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CS前沿快訊 | 最佳兒科類别獲獎摘要:與青春期前兒童夜間遺尿症相關的神經因素

ICS前沿快訊 | 最佳兒科類别獲獎摘要:與青春期前兒童夜間遺尿症相關的神經因素

NEWS

導讀

2024年10月23日-10月25日,由國際尿控協會年會(ICS)主辦的2024年第54屆國際尿控學會将于西班牙首都馬德裡召開。一年一度的ICS年會是世界尿控領域最具規模和權威的國際學術盛會,大會吸引了衆多在下尿路症狀(LUTS)、尿失禁和盆底疾病研究與治療方面有所建樹的著名國際專家參會,他們将在大會上分享與交流尿控領域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及新興技術。本次ICS大會兒科領域的最佳類别獎由耶魯大學醫學院Lin H博士研究團隊獲得,下面一起來看看這次獲獎摘要的精彩内容吧!

「研究目的」

夜間遺尿症是指兒童每月兩次以上在夜間無意識排尿,給兒童及其護理人帶來痛苦。近年來,科研者越來越有興趣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探索夜間遺尿症的潛在發病機制。該研究目的是闡明青春期前兒童出現夜間遺尿症的神經結構相關因素。通過探索夜間遺尿症與神經之間的關聯性,或将更好地助力研究疾病的病理機制,改善治療政策。

「研究設計」

研究人群來自美國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ABCD)研究,ABCD研究是美國最大的神經發育和兒童健康縱向研究。研究人群滿足美國普通人群的人口統計學特征。研究從第四次ABCD公開釋出的資料中檢索了影像、社會經濟和臨床資訊表,排除了臨床或社會經濟資訊不完整、存在糞便失禁、頑固便秘、日間尿失禁、嚴重腦部疾病、父母吸毒史、心理健康問題、母親懷孕期間吸毒以及父母心理健康問題史的人群。

研究分為四組:目前存在夜間遺尿症組、既往有夜間遺尿症病史組、既往經曆過夜間遺尿組以及從未經曆過夜間遺尿症組(對照組)。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探索不同神經影像學名額與存在/不存在夜間遺尿症之間的關聯性。在第一個模型中,研究評估了每個神經影像變量與存在夜間遺尿症的關聯。同樣地,研究還評估了神經影像學變量與既往存在夜間遺尿病史的關聯。随後,比較了目前存在夜間遺尿與既往經曆過夜間遺尿的人之間的神經影像學名額,以确定遺尿與停止遺尿之間的差異。

在最終分析中,研究将目前存在夜間遺尿症狀和既往有夜間遺尿症病史的兒童分為一組,以比較他們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連接配接性。

神經影像名額包括35個白質束的平均部分各向異性指數(FA)、神經突密度(ND)、平均擴散率(MD)、放射狀擴散率(RD)、纖維束成像(FT)和軸向擴散率(AD),以及68個皮質區域的厚度和表面積,以及13個預定義功能組和21個皮質下區域的網絡間和網絡内的相關性。為了糾正多次比較,研究應用錯誤發現率來生成調整後的P值。所有分析均使用R軟體(版本4.2.2)進行。

「研究結果」

研究排除存在影像、臨床或社會經濟資訊不完整、有嚴重腦部疾病、父母吸毒史、心理健康問題、懷孕期間吸毒和父母心理健康問題史的兒童後,共納入3472例兒童進行分析:對照組(2076例),目前存在夜間遺尿症狀組(225例),既往有夜間遺尿症病史組(2301例),既往經曆過夜間遺尿組(1171例)(圖1)。

ICS前沿快訊 | 最佳兒科類别獲獎摘要:與青春期前兒童夜間遺尿症相關的神經因素

圖1

對照組 vs. 病例組

與未經曆過夜間遺尿的兒童相比,出現過夜間遺尿的兒童皮質體積增加,特别是在楔前葉和皮質下區域。夜間遺尿與右側(調整p值=0.0223)和左側楔前葉區(調整p值=0.0223),右喙側中額葉皮質(調整p值=0.0216),左右側丘腦(調整p值=0.006)、腦膜(調整p值=0.0108)、殼核(調整p值=0.023)和蒼白球(調整p值=0.048)皮質容量較高相關。FDR矯正後,腦溝深度和皮質厚度無顯著差異。

對照組 vs. 既往存在夜間遺尿病史組

存在既往夜間遺尿病史但目前無症狀與皮質面積和體積增加有關(圖2),最突出的是額葉皮質和皮質下區域。在上額葉皮質(調整p值=0.0106),嘴側中額葉皮質(調整p值=0.002),眶部(調整p值=0.001),内側眶皮質(調整p值=0.001),尾側中額葉皮質(調整p值=0.0239)、吻側前扣帶(調整p值=0.023)和腦島(調整p值=0.005)區域均觀察到變化。丘腦(調整p值=0.0175)、小腦(調整p值= 0.001)、殼核(調整p值= 0.001)、蒼白球(調整p值= 0.001)、腦幹(調整p值=0.0001)和腹側間腦(調整p值=0.0001)的受累很明顯,該結果與對照組和病例組的比較結果相似。此外,海馬體(調整p值=0.018)、杏仁核(調整p值=0.012)和伏隔區(調整p值=0.028)似乎也參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海馬體中平均擴散率(白質完整性的參數)出現下降趨勢。FDR矯正後,腦溝深度和皮質厚度無顯著差異。

ICS前沿快訊 | 最佳兒科類别獲獎摘要:與青春期前兒童夜間遺尿症相關的神經因素

圖2皮質體積與夜間遺尿症的橫斷面關聯

病例組 vs. 既往存在夜間遺尿病史組

在這項分析中,沒有名額顯示出彼此不同,這表明目前存在夜間遺尿症的兒童與既往存在夜間遺尿病史的兒童之間大腦沒有差別。

既往經曆過夜間遺尿組 vs. 對照組

曾經經曆過夜間遺尿的兒童表現出額葉皮層和皮層下區域的皮質面積和體積的顯著增加,該結果與之前将病例組與對照組和既往經曆過夜間遺尿組進行比較分析的結果相似。此外,在三角區(調整p值=0.039)、外側/内側眶額皮質(調整p值=0.013)和中央旁皮質(調整p值=0.036)中觀察到皮質體積的減少,強調了額葉皮質在失禁背景下的重要性。在該組中,還觀察到預設網絡中的扣帶回網絡的活躍。

「研究結論」

夜間遺尿症似乎與皮質下區域和額葉皮質區域的皮質增厚有關。這表明記憶、學習和情緒參與了夜間遺尿症的病理機制。皮質下區域在認知、情感和社會功能中起着關鍵作用,其參與表明即使症狀不明顯也會出現顯著的大腦變化。夜間遺尿症似乎也與海馬體中白色物質完整性的降低有關。上述結果或可成為這些區域成熟或進化延遲的證據。研究需要在未來幾年繼續監測受試兒童,以确定這種變化是否是永久性的。研究結果表明:與既往認知不同,中樞神經系統似乎在夜間遺尿中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Lin H,et al.Neurocorrelates of nocturnal enuresis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ICS 2024 Scientific

編輯:Lya審校:Faline執行:Lya

本平台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資訊。本平台釋出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資訊被用于了解醫學資訊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台對釋出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将盡快處理。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台,“感覺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台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産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