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織紡廠已是我記憶裡的事了

織紡廠已是我記憶裡的事了

織紡廠已是我記憶裡的事了

文 | 俞金發

織紡廠已是我記憶裡的事了

TONIGHT

夜讀

我乘軌交12号線在楊浦區複興島站下,沿着共青路向南,往定海橋方向走去。沿途偶有貨車和載客車,因少有交叉路口和紅綠燈,風馳電掣而過,路上也很少見到行人,與車水馬龍的鬧市通衢相比還是顯得僻靜。憶起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在楊樹浦路底一家大型國棉紡織廠工作,住在工廠集體宿舍裡,隔岸的複興島和浦東田野風光,是經常向往的地方。

在業餘時間和休假日,我常過定海橋到複興島散步或在複興島公園遊覽。那時候島上盡是倉庫和一些大型廠礦企業,幾乎沒有商店,更少見有行人路過。如今我信步走在這條共青路上,已非半個世紀前的舊時景色。沿途兩側生長着葉茂根深、高聳蔽日的行道樹,也多了一些破牆而出的商店,不時傳來店主招徕顧客和孩童嬉戲之聲,打破了原來島内的清寂。

不一會兒,我已見到了市輪渡辨別,知道已到了去浦東高廟(慶甯寺)的渡口,當時可擺渡去乘小火車到川沙江鎮等地。上世紀60年代初,我住在廠裡定海橋畔的集體宿舍裡,在此渡口乘搖橹的擺渡船便可到浦東去。尤其在春秋季,風和日麗,拿着捉魚釣鳝的工具,呼朋引友去浦東“拷浜”捕捉河鮮,改善當時副食品匮乏的物質生活。

我沿着江邊馬路向前走去。島的一邊是滔滔黃浦江水,一邊是跨島而過運河上的定海橋。我在橋堍眺望原楊樹浦發電廠,矗立江邊、号稱亞洲第一巍峨的煙囟。相鄰的昔日紡織廠煙囪與它還是相對并列,後者雖低前者一截,也是巍巍于浦江岸。

我在定海橋堍俯視黃浦江,江水滔滔不絕,江邊廠裡原有的棉花和成品碼頭上,絡繹不絕的遊客伫立觀景攬勝,此處現已為眺望浦江景色的平台。昔日廠址已建成國際時尚中心,原紡織工廠中的房間撤了紡車和織機,修葺成新潮的生活用品或餐飲店。舊有的廠大門直通黃浦江岸裝卸區中心大道,現成了浏覽觀景的步行街,成雙成對的情侶,漫步觀景的旅遊者,改變了舊時貨車轟鳴、上下班人潮湧動的景象。

我走上定海橋面,俯視定海路側一大片鋸齒型屋頂,腦海裡浮現舊時情景——廠外定海橋堍,棉絮飛舞,如雪花飄飄蕩蕩,積滿屋頂牆面,漫天皆白的“雪景”記憶猶新。牆内傳出紡織機的轟鳴聲,與路上有軌電車“叮叮當當”聲,混響成馬路交響曲,銀錠飛轉、經緯交織的工廠中的房間,還出現過當時名聞全國的勞動模範黃寶妹……正當我浮想聯翩,眼前牆面上赫然有一終年落鎖的安全門,這才憶起沿牆拐彎後,就是楊樹浦路工廠的大門了。

昔日工廠警衛室,時下是保安室,我擡頭見原南廠牆上書“國際時尚購物中心”字樣,進入大門,大道依舊,原廠辦公大樓仍在,鋸齒型工廠中的房間沒有了銀錠飛轉的紡機,也沒有了飛梭行走的轟鳴聲,更沒有了數以千人用餐的大食堂。

昔日經搬拆遷留下的老廠房,内部早已裝修一新,昔日織女梳經串緯于織機旁,紡姑巡視捉疵在紡機前,銀紗飛瀉,彩練如虹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如今櫥櫃毗鄰,貨架并列,燈光璀璨。随着科技發展和時代進步,近百年曆史的廠房,成為了上海工業發展遺存,不可移動文物。

織紡廠已是我記憶裡的事了

投稿可發至[email protected]

作者:俞金發

編輯:顧金華

誦讀:李冉(上海體育大學)

視覺/封面:邱麗娜

織紡廠已是我記憶裡的事了

特别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用戶端的“上觀号”入駐機關授權釋出,僅代表該入駐機關觀點,“上觀新聞”僅為資訊釋出平台,如您認為釋出内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