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為何不想生不敢生?即将開啟抽樣調查
10月14-15日,首期全國人口監測點能力建設暨中國人口與家庭發展狀況抽樣調查教育訓練班在青海西甯舉辦。就在三天前,10月11日,國家統計局正式準許了中國人口與家庭發展狀況抽樣調查制度和方案,教育訓練班的舉辦,标志着調查進入組織實施階段。
本次調查将抽取150個監測縣、1500個社群(村居),調查樣本30000人,調查内容将聚焦影響群衆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主要因素,了解家庭在生育養育方面的現實困難和需求,全面分析“不想生、不敢生”原因,為完善生育支援政策和激勵措施、有效解決群衆“急難愁盼”、促進生育政策落地見效提供科學依據。
受育齡婦女人數減少,生育觀念變化、婚育推遲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大陸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2022年,大陸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公開資料顯示,這是1950年以來,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自2021年以來,從省級到市縣,已有多地探索育兒補貼制度。廣東、浙江、湖南、吉林、黑龍江、雲南、福建等地均提出通過補貼制度鼓勵生育。相較于省級層面的要求,攀枝花、漢中、沈陽、溫州、紹興、濰坊等一些地級市及區縣則出台了更加細化的措施,為二孩、三孩家庭發放補貼。在現金補貼之上,北京、長沙等地還疊加進行了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傾斜。湖北省、四川成都、河南周口、湖北十堰等地則釋出通知,進一步提高生育醫療保障待遇。
有專家認為,從深層次來看,在現代社會的生育文化中,生育的價值本身在逐漸減弱,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在發展,人們的生育動機在減少。在計劃生育時代,形成了“隻生一個好”的生育文化,當獨生子女一代進入育齡,他們也将生一個孩子作為家庭生活的基本形态。然而,在低生育率背景下,這種生育文化面臨改變。
10餘省将人工耳蝸納入醫保,最高可報帳45萬
大陸大約有2780萬名聽障人士,植入人工耳蝸是讓他們聽見這個世界的有效方法,但人工耳蝸價格昂貴,讓很多聽障人士望而卻步。截至目前,已有上海、江蘇、浙江等10多個省份陸續将人工耳蝸納入醫保報帳範圍,最高支付标準可達45萬元。
江西從去年9月将人工耳蝸納入醫保以來,已有170多名患者接受了治療。江西省兒童醫院耳鼻咽喉科的一名醫生表示,新的醫保政策落地以後,江西省兒童醫院先後救治了120多名聽障患者,他們的平均費用是24-25萬元,報帳比例為70%至90%。
為了大幅減輕醫保基金和患者的負擔,國家醫保局表示,下一步,會将人工耳蝸等高值醫用耗材納入集采範圍。據了解,國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自2018年實行以來,通過“以量換價”的團購方式,集采藥品價格平均降幅超過50%。
小慈說:
期待有更多針對特殊群體的政策落地,讓聽障人士的“心聲”變“新聲”。
争議
班主任在班級群罵人後被停職
10月14日,重慶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班主任徐某某在班級群怒罵“不要逼我我會爆炸”“都給老子滾”,聊天記錄迅速發酵并引起輿論關注。随後,校方釋出通報稱,已暫停涉事班主任的教育教學工作,後續将根據調查結果進一步處理。
對此,有網友認為,不能一味地指責老師,通報裡并未透露老師崩潰和發怒的原因,也許是某位家長有錯在先;也有人認為,作為一名老師,無論情緒有多激動,都不該在工作性質的班級群中有極端言行,涉事學校暫停其教學工作合乎情理。
資料顯示,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是重慶市的重點中學,涉事老師曾多次獲得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青年教師教學設計大賽一等獎、二等獎;參研多項重慶市級、區級基礎教育課題。
小慈說:
教師作為學生的表率,在公共空間釋出不當言行,自然應當受到相應處理,但一線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同樣需要得到關注。
行業
首屆“西部論善”公益峰會舉行
10月16日,首屆“西部論善”公益峰會活動在重慶舉行。本次公益峰會的主題是“西部論善 向新而行—推進新時代西部地區慈善事業高品質發展”。
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在主題演講中強調,推進西部地區慈善事業高品質發展,要從嚴管理,規範運作,陽光操作,進一步提高慈善公益組織的公信力。重慶市慈善聯合總會會長劉光磊在演講中表示,目前,網際網路募捐已成為重慶市慈善募捐的主管道,年籌募額占總會年籌募總額的60%以上。
