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每個城市的地理印記和人文烙印。
越秀區作為廣州建城2200多年來的城市中心,古街巷的名字自然也承載了厚重的曆史。
不妨帶上《遊覓越秀古街巷》這本寶藏書,漫步在越秀的古街巷中,感受廣州的曆史韻味和文化氣息,體驗不同于現代都市氣氛的甯靜與古樸。
前兩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大德路、雙門底的地名故事(點選橫線文字檢視内容),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司馬街,探尋它與驷馬湧的淵源。
蛇狀曲流風景美,
詩人興起暢遊江。
高車驷馬煙雲去,
此日崇樓耀百窗。
今越秀區西華路東段北側,有一條叫“司馬街”的大街。清代時,這裡一帶有驷馬橋、驷馬直街及驷馬巷(此兩巷至20世紀 80年代尚存)、驷馬坊(1982年改名駿馬坊)。這些“驷馬” 之名源于這裡緊貼驷馬湧。
古代驷馬湧彎彎曲曲如靈蛇,花木欣榮,堪稱風景絕佳之地。從漢代到唐代,從北方乘船來廣州的官員,都走增埗河,進驷馬湧,在驷馬橋附近的戙船澳(拾翠洲)登岸。
唐代時,拾翠洲及岸邊名為津亭的接官亭也很有名。唐代名詩人陸龜蒙有《奉和襲美送李明府之任南海》 詩雲:
春盡之官直到秋,
嶺雲深處憑泷樓。
居人愛近沉珠浦,
候吏多來拾翠洲。
由于這條湧上多有高官來往,人們常見河湧岸上有四匹馬拉的車(驷馬)迎送,便把此湧命名為驷馬湧。南漢時驷馬橋西北的湧上建起彩虹橋,這一帶風景更美。據說宋代時孔子一支後裔從韶關南遷,來到驷馬湧邊見到迷人的景色,便不願再走,在此建起樓房園圃,安居于此。
元末明初,名揚詩壇的趙介,來到驷馬湧畔欣賞小橋流水着了迷,一時興起跳下江中遊泳,人們還以為他失足落水,留下一段佳話。
趙介(1343—1389),字伯貞,番禺人,人稱臨清先生。他自小勤奮讀書,才華橫溢,但卻不想做官,也不喜近達官貴人。地方官多次推薦他為官,他均辭謝。他教子有方,因第四子趙純後來為官頗有政績,朝廷追贈其父趙介為“監察禦史”。
趙介于元末明初常與孫西庵、王佐、李德、黃哲等雅集于南園抗風軒(今文德南路聚賢坊附近),開嶺南詩壇雄直之風,人稱“南園五子”。
趙介有詩詠及驷馬湧,可知元末明初尚有驷馬這名:
斷橋沖破百步遙,何時鞭石駕長橋。
蒼龍飲水涵秋月,螮蝀橫空鎖暮潮。
此柱無人題驷馬,夕陽有客系蘭桡。
蹇驢曉踏新泥滑,恰似灞橋春色消。
曾嵘 繪
被封為平南王、靖南王後,兩王各自占據地盤養馬,耿繼茂占據城西,在驷馬直街及以西一帶放牧馬匹,弄得驷馬湧的景色也毀于一旦。當時官府崇尚養馬,在驷馬直街之西建起一間司馬廟,後來遂有司馬廟前、司馬坊兩條街道。
20世紀末,昔日驷馬橋一帶建起高樓大廈,我們隻能遙想當年高車驷馬往來于驷馬湧邊的繁華景象了。
來源:《遊覓越秀古街巷》、“廣東人民出版社”微信公衆号編輯:何韻虹校對:蔣錦彤責編:劉思銘編審:詹蘋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