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WF前總幹事:自然受益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全球目标

  “2024 ESG全球上司者大會”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召開。生物多樣性平台召集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前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演講。

  馬可·蘭博蒂尼表示,目前已到關系到人類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改變發展方向,采取一種不再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發展方式。

  他強調,自然受益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個全球目标。且該目标是可衡量的,要能夠推動戰略的制定,并使我們在實作目标的過程中對彼此負責。“我們需要将今天自然受損的主要經濟領域轉變為明天的自然受益領域,我們需要調整公共和私人資金的流向,支援這些向自然受益的轉型。所有這些都需要通過監管、技術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來實作”。

  2024 ESG全球上司者大會由中信集團與新浪集團聯合主辦,新浪财經與中信出版(29.960, 0.96, 3.31%)集團承辦。貴州茅台(1494.600, -27.90, -1.83%)為首席戰略合作夥伴,中國建設銀行(8.280, -0.08, -0.96%)、長城汽車(26.430, -0.79, -2.90%)為戰略合作夥伴。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非常感謝新浪财經“ESG全球上司者大會”對我的邀請,科學從未如此明确地告訴我們這一代人,我們正面臨着避免地球系統出現危險臨界點的巨大挑戰。

  因為這些臨界點,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但與此同時,我們這一代人也有機會迎來與自然關系的轉折點。我們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以及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

  我們的經濟模式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進步。比如平均收入的增長、全世界預期壽命的延長、死亡率的降低,絕對貧困的減少等。當然,盡管這些進步在全世界分布不均,但總的來說,我們在過去100多年裡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然而,這一切都是以自然環境為代價的。我們破壞了氣候的穩定,正在失去自然、失去生物多樣性,從這兩幅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我們的發展建立在了自然衰退和對自然資源剝削性利用的基礎之上。很明顯,在今後的發展中,如果自然繼續衰退,不再為人類社會和經濟提供所依賴的産品和服務,那麼人類未來的發展不僅會受到影響,而且迄今為止所取得的進步也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

  是以,這是一個關系到人類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改變發展方向,采取一種不再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發展方式,以繼續為世界上欠發達地區提供發展機遇。

  今天的地球因為人類活動而變得更加炎熱,生物種類也在減少,上面這些條帶以及紅色那條實際上反映的正是全球變暖,而下面那條則反映的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這是可悲的、是前所未有的。

  但這一切也傳遞出一些好消息。

  首先,我們認識到了問題所在,了解了問題的嚴重性,最重要的是我們開始認識到,這些問題不僅将對自然世界産生影響,更将對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經濟、社會、健康和福祉帶來嚴重後果。

  這一全新的意識也展現在經濟方面,據世界經濟論壇估算,當今世界上一半的國内生産總值高度或中度依賴于自然服務,比如農業、林業、漁業、工業等,所有這些都開始對我們的經濟産生影響。而實際上,整個經濟和整個社會在某種程度上都依賴大自然,尤其是良好的生态系統。

  世界經濟論壇針對未來十年的評估顯示,在所有被認為對經濟和社會構成最大風險的因素中,有一半實際上是與自然或環境退化有關,要麼是氣候因素、要麼是自然損失因素。

  正因如此,全世界終于走到了一起。

  首先是《巴黎協定》就碳中和的全球目标達成一緻,最近,又在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中就自然受益的全球目标達成一緻。通過淨零排放實作碳中和,通過實作生物多樣性淨正值實作自然受益淨正值的提出,是因為對于大自然來說,僅僅做到淨零排放還不夠,隻要給大自然一個機會,它就能迅速再生,重新煥發生機。

  自然受益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個全球目标。在中國擔任主席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根據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自然受益已被納入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的使命中,并且與2020年基線相比,被定義為在2030年前遏止并扭轉自然損失的目标。

  該目标是可衡量的,能夠推動戰略的制定,并使我們在實作目标的過程中對彼此負責。

  我們知道如何實作自然受益的目标,即我們需要加大對地球上所剩資源的保護,保護地球上至少30%的自然系統,我們需要恢複能夠恢複的,或至少30%已經退化的自然系統,我們需要将今天自然受損的主要經濟領域轉變為明天的自然受益領域,我們需要調整公共和私人資金的流向,支援這些向自然受益的轉型。所有這些都需要通過監管、技術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來實作。

  全世界的每個國家和企業都應制定自然受益戰略,并為實作自然受益的生物多樣性淨正值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這一戰略的制定應基于兩類名額或衡量标準。

  首先,需要衡量我們的足迹影響,以及我們為應對和減輕這些影響而采取的行動。其次,這些衡量名額應能實際證明通過這些減緩行動我們确實改善了自然狀況,取得了自然受益的成果。

  戰略分為幾個步驟。首先是了解和評估影響,這是必要的第一步。其次是避免可避免的影響,再次是減輕、減少可以減輕的影響。接下來是在可能的情況下恢複已造成的損害。最後是補償不可避免的殘餘影響。

  即通過對企業營運之外,企業供應鍊之外的自然環境進行投資,使之最終實作淨正值,即自然受益的結果。簡而言之,這就是自然受益的概念以及我們為實作自然受益應該做出的共同努力。

  但是,最偉大的轉變或許在于我們思想和文化觀念的轉變,在于認識到人類不再處于大自然食物鍊的頂端,在于我們不再把大自然當作可消耗的商品,而是真正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依賴大自然而存在。

  女士們、先生們,歸根結底,一個人類受益的未來一個對我們和子孫後代來說更加公正和安全的未來,是建立在實作碳中和和自然受益目标的基礎之上的。

  謝謝大家的聆聽。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明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