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2023年上海市青年策展人成長計劃”的入選項目“線·索——當代藝術邀請展”,于10月19日至12月15日在上海叁柒貳叁美術館舉辦。
此次展覽彙集了王璜生、計文于和朱衛兵、邊平山、李山、楊冬白、餘友涵、周長江、胡項城、龔新如、譚平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精彩作品,類型涵蓋了架上繪畫、裝置藝術、雕塑以及新媒體藝術等,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雙重盛宴。
展覽現場
把線條玩出點不一樣的來
線,是東西方藝術共通的元素,在運用上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本次展覽以“線·索”為主題,邀請了11位藝術家以“線”為媒介,展開了一場别開生面的藝術探索。
策展人任小璐表示,中國文人用毛筆寫出的文人意氣的線條,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一直存在着,這些對于線條的審美共性,在我們的血液當中早就被深深烙印了。
在當代藝術語境中,雖然藝術家創作時的材料、題材、方式越來越豐富,但是“線條”這個審美的共性,是大家能在他們的作品中閱讀到的。
任小璐表示,參展藝術家對她非常信任,有些作品運來的時候,就是25個框、10張紙和3塊布,在前期策劃時,藝術家們希望“玩點不一樣的,該怎麼樣玩,就看着我來。”
李山《閱讀系列》 布面丙烯 1998年
龔新如《迷途系列—導向1015》 不鏽鋼烤漆 2010年
楊冬白《轉山系列—破雲初顯》丙烯、鋁闆、噴墨列印 2015年
餘友涵《抽象206#1》布面丙烯 2017—2018年
胡項城《宇宙神經探》 木闆混合材料 2015年
“一根被抛棄的線條”
藝術家譚平的《一劃-40》就是一長排畫框,裡面是非常單調的白色卡紙和邊上的黑色線條。任小璐說,這是“一根被抛棄的線條”。
2012年譚平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時,有一件著名的作品《一劃》,在中國美術館環形展廳牆上裡,藝術家畫了一根40米長的黑色線條。而這次,他把《一劃》的線條兩邊的外延部分給印刻了下來,猶如中國篆刻裡的陽刻、陰刻概念,原作是40米長的《一劃》,這根“被抛棄的線條”被取名為“-(負)40”。
譚平《一劃 -40》紙本 2012年
10張紙,記錄人生中重要的3個月
10張碩大的白紙參差着懸挂在美術館牆上,上面滿是自行車輪胎的印迹,遠看猶如一幅“車輪滾滾圖”,這是藝術家王璜生的作品《騎走》。
1985年,王璜生和朋友一起騎自行車追根溯源,從廣州順珠江一路騎行到了雲南,曆時3個月。這段經曆對藝術家的成長非常重要。多年後,他用行為藝術的形式,改裝了自行車,用吊鹽水的袋子裝滿了墨汁,滴在輪胎上,在地面鋪着的紙上,騎出了這一片線條,去記錄他人生中重要的那3個月。
王璜生《騎走·下》紙本水墨拓印 2021年
王璜生在創作中
3塊布,讓褶皺也成為線條
邊平山的作品《隐匿的數字系列》,從外表看就是3塊大尺幅的布料以不同形态垂挂在牆上,布料是藝術家9月28日才畫完的。
邊平山從小就接受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他也臨摹過故宮的藏畫。此次創作的靈感來自一個數學理論,認為3和4之間還有一個整數沒有被發現出來。邊平山就以此為靈感在布料上進行了創作,然後把這3塊布給了策展人任小璐,布料該怎麼布展怎麼玩,就看任小璐的了。任小璐說,我布展成如此的形态,希望布的褶皺,也成為一種線條。
邊平山《隐匿的數字系列》 綜合材料 2024年
策展人 任小璐
讓抽象畫成為音樂,賦予山更多意義
周長江的作品《間之維》是抽象畫,他認為,抽象畫是音樂,随着畫面的節奏高低起伏,它可能是小夜曲,也可能是交響樂或爵士樂,藝術家在創作時完全是無意識的,讓畫筆随着自己的手去舞動。
周長江《間之維—4》布面丙烯 2024年
藝術家計文于和朱衛兵的裝置作品《聖山不遠》和《沒有最高,隻有更高》為山賦予了更多的意義。這裡的山,可能是指一座自然的山,而人生也可能是一座山,社會也可能是一座山。藝術家創作了很多小人在山路上爬,每個人觀看時,都會産生自己的了解。
計文于和朱衛兵《沒有最高 隻有更高》 2019年
計文于和朱衛兵《聖山不遠》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