受訪者表示,孩子平日使用的手機是他淘汰下來的舊款手機,裡面自動綁定了他的手機資訊和賬号。孩子通過手機廠商自帶的遊戲中心下載下傳了遊戲後,直接授權手機廠商賬号進入遊戲。還設定了免密支付,充值中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目前,市面上許多遊戲都有“官服”和“管道服”兩個版本。管道服遊戲一般是從手機廠商自帶的遊戲應用商店下載下傳的,其賬号資料、未成年人保護标準以及伺服器均由手機廠商負責。
對此,有的遊戲廠商将遊戲的未成年人限制從官服擴大到全管道。比如,網易《蛋仔派對》識别機制已為小米、華為等管道服接入AI未成年保護巡邏技術及人臉識别機制。也有廠商通過不設管道服來加強管理,如騰訊《元夢之星》未設管道服,遊戲内完全按照統一的防沉迷标準執行。
3、找代練保證遊戲産出
代練市場和租号、買号一樣,有專門的App、網站、店鋪,還有一些遊戲主播工作室等等,發單、接單供求兩旺。以其中一家平台為例,10年來,已累計1億訂單交易,有300萬職業代練。也有一些玩家通過個人代練充當兼職賺取零花錢。
有一些遊戲代練公司作為中介盯上了未成年人,他們以另外一種繞過防沉迷系統的方式——當代練為誘餌利用未成年人接單。
未成年人又在短視訊“上頭”?
家長和社會剛從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焦慮中走出來,又陷入了他們可能會沉迷短視訊的憂慮中。如今,短視訊越來越受到未成年人的歡迎,花在觀看短視訊上的時間逐漸增多。因為有些短視訊涵蓋了學習資料、科普知識、時事新聞等内容,是以家長無法武斷阻止未成年人觀看短視訊。
清華大學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短視訊在青少年抽樣群體中普及率高達90%,隻有近二成表現出較嚴重的短視訊成瘾傾向。未成年人觀看短視訊成瘾的比例并不高,但随着浏覽短視訊的頻率與時長的增加,有家長表示擔心孩子看短視訊上瘾。
有學生家長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采訪時說:“有了防沉迷系統,孩子玩網絡遊戲的時間減少了,但新的苗頭又出現了,對看短視訊有些上瘾,吃飯、去衛生間,就連洗澡都拿着手機看短視訊。寒暑假我不在家時,孩子很容易就會刷幾個小時的短視訊,這很影響學習、影響身心健康。”
抖音、快手在2019年上線防沉迷系統後,在監督中不斷加碼,于2021年相繼宣布14歲以下實名使用者已全部進入青少年模式。如果使用者為14歲以下實名認證使用者,打開抖音就能發現已經在青少年模式中了,每天隻能使用40分鐘,每天晚上10點至次日6點也無法使用。這與《王者榮耀》先前的“宵禁”類似。
“充值打賞”也需要防沉迷
父親因9歲兒子玩網遊10分鐘充值6000多元而自扇耳光;6歲兒童玩手機遊戲瘋狂“氪金”24000多元……未成年人無序充值網遊事件屢屢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引發無數家長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大額充值等問題的讨論和擔憂。不僅如此,未成年人“巨額打賞主播”事件也屢見不鮮。
對此,國家和網際網路協會相繼出手。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合理限制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的單次消費數額和單日累計消費數額,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
5月8日,中國網際網路協會釋出《未成年人網絡遊戲服務消費管理要求(征求意見稿)》團體标準,是國内首個針對未成年人遊戲退費的團體标準,為未成年人及家長主張權益提供了規範路徑,為企業響應退費訴求提供了處置模闆。它還規定了未成年人消費金額管理要求。
未成年人在家長不知情情況下充值打賞,家長想要在平台申請退款也有困難,難點在于如何證明充值打賞行為是由未成年人作出的。為此,一些頭部廠商做出了積極嘗試。以網易旗下遊戲《蛋仔派對》為例,它在全管道接入針對高風險人群調用人臉識别的機制,全平台設定未成年人退款專屬客服入口,一鍵禁止充值、禁止遊戲功能。
針對部分高危疑似未成年人使用的成年賬号,騰訊新增了“充值意願認證”。當疑似高危賬号在充值環節觸發人臉識别後,人臉驗證之後還需要使用者朗讀确認本人充值意願。充值意願認證的視訊過程,也将用人臉識别技術持續驗證是否為賬号實名本人,一旦開啟意願認證流程,将無法進行人工幹預和取消。
展望未來:多方應協力推動
未成年防沉迷行動,不是隻用一朝一夕,一兵一卒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社會各方協力推動。
派派君發現,11月釋出的《移動網際網路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顯示,将首次探索提出分齡推薦标準。比如,在未成年人模式下,對3周歲以下、3周歲以上不滿8周歲使用者優先展示适齡内容。
上述《指南》對廣大家長和未成年人而言,則是一份模式使用的“說明書”。家庭在未成年人網絡防沉迷治理的地位舉足輕重,此前教育部曾發出過《緻全國中國小生家長的一封信》,引導家長積極、快速行動起來,有效預防孩子沉迷網絡。信中倡導全體家長,恪盡父母責任,力行“五要”,具體包括要善引導重監督、要重表率立榜樣、要常陪伴增親情、要導心理促健康、要多配合常溝通。
此外,家庭還應積極與其他主體展開協同共治。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周如南表示,在未成年人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成瘾迹象時,可以尋求心理咨詢、防沉迷戒斷訓練等外部幫助,重點在于主動出擊,在了解未成年人需求的基礎上與其他主體攜手編織更為陽光、美好的上網環境。
不僅僅家長,成年人也應在為未成年人樹立正确的價值觀方面做好自己。短視訊平台曾出現過各類涉未成年人的“毒視訊”:擺拍未成年人吃橡皮泥、廁所抽煙、校園約架等劇情,将兒童包裝成所謂“性感辣妹”進行無底線營銷;提供有償代罵服務,傳播“開盒挂人”短視訊教程;在短視訊平台借“舉牌”拍攝、販賣淫穢色情制品……這些都是不利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價值觀的行為。
對于遊戲廠商而言,除了在防沉迷系統上加碼,還應注意避免系統常用功能——人臉識别出現洩露風險,增加公衆負擔。如果人臉資訊被竊取,不法分子可能會應用到生活中一些需要人臉識别的場景,比如銀行賬戶開戶、貸款辦理等,其影響是很不可控的。
隻有多方協力,結合未成年人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可行方案并積累經驗,未成年人網絡防沉迷的長效治理才能越走越遠。
(參考來源: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央視新聞、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延安網信、國家網信辦網站、法治日報、新京報、團中央權益部、中國消費者報、新華網、證券時報、金陵晚報、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央廣網)
話題主持 | 記者 陳睿智
編輯:李各力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