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跨省道路被打通,一批批跨省産業項目落地,一項項跨省政務服務事項高效辦結......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闊步前行,成就有目共睹,長三角區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争力持續位居全國前列,成為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視窗和大陸參與國際競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新形勢、新使命、新格局,需要新作為、新實踐、新做法。長三角應攜手前行、攻堅克難,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增強一體化意識,堅持一盤棋思想,以更多務實高效的合作,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突破。對于安徽而言,要按照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工作部署,堅持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最大紅利,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助力長三角地區更好發揮高品質發展動力源作用。
聚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深化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內建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共建長三角世界級産業叢集。
攜手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主動服務和融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積極承接進博會溢出效應,加快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關聯發展區。推進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建設,加強經驗互學互鑒、複制推廣,共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優勢産能、優質裝備、适用技術和标準“走出去”,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深度融合。
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長三角物流體系降本增效,打造聯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市場化要素對接平台,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高效配置。強化省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協調推進機制,建構更加高效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推動長三角教育、醫療、康養等公共服務便利共享,讓居民服務“一卡通”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更便捷。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堅持穩中求進,锲而不舍、久久為功,一任接着一任幹,不斷譜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篇章。(王弘毅)
“煙雨大黃山走進長三角大環線”活動的車廂内,演員在表演黃梅戲。(資料圖檔) 本報記者 徐旻昊 張雨秋 攝
位于甯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的飛利浦空調産研基地項目生産線。(資料圖檔)本報通訊員 盧志永 攝
10月14日航拍的黃山—千島湖高速深渡服務區。本報記者 潘 成 攝
淮河蚌埠段。(資料圖檔) 本報通訊員 孟 景 攝
高鐵“公交化”暢行長三角
10月11日,宣績高鐵開通,打通了蕪湖、宣城等城市南下的快速通道。
聽說高鐵開通的消息,在安徽師範大學讀書的黃山市民小王喜出望外。她告訴記者,她以往從蕪湖回黃山市,要先到巢湖東站換乘,行程至少要兩三個小時,宣績高鐵開通後,蕪湖站直達黃山北站隻需1小時20分鐘。
高鐵,正深刻改變着中國人的出行方式。特别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軌道上的長三角”加速建設,最密高鐵網正在織就。蕪湖作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十年間高鐵從無到有,快速進入“高鐵時代”。
2015年6月,合福高鐵開通營運,安徽增加一條高鐵大動脈,合肥至福州最快列車的運作時間由8小時縮短至4小時内,蕪湖市的無為、南陵兩地率先搭上“高鐵快車”。
2015年12月,甯安高鐵首發列車從蕪湖站發出,意味着南京連接配接馬鞍山、蕪湖、池州、銅陵、安慶安徽沿江5市的快速通道打通,蕪湖市區正式進入高鐵時代。從蕪湖到南京的時間,從2個多小時縮短到30多分鐘。