民政部遴選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台
10月14日,民政部釋出公告,将按照自願申請、依法依規、公平公正的原則遴選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台,受理申請的截止日期為2024年10月31日。
新修改的《慈善法》對個人網絡求助做出規定,從事個人求助網絡服務的平台應當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指定,對通過其釋出的求助資訊真實性進行查驗,并及時、全面向社會公開相關資訊。
根據公告,申請指定為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台,應當符合《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台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的條件。民政部将組建評審委員會,确定拟指定的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台名單,并向社會公示。公示期滿後,民政部确定指定的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台名單,并向社會公布。
城事
成都投入1440萬元支援社會組織發展
近日,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慈善總會釋出公告,征集2024年成都市社會組織發展專項基金資助項目。成都将投入14400000元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支援社會組織發展。項目征集需求包括2024年百家社會組織助力産業建圈強鍊、民生領域服務和公益生态營造三個方面。
在民生領域服務方面,成都市通過支援社會組織參與老年服務、婦女兒童保護、特殊困難群體、城市外人靈活從業人員以及鄉村振興等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務水準。
有分析稱,成都市此次項目征集,不僅是對社會組織的一次有力支援,更是對其他地方政府的一次積極引領,有很大的示範意義。
長沙婚育文化街智語被指“觀感不适”
湖南省長沙市婚育文化街近日落成,部分智語引發争議。
在長沙市計劃生育協會主辦的文化街落成儀式中,“嫁校”活動設定了“愛情問答”“甜蜜承諾”“分娩體驗”“育兒體驗”等闖關打卡環節,環節設定的部分智語引發争議,如“我願意帶崽”“生三胎最牛”“在江湖先嫁一步”等,部分網友稱對此類智語“觀感不适”。
長沙市計生協會從業人員回應稱,智語設定是針對男女雙方的,并非隻面向女方。目前計生協會已接到對于智語的意見回報,正集納相關建議,後續對其進行修改完善。
小慈說:
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增強年輕人生育意願,不光是舉辦一個活動、喊幾個口号就好,還需要沉下心來,真正去了解年輕人的需求。
聲音
“享有充足食物,是每一個人不可剝奪的基本人權。目前,全球糧食總産量足以養活全球人口。但縱觀世界,局部沖突和動蕩不斷,極端氣候事件日益頻發,不平等現象長期存在,經濟衰退仍未見底,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導緻約7.3億人仍處于食不果腹的饑餓狀态。如何将這一基本權利落到實處,讓每個人不僅能吃上飯,還能享有豐富多樣的膳食,是我們應當共同思考和為之奮鬥的重要課題。”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屈冬玉發表署名文章,号召全球采取切實行動,全面落實“食物權”,建構健康、營養、可負擔的膳食體系新格局。)
國際
五名女性獲2024年度南森難民獎
2024年聯合國難民署“南森難民獎”頒獎儀式于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瑞士日内瓦舉行。
今年的五位獲獎者全部為女性。全球獲獎者羅西塔·米萊西現年79歲,是一名巴西修女、律師和社會工作者,她在近40年裡幫助了數千名流離失所者獲得法律檔案、住所、食物、醫療保健。除羅西塔·米萊外,還有四人成為非洲地區、歐洲地區、亞太地區、中東北非區的區域獲獎者。
本屆南森難民獎還表彰了“為100多萬逃離烏克蘭戰争的人們提供避難所”的摩爾多瓦人民。
南森難民獎創自1954年,每年由聯合國難民署頒發,旨在表彰為難民、國内流離失所者和無國籍者尋求可持續解決方案做出卓越貢獻的傑出個人、團體群組織。
收集、整理 | 小慈
圖檔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萬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