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個村莊承載着一個村的曆史文化與鄉愁印迹,濃縮着村莊的過往,展示着當下與未來。今年我省啟動“鄉愁印迹——貴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題宣教活動,旨在記錄展示鄉村文化和發展成果。9月28日起,甕安縣融媒體中心“千年古邑 紅色甕安”微信公衆号開設“咱們村的事er”專欄,以村史村事為脈絡,帶你一起追尋那些塵封已久的曆史記憶。
漫步中坪鎮新土村,一壟壟翠綠蔥郁的農作物遍布山野間,長勢良好。一個個蓄水池、一條條灌溉溝渠,源源不斷地把清水送到田間地頭,為農業灌溉提供了保障。
誰能想到,新土村以前是一個嚴重缺水的村寨,特别是水利設施,基本維持在70年代的水準,制約着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因地質和自然條件的影響,新土村附近沒有水源,每年枯水季節,人畜飲水要往返10裡左右的路程去挑,來回需半天時間。由于缺水人窮,姑娘都不願嫁到這裡來,娶親說媳婦非常困難,當地一度流傳着“茶坪地方窮棒多,吃水首先要爬坡,山高路陡難行走,三旬小夥沒老婆”的民謠。 水安則民安,水興則民富。為解決群衆飲水難題,當地黨委政府将新土村人畜飲水工程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給予大力支援,因地制宜,當引則引,當提則提,以小型分片解決為主,專項建設與水利建設相結合,近期需要與長遠利益相結合,根據輕重緩急,工程難易及勞動力、資金物資等情況,以自籌為主,國家補助為輔,修建蓄水池,大力實施飲水工程,保障群衆飲水安全。
總投資20萬元,于2022年度實施的财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機井配套設施項目,為新土村122戶474人供水提供了保障。随着大田壩、楠木頭、大地壩、岩落水 、柏果槽等村組飲水工程的相繼投入使用,一股股甘甜清洌的自來水,通過輸水管道輸送到千家萬戶,潤澤着人們的心田…… 為保障農業灌溉用水,穩固糧食生産安全根基,2023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新土村積極争取項目資金,最終獲批少數民族發展資金75萬元,完成新土村上寨下寨771米50CM*50CM防洪灌溉一體溝渠的修建;孔主、雷家院2475米30CM*30CM灌溉溝渠的修繕現已完成鎮級驗收并投入使用。 水利建設的風生水起,讓新土村的農業産業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新土村位于中坪鎮西部,由原新土、柏香、高莊合并而成。東鄰中坪村,南與白沙鄉接界,西與茶店村相鄰,北與開陽縣龍水鄉接壤,轄13個村民組,30個自然村寨,1100餘戶4658人,耕地面積4000餘畝,林地面積10000餘畝。省道305線橫貫其中,是中坪鎮糧油主産區之一。
作為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村,新土村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油菜、烤煙、辣椒等作物,土地肥沃,農産品種植水準較高。依托完善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新土村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特色養殖,規模化種植馬鈴薯100餘畝,優質蔬菜50餘畝,西瓜50餘畝,辣椒500餘畝,種植藥用銀杏731.77畝。全村每年共出欄生豬5000餘頭,牛300餘頭,現有肉用種兔50餘隻,有各種市場經紀人20餘人,長期在廣西、貴陽、凱裡等地從事生豬等經營活動。
在大力發展特色産業的同時,新土村積極向上級争取項目資金,加大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東西部協作資金20萬元,建立110平米村級衛生室一個,現主體工程已完工,預計年底投入使用,将極大解決周邊群衆看病就醫必須去鎮衛生院或縣級醫院的煩惱。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2020年,新土村通過群團共治,推動鄉村治理,守住鄉土文化之根基,奏響鄉風文明的贊歌。發動農村黨員、離任幹部、理事會成員、聯戶長、退役軍人、返鄉創業青年、緻富帶頭人、村民代表等群體,協商制定了新土村村規民約、黨員積分制管理規定等。通過完善的制度,充分激發群衆參與基層治理的活力。同時,将發掘和發揚家庭美德作為助力鄉村文明建設重要舉措,通過開展尋找“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媳婦”“好鄰居”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樹立典型、宣傳先進,進一步促進黨建引領“1+3”基層治理體系發揮實效,用榜樣力量推動全社會形成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氛圍。
因水而興,向綠而行。通過實施一系列農村供水項目,新土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産業,探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來源:甕安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商 琴
編輯:張海霞(見習)
一審:冉婷婷
二審:李永春
終審:顧 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