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
老年疼痛疾病分會組織專家
制定了《老年骨質疏松性疼痛診療與
管理專家共識(2024版)》,
旨在規範并推動大陸老年
骨質疏松性疼痛的臨床診療工作。
5種疼痛可能是骨質疏松的信号
骨質疏松的成因多種多樣,包括遺傳、免疫因素、性激素及降鈣素水準下降、皮質類固醇增多等。
許多患者在身高顯著縮短之前,常常會感受到全身各處的疼痛。以下是五種常見的疼痛,它們往往是骨質疏松的預警信号↓
01
夜間痛
骨質疏松症患者常在夜晚或清晨時分感受到疼痛,這種疼痛可能難以精确定位,表現為全身性的不适。
這種不适感可能與日間活動累積的微損傷有關,在夜間休息時疼痛更為顯著。
02
腰背部痛
骨質疏松會導緻骨骼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腰背部和肩頸部因承重和活動量大而容易成為疼痛的主要區域。
活動時,尤其是長時間站立、坐着或進行體力勞動後,疼痛感會加重。
03
四肢痛
骨質疏松還可能引發四肢疼痛,特别是在負重或活動時。這種疼痛可能與肌肉疲勞、關節發炎或神經受壓有關。
若四肢在無明顯外傷的情況下出現疼痛,尤其是在夜間或早晨,這可能是骨質疏松的一個征兆。其可能原因是椎體骨折導緻椎體壓縮、椎間孔縮小,進而壓迫脊神經根,引起四肢放射性疼痛,可能伴随雙下肢感覺或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後疼痛(類似心絞痛),甚至上腹痛(類似急腹症)。
04
慢性痛
骨質疏松症患者可能會長期遭受慢性疼痛的困擾,這種疼痛可能綿延數周、數月乃至數年。慢性疼痛可能與骨骼微結構的持續破壞、肌肉長期疲勞或神經受損有關。
如果長期承受不明緣由的慢性疼痛,特别是在沒有明顯外傷或發炎的情況下,這可能是骨質疏松的一個早期信号。
05
急性痛
在骨質疏松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中,當發生骨折時,如椎體、股骨頸等區域會迅速出現劇烈的急性疼痛,且在翻身、起坐等動作時疼痛會明顯加劇。這種情況需引起重視,并盡快就醫。
上述疼痛症狀可能會互相重疊,例如腰背痛既可能是慢性疼痛,也可能是急性疼痛的表現。
總結骨質疏松的疼痛特點,旨在提高公衆對此類疼痛的認識,以便及早預警,進而采取預防措施或及早治療。然而,重要的是,在出現疼痛時,首先應排除外傷或内科疾病的可能性。若自我判斷困難,應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2
出現骨質疏松性疼痛應該做什麼?
當中老年人群出現上述任何一種疼痛時,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通過全面的體格檢查、骨密度檢測及其他相關的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可以排除潛在的急性疾病,并評估骨質疏松的嚴重程度。一旦确診,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接受臨床治療。
01
一般治療
一般治療側重于生活方式的調整。骨質疏松性疼痛患者應注意保持均衡飲食、加強營養攝入、確定充足的日照和規律運動。
此外,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和碳酸飲料,以及減少使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此外,防止跌倒,確定鈣劑和普通維生素D的充足攝入也是關鍵。
02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分為抗骨質疏松藥物和鎮痛藥物兩類,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抗骨質疏松藥物
雙膦酸鹽
如阿侖膦酸鈉和利塞膦酸鈉,有助于減少骨吸收并增加骨密度。
鈣和維生素D補充
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建議每日攝入足夠量。
降鈣素
可減輕疼痛并有助于維持骨密度。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
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絕經後女性。
合成的甲狀旁腺激素
如特立帕肽,用于嚴重的骨質疏松症患者。
鎮痛藥物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如布洛芬和萘普生,用于緩解疼痛。
阿片類藥物
對于嚴重疼痛,可能需要短期使用,但需謹慎,以避免成瘾性。
需要強調的是,骨質疏松的藥物治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選擇,可能需要多種藥物聯合使用。是以,确診骨質疏松的患者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用藥,切勿自行随意治療。
03
介入及手術治療
針對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早期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至關重要,以防止骨折再次發生。
而對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在排除絕對手術禁忌症的前提下,建議盡快實施手術治療,以促進康複。
04
心理治療與運動治療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深化他們對疼痛的認識,并激發積極的應對政策,進而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主觀感受,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運動治療: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如遊泳、瑜伽、普拉提等,可以顯著增強老年患者的肌肉力量、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感,進而降低跌倒的風險。
對于老年人而言,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方式之一,适當負重行走有益健康,但需根據個人體能合理調整運動強度。
3
不同年齡段“養骨”這樣做
骨質疏松症是一種可通過早期幹預和生活方式調整有效預防的疾病,其預防的重要性遠勝于治療。
兒童和青少年(0~18歲)
在此階段,骨骼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期,骨密度持續增加,主要通過骨形成過程實作。是以,確定骨骼健康發育并最大化骨密度至關重要。
首先要保證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攝入,乳制品、綠葉蔬菜及強化食品是鈣的良好來源,而陽光照射和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肝油、蛋黃)則有助于維生素D的合成。
同時,要加強身體活動,負重運動如跑步、跳繩和球類運動,以及适度的力量訓練,均有助于促進骨骼健康發育和增強骨密度。
此外,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入,避免吸煙和接觸二手煙,以維護骨骼健康。
成年人(19~45歲)
此階段,骨量通常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準,骨形成和骨吸收過程處于動态平衡狀态。是以,維持骨骼健康,防止骨量減少成為關鍵。
需要持續關注營養,補充確定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以維持骨骼健康。多曬太陽、适度運動。陽光照射有助于維生素D的合成,而适度運動則有助于維持骨密度。同時,适當的鈣補充和戒煙限酒有助于減少骨量流失,保持骨骼健康。
中老年人(45歲及以上)
随着年齡增長,骨吸收速度逐漸超過骨形成速度,導緻骨量減少和骨骼脆弱,增加了骨質疏松和骨折的風險。是以,預防骨質疏松和骨折變得尤為重要。
該階段人群應重視均衡飲食,確定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和其他關鍵營養素。同時,進行适量的力量訓練有助于維持骨密度和肌肉品質。此外,定期進行體檢,包括骨密度檢測,以便早期發現并幹預骨質疏松。
在必要時,可考慮口服藥物進行幹預。而調整生活方式,確定居住環境安全,如使用防滑墊、扶手等,也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編輯:李玲
資料:科普中國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