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0月19日報道植物界的優勝劣汰是什麼樣的呢?林下植物有什麼特色?
當日科考活動現場,一路豐富植被,小環境生态吸引着科考隊的眼球。“這株樹被上面的枝丫遮住了,最終就自然稀疏。”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沈應柏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何裕建交流到。在一片原始森林中,樹木高高低低的生長着,“這株水青岡就遮住了小松樹的光,接收不到足夠的光,漸漸也會被自然稀疏掉。”自然稀疏即在個體密度非常高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對光、水和營養等條件的個體間的競争,随着生長的進行,個體間的差異越來越大,處于劣勢的個體逐漸枯死,随着群落的生長而個體的密度逐漸降低。
也在這片森林裡,何裕建讓自己學生對土壤進行了取樣,“這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林下土壤。”何裕建解釋到,“土壤取樣一般取地下十公分左右,雨天也不影響,我們能處理。”土壤帶回實驗室後,将分析這部分土壤的實體名額和化學名額。其中實體名額包括保水性、風散性、團聚性等,化學名額則是植物生長要素,“植物一般生長需要16至18種元素,主要是我們常說的有機質,這裡土壤觀察有機質含量應該是非常好的。”
第二十二屆四川光霧山國際紅葉節探秘光霧山紅葉科考活動正在巴中市光霧山進行中。在此次活動中,成都傳媒集團紅星新聞網記者跟随光霧山科考隊一起開啟科考行程,全程記錄此次科考行動,并将适時與科考專家互動,傳回光霧山上新穎發現和及時情況。
此外,此次科考也關聯了知乎科學季「抓住那個好奇心」活動,線上征集知乎平台科學愛好者的提問,科考隊将帶着答主們的好奇心,探索山水詩意背後的生靈自然奧秘。
【原創版權,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007235】
編輯:方藝霖 責編:高婷 稽核:馬蘭 譚麟 監制:趙若一 總監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