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逢熟吃熟!本地祖傳的“吃貨須知”丨乃清叙史

逢熟吃熟!本地祖傳的“吃貨須知”丨乃清叙史

張乃清,闵行區文史專家。長年研究鄉土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叢書(第一輯10卷,第二輯11卷)》《人文闵行叢書4卷》和《上海闵行非遺叢書》10多卷。史海鈎沉,“今日闵行”與張乃清老師攜手推出“乃清叙史”,讓我們在一段段闵行史話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逢熟吃熟!本地祖傳的“吃貨須知”丨乃清叙史

一年四季應時品嘗當令美味,上海本地人稱“逢熟吃熟”,自古成為地方習俗,其中充滿鄉人的生活智慧,奧妙無窮。上海地區流傳的傳統歌謠《逢熟吃熟》,可稱“海派食經”。

正月新年看打春,

種田人逢熟吃熟最開心,

年糕吃罷糖茶喝,

再吃荠菜圓子肉馄饨。

俗諺稱:“正月半夜接竈君,荠菜圓子肉馄饨。”元宵日,素有吃歲朝糖圓的民俗。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稱:“肉餡馄饨菜餡圓,竈神元夕接從天。”李行南《申江竹枝詞》有吟:“元宵鑼鼓鎮喧騰,荠菜香中粉餌蒸。祭得竈君同踏月,爆花飛接竹枝燈。”川沙《逢熟吃熟》有“飯瓜塌餅叫萬年糕”句。正月裡團圓過年,象征吉祥美好的年糕、糖茶、荠菜圓子、肉馄饨是家家必備,人人必嘗,有甜有鹹,團團圓圓,展現了喜慶過年的氣氛。

二月春風屋門前,

燕子低飛繞屋檐,

鮮竹筍煎蛋有滋味,

老蚌肉嵌進豆腐皮。

上海地區有燕竹生筍,叫燕筍。李林松《申江竹枝詞》有句:“燕子來時燕筍生,街前攜得一籃輕。”川沙《逢熟吃熟》有“竹筍鮮嫩蚌肉肥,枸杞藤滋味比馬蘭頭鮮”句。二月初春,有絕嫩的燕筍和肥甘的蚌肉嘗新。摘采枸杞藤入菜,味道遠勝馬蘭頭。

三日上墳做清明,

韭菜炒蛋香噴噴,

菜苋摘來腌鹹菜,

蒜苗燒魚留客人。

三月濃春,有清明節。多以頭刀韭菜炒蛋做齋、掃墓以敬祖先,或招待來客,自家嘗鮮有菜苋、蒜苗可食,吃時重在鮮頭。秦錫田《周浦塘棹歌》有詠韭菜蟹糊皮:“潮來虱蟹擁沙灘,搗爛膏和雞子攤。此味果然誇隽逸,春初早韭佐辛盤。”

四月立夏好秤人,

青梅酸來草頭嫩,

家家戶戶新麥起,

求得風靜吃麥焖。

入夏服食不适,稱蛀夏。俗謂吃麥蠶、攤粞,可免蛀夏。草頭雅稱金花菜,将其入米粉煎熟成草頭攤粞。張春華《滬城歲事衢歌》:“綠陰深處聽黃鹂,令節新蔬剪夏畦。飛雪一匙香稻熟,輕鹽勻入煮攤粞。”佚名《竹枝詞》也稱:“金花雅号是誰題,密葉叢叢剪不齊。留得黃花開幾朵,待逢立夏吃攤粞。”将圓麥炒熟磨成粉,和糖而食,稱麥焖。《周浦塘棹歌》:“打麥聲中炒麥香,磨成細粉更調糖。閉門求得風都靜,齒頰甘回味最長。”

五月端午吃枇杷,

新蘆箬粽子角叉叉,

油汆黃豆好咽茶淘飯,

鹹菜同燒豆瓣沙。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食粽子。《上海縣竹枝詞》有詠:“又是端陽景物新,枇杷角黍饷親鄰。”五月廿四,俗稱塌餅生日,制餅嘗新麥面。

時當初夏天漸炎熱,黃澄澄的枇杷味美可口,嘗新蘆箬裹角叉粽,味尤清香味直沁肺腑。另外,茶淘飯即開水泡飯,為上海人夏季常食用法,佐餐食油汆黃豆,适口開胃。

鹹菜,用雪裡蕻腌制極佳。紀王鄉的“黃葉雞冠”為優良品種,它形狀像雞冠,顔色蠟黃,葉片細小腌制成為土特産。上海人愛吃鹹菜豆瓣湯,生津開胃,消暑去熱,俗諺稱“三日不吃鹹菜湯,腳裡有點酸晃晃”。

