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鳥類國際機場”不一般

秋風習習,沿着木棧道走進黃河三角洲,遠遠望去一片火紅,當地特有植物鹽地堿蓬像平鋪在灘塗上巨大的“紅地毯”,在陽光照射下格外耀眼。

黃河三角洲迎來了一年中最好的時節——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正在漫步于蘆葦蕩中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一睹黃河入海“泾渭分明”的鬼斧神工。

黃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擁有大陸暖溫帶儲存最完整的濕地生态系統,對促進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海洋生态保護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因其特殊的環境本底,曾一度面臨鹽堿地治理難、外來物種入侵等環境挑戰。

生态補水,光闆地再披新“紅妝”

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的腹地,有一處被稱作“墾東12”的地方,站在這裡,開闊的灘塗一覽無餘。

“以前這是勝利油田的一個鑽井平台,2017年,保護區與勝利油田公司達成一緻,永久封存了包括這裡在内的全部300個油田生産設施。”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規劃建設科負責人周立城站在刻有“墾東12”字迹的石碑旁回憶道,當時周圍灘塗上還分布着幾十台提油機,通過提油井開采石油,對保護區的自然環境、生态安全都造成了一定影響。

為保護濕地水體健康、促進生物多樣性有效恢複,勝利油田退出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成為保護黃河三角洲的重要舉措之一。

黃河三角洲屬于退海之地,自然生态環境先天不足,受土壤含鹽量高、淡水資源匮乏、黃河泥沙淤積等因素影響,生态系統十分脆弱。随着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建立黃河口國家公園為目标,保護區啟動了生态補水工作。

周立城介紹,保護區實施了濕地生态修複項目,新增淡水沼澤濕地7.4萬畝;建成“引、輸、蓄、排”的生态補水體系,近3年來,生态補水突破5.3億立方米;疏通水系241公裡,在恢複黃河與渤海的水文連通的同時,濕地水位也得到有效調控和動态管理。

随着黃河三角洲水系打通、水位改善,“土著”植物鹽地堿蓬重回故土,灘塗濕地再披“紅妝”。作為改良鹽堿地的絕佳植物,鹽地堿蓬可以吸收大量的鹽分,進而增加土壤養分,保持土壤穩定性。同時,它的生長還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促進了生物多樣性。

“目前保護區已修複鹽地堿蓬約5.2萬畝,整體效果良好,将逐漸實作鹽地堿蓬種群的‘一次修複、自然演替、長期穩定’。”周立城說。

這個“鳥類國際機場”不一般

圖為黃河三角洲的鹽地堿蓬,也稱“紅地毯”。

生态治理,灘塗重制靈動生機

得益于黃河水的滋養,黃河三角洲成為鳥類遷徙的重要驿站,每年到此停留的鳥類達數百萬隻,這裡是以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不久前,包括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栖息地在内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然而,2010年以前,這裡曾遭受外來物種互花米草的大規模入侵,不僅侵占了候鳥的栖息覓食地,還造成灘塗濕地水體交換能力變差、水體水質下降。

互花米草每平方米能達到200—500株且根系十分密集,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繁殖力。“它們像蜘蛛網一樣盤根錯節,擠占了其他動植物的全部生存環境,導緻本土植物鹽地堿蓬、海草床消失,底栖生物小魚、小螃蟹大量死亡,甚至還影響到整個生态系統,常來此過冬的候鳥們也都不見蹤迹了。”周立城回憶道。

治理互花米草迫在眉睫。保護區通過翻耕+圍淹、刈割+翻耕、人工刈割等綜合治理措施,讓灘塗重新煥發了生機。“截至目前,保護區内互花米草清除比例達99%以上,底栖生物種類增加了27%,平均生物量增長50%。”周立城說。

濕地環境變好了,候鳥數量也增加了。“這個巢裡站着的是東方白鹳。”黃河三角洲生态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傑告訴記者,在黃河三角洲生态監測中心的大螢幕上,可以實時觀察到鳥兒們的一舉一動,系統還能自動識别1400餘種鳥類,包括東方白鹳、黑嘴鷗、丹頂鶴、白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

被譽為“鳥類大熊貓”的東方白鹳,在保護區得到了“天花闆”級别的呵護。“它們喜歡在高大的樹木上繁殖,為此保護區搭建了133根招引巢,改善做巢繁殖環境,并建設了視訊監控系統,全國性首創東方白鹳繁殖行為識别技術,可以對築巢、交配、産卵、孵化、翻卵、育雛等8種典型行為進行識别,提高了監測效率,也提升了對旗艦物種的保護力度。”趙亞傑介紹,目前,黃河三角洲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東方白鹳繁殖地。今年共繁殖了202巢526隻幼鳥。

這個“鳥類國際機場”不一般

圖為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蓑羽鶴。李欣攝

以水定地,鹽堿地迎來大豐收

“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曾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真實寫照。黃河三角洲屬于濱海鹽堿地,雖然土地資源豐富,但由于地下水位高、水分蒸發量大、鹽漬化嚴重,這裡一度成為糧食的“禁區”。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賈曦介紹,這裡地下水含鹽量高,遠遠超出含鹽量2克/升的國家灌溉水标準。加之較高的地下水位,鹽分會通過毛細效應随着水源源不斷湧上地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因地制宜利用鹽堿地,向各類鹽堿地資源要食物。”賈曦介紹道,以前一些地方通過“改地适種”的方式對鹽堿地進行改造,即采用挖深溝加大水漫灌等辦法壓低鹽堿度,但這種辦法不僅用水量大,而且成本高。而且,按照“以水定地”要求,在淡水資源稀缺的黃河三角洲并不适用。

“濱海鹽堿地是所有鹽堿類土地中最難治理的一種,但向鹽堿地要糧是我們重要的政治任務。”賈曦擲地有聲地說。

為了在鹽堿地長出糧食,賈曦團隊做了許多嘗試,通過“以種适地”同“以地适種”相結合的方式,篩選和選育出耐鹽堿特色品種。“依靠作物自身的适生性,篩選培育出耐鹽品種,比如油菜、高粱、棉花、花生以及綠肥作物、牧草作物等等,這類作物具有很強的耐鹽性,成為鹽堿地上的優選作物。”賈曦說。

2023年,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在鹽度為2.8‰的鹽堿地上,培育出的“魯單510”玉米品種畝産達到928公斤。2022年,大豆“齊黃34”畝産302公斤,創下了大豆在鹽堿地上的單産新紀錄;選育的“濟麥60”小麥品種,2024年在鹽度3.3‰的千畝方地塊,實測畝産511.88公斤,再創鹽堿地小麥高産典型;選育的“花育60”花生品種,在含鹽量2.8‰的50畝示範方,實作了畝産624.62公斤,再次取得鹽堿地花生單産突破。

此外,近年來還選育出了一系列高粱、田菁、藜麥、苜蓿等多種低耗水且耐鹽作物。“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們用一次次的高産證明,鹽堿地上也可以迎來大豐收。”賈曦自豪地說。

這個“鳥類國際機場”不一般

圖為技術人員察看作物長勢情況。李欣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