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地争建“零碳港口”,專家稱仍存在諸多障礙和挑戰

天津港宣布建成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黃石新港對外宣稱綜合智慧零碳電廠(一期)成功并網發電,港口用電自給自足,成為長江上首個零碳港口;黃骅港啟動全國首個煤炭碼頭零碳試點;漳州港“零碳碼頭”光伏項目投運;濰坊港獲得中國船級社《碳中和評價證書》,成為全國首個“零碳港口”……

最近一段時間,“零碳港口”在交通運輸業界成了熱詞。不過,多位專家近日表示,近年來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增長,能源消費量也在不斷攀升,加上一些港口減碳措施受到技術、裝備、政策等制約,“零碳港口”建設仍存在諸多障礙和挑戰。

多項措施建立“零碳港口”

10月18日,交通運輸部官網介紹,山東港口渤海灣港集團濰坊港15日獲得中國船級社品質認證有限公司(CCSC)頒發的《碳中和評價證書》,标志着全國首個“零碳港口”在濰坊港建成。

今年3月,濰坊港釋出“零碳港口”建立方案。CCSC依據《PAS2060:2014碳中和證明規範》,對濰坊港今年6月10日至9月10日生産經營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量化和抵消過程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顯示實作了碳中和。

一直以來,港口都是“用能大戶”。據濰坊港介紹,其“零碳港口”目标依靠多項措施得以實作:能源結構清潔化。4台6.7兆瓦風機于9月30日成功并網,年可用發電量超700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7萬噸;建設風光氫多能互補體系,建成3.3峰值兆瓦光伏發電站,年發電量361.32萬千瓦時,加氫站日常可儲備300千克壓縮氫氣;配套建設46座充電樁以滿足港内集疏運電動車輛、機械的充電需求,推進港口機械電能替代。

國能黃骅港自2019年以來,已連續5年煤炭吞吐量居全國港口首位。該港口主要裝卸裝置全部采用變頻驅動控制技術,并首次将大規模大裝機容量變頻器技術成功應用于煤三期、四期皮帶機輸送系統。自2016年起,累計投資1.36億元率先在全國建成覆寫21個泊位的高低壓岸電系統,碼頭岸電覆寫率達到100%,年岸電使用量超過400萬千瓦時。

多地争建“零碳港口”,專家稱仍存在諸多障礙和挑戰

多地通過多項措施建立“零碳港口”。攝影/章轲

第一财經記者日前在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采訪時看到,3個2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在總長1100米的碼頭岸線上鋪開,各式集裝箱有序排列,七彩元素塗裝的自動化軌道橋和岸橋讓人眼前一亮;高達110多米的兩台4.5MW分布式風力發電機風機豎在港區北側綠化帶上,緊鄰滾裝碼頭圍牆,葉片緩緩轉動。

碼頭作業現場,12台自動化碼頭岸橋無司機室,鎖站利用6軸機器人和19種夾具實作對47類集裝箱連接配接鎖的操作,4秒精确定位;近百台最高時速可達35公裡的新一代智能運輸機器人(ART)載着集裝箱在場區道路上快速穿梭……

港口行業碳排放源主要來源于裝卸生産、輔助生産和附屬生産消耗的燃油和電力。“碼頭通過多台風機發電和全國港口單體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電站,全程零碳排放。港區已獲頒行業首個碳中和證書。”天津港集團安全環保部副總經理範景民介紹,目前,該港區已實作全部集裝箱、幹散貨泊位岸電全覆寫,自有船舶100%使用岸電,來港船舶岸電100%應接盡接。

在黃石新港,現代物流園倉庫屋頂覆寫着大片光伏闆。港區道路兩旁,風光電一體化路燈裝載有光伏闆和風扇葉等源源不斷地生産電能。港口的船舶、重型卡車、龍門吊等裝置通過岸電充電、更換電池,實作零燃油消耗。

黃石新港是長江中遊少有的深水良港,長江中上遊最大的單體港口,也是全國28個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和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綜合智慧零碳電廠項目讓該港口減少了90%以上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排放。

港口零碳轉型仍任重道遠

大陸港口規模穩居世界第一,2023年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港口中,大陸的港口占8席。有資料顯示,大陸交通領域碳排放約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10%,港口碼頭碳排放占比雖不大,但對港口城市及區域大氣環境品質影響明顯。建設綠色港口,實作低碳、零碳轉型仍任重道遠。

在18日召開的“2024邁向零排放交通論壇”上,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妮妮表示,相對于交通運輸行業的流動性,港口具有區域相對集中、管理相對簡單、涉及社會公衆相對較少等優勢,易于開展減碳工作。

王妮妮介紹,盡管近年來各地港口減碳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從布局方面看,一些港口空間布局不太合理,與城市發展存在較大沖突;岸線使用率存在深水淺用情況,優質的岸線使用率較低。在體系方面,基于港口建港時的條件限制,要推進鐵水聯運較為困難。

多地争建“零碳港口”,專家稱仍存在諸多障礙和挑戰

建設綠色港口,實作低碳、零碳轉型仍任重道遠。攝影/章轲

“從港口能源消費結構來看,這幾年電力使用量是不斷增加的。有一些通用碼頭作業工藝仍比較傳統。此外,碼頭降碳相應的标準規範、監測、考核評估體系還不完善。”王妮妮說,近年來,不少港口積極布局風力發電、光伏發電,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風力發電涉及港口内的空間,有的港口空間不足;有的港口建設了兆瓦級的光伏設施,但也有一些碼頭因存在大量老舊倉庫而無法安裝光伏裝置。

“2024邁向零排放交通論壇”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綜合交通研究中心等聯合釋出的《邁向零排放:中國非道路交通領域的綠色轉型與展望》報告稱,港口是全球供應鍊的重要組成,綠色轉型十分關鍵。但目前,減排技術路徑存在不确定性,綠色燃料的可靠供應存在挑戰,碼頭作業機械種類繁多,作業環境複雜,标準體系不健全,監管難度高。

多位專家表示,應繼續推進港口用能裝置電動化,增加清潔能源比例,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加強碳排放監管,不斷完善手段,鼓勵企業通過自主自願的行為,不斷降低碳排放。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