六月大熱最難熬,

止渴吃點大麥茶,

黃漿塌餅吃到珍珠米,

黃金瓜吃完接西瓜。

六月六,食馄饨,可痊蛀夏,佛家稱“六月素”。《周浦塘棹歌》:“餐殘角黍餅生香,六月馄饨勸客嘗。”炒大麥代茶,能祛暑濕。

小麥磨細成面,其皮叫麸皮,微加鹽,和水揉之,為面筋。以豬肉為餡,煮以糟湯,名糟面筋。面筋成後,附皮之粉沉于水底,澱清而曝幹名小粉,制餅稱黃漿塌餅。《周浦塘棹歌》:“麥磨為面脊麸皮,細漉清泉粉若饴。别有面筋滋味好,糟香撲鼻佐餐宜。”

珍珠米即青苞玉米,又香又糯。黃金瓜,七寶十棱黃金瓜俗稱“十條筋”,為上海地區種植曆史最悠久的甜瓜之一,已逾百年。

七月雜烤用油煎,

腰菱近在宅河邊,

場角頭蘆粟随手攀,

勝似青皮甘蔗一樣甜。

雜烤,雅稱巧果。以油和面,剪成細條,用手指盤成花果龍鳳之形。七月初七時互相饋贈,顯示手藝。《周浦塘棹歌》:“麥乾面細菜油香,油面調勻更入糖,薄薄鋪平盤巧果,新翻花樣費平章”。

江南水鄉,菱随處皆有種植。早熟的有水紅菱。丁宜福《申江棹歌》有吟:“雞豆不甜蓮子苦,笑侬隻愛水紅菱。”故菱為解暑渴佳品。

蘆粟,類似甜高粱,為上海地區特産之一。

七月十四,七寶、莘莊地區有喝豆漿習俗,是為紀念抗清名将李待問而相習成風的。

八月中秋吃新糧,囤裡新米是香粳,毛豆莢要配新米粥,糖燒芊艿甜又香。

上海西鄉土質宜産稻,以香粳薄稻為最優。用香粳煮飯粥,香糯可口。俗諺“一家煮粥百家香”。中秋人們愛食芋艿、毛豆莢、梨、藕等。《周浦塘棹歌》吟句:“最好新秋毛豆莢,一盤綠玉味甘鮮。”

八月廿四,割新稻祀竈,謂“開稻門”,又俗稱圓子生日,嘗新糯米粉。

九月西風捉蟹天,

蟹罩蟹簖接連連,

小蟹燒來自己吃,

大蟹要賣好價钿。

九月為晚秋,以食蟹為上品時鮮。蟹稱“無腸公子”,黃亦埙《前京竹枝詞》:“江鄉風味數無腸,削竹編茅結簖忙。”俗諺:“九月九,蟹逃走。”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食重陽糕,登高飲菊花酒。《周浦塘棹歌》稱:“才過中秋圓子節,棗糕風味話重陽。”《上海縣竹枝詞》:“九日登高例吃糕,樓登丹鳳上層高”。

十月家家備寒衣,

園田裡蔬菜日日稀,

唯有荠菜新上市,

燒頓鹹酸飯味道鮮。

十月冬臨,時魚趨少,僅有荠菜可食。風行城鄉均好、老少鹹宜的菜飯,俗稱“鹹酸飯”。十月初一稱十月朝,開爐燒餅祭祖先,名“爐節”。《上海縣竹枝詞》:“十月開爐餅競饒,年豐賽社鬧笙箫。”

十一月裡冷呼呼,

菠菜吃到油塌棵,

大白菜要經濃霜打,

好做冰凍豆腐大暖鍋。

白菜濃霜打後滋味加,甜于蜜。黑塌棵菜俗稱“黑河豚菜”,适宜與冰豆腐一起放湯。《上海縣竹枝詞》有句:“因蔬一種味難忘,堆雪河豚冰腐湯。”《周浦塘棹歌》也有:“菜根滋味甜于蜜,堆雪河豚味最長。”

十二月裡謝家堂,

慈菇地栗小盆裝,

合家團聚慶豐年,

祈求來年更興旺。

《上海縣竹枝詞》:“冬至花糕更粉圓,分冬酒吃鬧年年。”十二月初八,食臘八粥,内含豆糜、菱、棗、栗等。十二月二十四,祭竈用慈菇、地栗及菱角,酒果粉團,糖元寶。

除夕之夜,吃“年夜飯”。人們愛吃魚幹、臘肉、糟雞鴨之類,同時,順便将雜碎魚雞肉入湯炖,味道鮮美又不浪費,亦算“時鮮”。

逢熟吃熟!本地祖傳的“吃貨須知”丨乃清叙史

作者:張乃清

編輯:方佳璐

初審:嶽順順

複審:姚怡瑩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逢熟吃熟!本地祖傳的“吃貨須知”丨乃清叙史

()

逢熟吃熟!本地祖傳的“吃貨須知”丨乃清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