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鐵合湖段(合肥至湖州)正式開通營運,這條縱貫安徽的南北大通道全線貫通。合肥、蕪湖、宣城進入1小時都市圈,高鐵在蕪湖共經過蕪湖北、蕪湖、蕪湖南、灣沚南4個車站,蕪湖率先實作縣縣通高鐵,高鐵直通全國20多個省會城市。
今年池黃高鐵、宣績高鐵兩條高鐵順利貫通,進一步打通蕪湖、池州等地南下大通道,蕪湖作為區域鐵路樞紐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
今年底,滬蘇湖高鐵将建成營運,蕪湖到上海的通勤将更加便捷。滬蘇湖高鐵是商合杭高鐵向上海方向的延伸,将形成長三角與中西部地區新的鐵路客運通道。蕪湖是商合杭高鐵線路上重要的節點站點。滬蘇湖高鐵建成通車後,蕪湖至上海将擁有第二條高鐵大通道,蕪湖至上海間高鐵的營運時間将由現在的3小時左右縮短為1.5小時左右。
“我們還在謀劃蕪湖至常州的高鐵,軌道交通繼續向長三角延伸,未來蕪湖作為長三角區域鐵路樞紐的地位将進一步鞏固提升。”蕪湖市鐵路建管處主任韋波表示。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鐵路建設是标志性成就之一,為區域更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截至目前,長三角地區已擁有26條高鐵,鐵路營運裡程逾1.45萬公裡,約占全國總裡程的9%,其中高鐵裡程超7200公裡,約占全國總裡程的15%。
安徽居中靠東、連南接北,是長三角的西大門,近年來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安徽”,與滬蘇浙互聯互通,不斷加密優化高鐵網絡。随着宣績高鐵通車,安徽鐵路網總規模達到5737公裡,其中高鐵占比接近一半,基本形成以合肥為中心、以高鐵和城際鐵路為骨架、覆寫所有省轄市的現代化鐵路網。
軌道交通的跨越發展,大大縮短了長三角城際間的時空距離。目前,合肥至南京的最短鐵路旅行時間為50分鐘,直達高鐵及動車110對,至上海、杭州也在2小時以内,直達高鐵及動車對數分别超過80對、70對,基本實作公交化出行。(本報記者 範克龍)
杭黃共建“最美旅遊廊道”
9月28日,由黃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浙秀演藝集團共同投資建設的徽秀·黃山演藝城正式開園,這是徽州曆史文化與現代旅遊模式融合的新探索,也是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态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的新成果。
黃山與杭州兩地山水相連,自古文相通、人相親,經濟互動頻繁。杭黃高鐵開通後,兩地時空距離大大縮短,串聯起沿線分布的6處世界遺産、7個5A級景區和50多個4A級景區,推動兩地旅遊合作邁向新階段。
2020年,皖浙兩省簽訂《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态和文化旅遊廊道戰略合作架構協定》;2021年,杭州、黃山兩市聯合印發《杭黃毗鄰區塊(淳安、歙縣)生态文化旅遊合作先行區建設方案》;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實施《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态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方案》,明确提出立足杭州、黃山兩市優質自然生态和文化旅遊資源集聚優勢,打造長三角自然保護修複示範帶、全國綠色發展樣闆區、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據黃山市長三角辦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黃山、杭州兩地聯合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态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聯手編制相關規劃,共同謀劃重點項目,以一體化發展共建旅遊目的地,加快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态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目前,黃山—千島湖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新安江—千島湖航線入選國内水路旅遊客運精品航線試點;長達350公裡的“皖浙1号旅遊風景道”初步建成,沿新安江串起了黃山與杭州兩地間的攝影、自駕、露營、戶外運動、鄉村旅遊等業态及産品。
今年5月,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态和文化旅遊廊道跨省合作推進會在杭州市臨安區舉行,現場簽約黃山與杭州兩地客源互送合作協定,共同釋出30餘家景區免門票文旅互惠政策,推出8條“杭黃世界級廊道黃金遊線”,開展“新安江詩畫長廊”“自駕遊與房車露營戰略合作試驗區”等項目合作。
據了解,今年以來,黃山與杭州兩地相關部門聯合釋出杭黃世界級廊道沿線重大産業項目,簽訂了《旅遊市場執法協作備忘錄》,啟動共建銀發經濟共推綠色康養活動,打響“杭黃——中國醉美山水遊”品牌。
“政府部門強力推動,黃山、杭州兩地的市場主體也不斷深化合作,積極參與世界級廊道建設。”黃山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程燕介紹,國慶前夕,黃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攜手螞蟻集團在黃山風景區推出聯合打造的黃山空間智能體,打造國内首個“全程AI伴遊”景區。
從産品關聯、客源互送,到市場共推、項目合作,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态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越走越穩,正在成為一條美麗風景線、區域協作線、富民發展線,杭黃兩地也從“上下遊”變成“一家人”。來自黃山市投資促進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1月至9月,黃山與杭州兩地簽訂的旅遊合作項目13個,協定投資額13.7億元。(本報記者 吳江海)
“一地六縣”協同創新
金秋時節,在位于長三角(宣城)産業合作區(以下簡稱“長合區”)廣德片區的安徽諾達佳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SMT工廠中的房間裡,一條條生産線開足馬力,自動貼片、印刷、線上檢測......勞工們正有條不紊地生産。
“這裡距蘇州、上海、南京等城市都很近,地方政府服務意識強,營商環境讓人放心。”公司相關負責人郜世藩介紹,他們去年和威灏、鼎為三家蘇州光電企業抱團落戶長合區,從工業計算機到液晶顯示面闆和觸摸屏,将一條完整的産業鍊搬到廣德市,演繹了産業轉移的“三兄弟故事”。
長合區管委會主要負責人、宣城市蘇皖合作示範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王昌盛介紹,今年1月至9月,長合區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2個,同比增長17.69%;總投資355.59億元,同比增長38.78%。其中,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8.5億元,是宣城全市平均水準的2.2倍。
作為我省唯一毗鄰江蘇、浙江兩省的省轄市,宣城市地處長三角地理中心、滬甯杭合四大都市圈輻射中心,是名副其實的“長三角之心”,是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和“排頭兵”。該市近年圍繞“追趕江浙、争先江淮”戰略目标,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加快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
早在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複《蘇皖(溧陽、郎溪、廣德)合作示範區發展規劃》,首次以縣為機關,以生态為底色,促進省際邊界地區一體化發展。2020年,擴充到“一地六縣”,包括上海的“飛地”白茅嶺農場、江蘇的宜興和溧陽、浙江的長興和安吉,以及宣城的郎溪和廣德,實作長三角一市三省責任主體全覆寫。
“我們将‘一地六縣’産業合作區作為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号工程’。”宣城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高真理表示,為打造辨別度高、集聚性強、帶動作用更顯著的高能級産業合作平台,促進“一地六縣”跨省跨區域協同發展,更好彰顯産業集聚力,去年秋,該市依托廣德市、郎溪縣、宣州區省際毗鄰地區,正式成立規劃面積為85平方公裡的長合區,積極謀劃構築“一區三片”産業發展總體空間格局。同年,在上海設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科創中心,促進自身與G60其他地市的要素流動。
“為高水準推進長合區建設,我們聚焦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高端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産業,努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果轉化樣闆區、長三角綠色智造承接轉移集聚區和滬蘇浙皖毗鄰産業合作示範區。”宣城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力争通過不斷努力,到2025年形成特色鮮明的現代産業叢集,成為長三角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到2030年,成為“一地六縣”創新一體化發展新型體制機制的示範樣本,以及長三角最具影響力的省際毗鄰發展示範區之一。(本報記者 張敬波 羅 鑫)
對口合作“親上加親”
國慶假期,六安迎來一波鄉村遊熱潮。全市共接待遊客452.73萬人次,其中接待上海遊客23.5萬人次,同比增長21.13%。全市320家精品民宿供需兩旺,綜合入住率85%以上,其中滬蘇浙遊客占比近30%。
近日,避開國慶人流高峰的上海市民姚萬和帶着老伴,入住天堂寨景區附近的民宿。他是這家民宿的老客戶,對大别山風景情有獨鐘。“這裡風景美,空氣好,民宿條件一流,我退休後每年都要和朋友來三四趟。”姚萬和說。
讓上海市民鐘情的不僅是大别山的風景,還有綠色美食。今年在上海舉行的“五五購物節·臯品入滬六安周”,是第二次将六安高品質産品帶進上海,線下展區關聯線上展館,集中展示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鵝、霍邱鵝肥肝、童車童床等246個名優特産。不久前,在上海書展上,徐集花生糖、金寨香菇脆、俏俏果的蕃薯幹和蒿子鍋巴、金農樂的野竹筍和木耳、先徽挂面等優質農産品亮相老字号集市展區,充分展示六安優良的生态和文旅資源,吸引衆多上海市民品嘗“六安味道”。
六安元素在上海“熱”起來,無疑是滬六合作的一個縮影。2021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确定上海市松江區結對合作幫扶六安市。2022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确上海市對口合作六安市。從一個區到一個市,從結對幫扶到對口合作,上海與六安“親上加親”。
六安緊抓對口合作“東風”,發揮生态綠色優勢,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立足農産品資源優勢,高品質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緊盯長三角地區目标群體需求,搭建供需對接平台,将市場自發的小通道,建成穩定的大通道,着力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菜籃子”“米袋子”“果園子”和“後花園”。
葉集區平崗街道和平村作為對口合作鄉村振興示範樣闆,該村的果嶺農事服務中心就是與上海金山區對口合作建成,以果園為載體,運用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實時掌握果樹生長情況,打造智能化果園,推動江淮果嶺提質更新,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
不僅走出去,更有引進來。借助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等機構力量,推動六安成功建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六安多所中國小及高校與上海市學校建立結對合作關系,成功加入長三角G60職業教育聯盟。六安市醫療機構與上海市醫療機構開展對口合作,上海專家定期赴六安坐診,讓老區群衆就近享受高水準醫療服務。目前,立足六安、上海資源禀賦,上汽集團所屬的友道智途公司與六安鋼鐵集團合作,打造綠色清潔智慧運輸鍊。上海電氣集團在金寨縣投資的電化學儲能示範項目建成投運,為安徽省第一座百兆瓦級電化學儲能電站。
滬六合作,讓老區發展的内生動力和活力持續提升,在紅色文化傳承、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生态環境保護修複和綠色低碳發展、産業合作平台共建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本報記者 唐 歡)
科創飛地“借梯登高”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蕭縣的安徽海尚變頻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雲飛拿出一款産品說:“我們研發的這款HS320産品今年以來就銷售出近50萬套,預計今年公司産值達到2億元以上。”說起企業發展,李雲飛躊躇滿志,“我們的目标是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這份自信和底氣來自于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海尚2012年成立于江蘇徐州,2018年搬遷到蕭縣。“蕭縣區位優越、招商引資力度大、營商環境良好,但是人才招引難度大。”李雲飛告訴記者,行業内高端研發人員集中在上海、深圳、蘇州等大城市,企業在蕭縣引進高端研發人才很難。
随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速推進,不少城市紛紛到滬杭等科創聚集地布局科創飛地,探索研發孵化在外地、産業化在本地的逆向創新模式。去年,蕭縣在上海市松江區G60松江·中安科創園設立科創飛地——蕭縣·長三角城市聯合創新空間,實作“借梯登高”“築巢引鳳”。
“公司原本在上海也有個100多平方米的研發中心,空間較小,缺乏實驗場地。聽說蕭縣在上海建立科創飛地,我們立即申請入駐,今年5月将研發中心整體搬了進來。”李雲飛說,研發中心入駐飛地後,面積擴大到500平方米,企業招引人才也有了更大底氣。
“剛來時隻有4個人,現在發展到10多人,都是我們急需的人才。”李雲飛說,有了高端人才加持,公司每年都能推出四五款新産品。
創新空間是蕭縣在上海設立的首個科創飛地,由縣裡派駐營運團隊,與蕭縣駐上海投資促進中心通力合作,緻力于形成“上海研發孵化、蕭縣生産轉化”的協調發展局面。目前,該縣已完成近1700平方米創新空間的搭建和營運,入駐海尚、易方智控2個研發中心。
“入駐科創飛地,主要是因為這邊園區都是高端制造企業,産業環境很好,蕭縣對于入駐企業也有租金優惠。”易方智控上海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超表示,他們的數控CNC系統已經達到國内領先技術水準,未來将加強與蕭縣的溝通對接,促進成果轉化。
“研發在滬,生産在蕭”,科創飛地正成為蕭縣謀求突破發展、實作創新轉型的重要抓手。該縣錨定機械制造、新材料、電子資訊等重點産業新賽道,向新而行。今年以來,該縣新增17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近5年來,該縣簽約來自滬蘇浙地區的投資項目215個,投資額638億元,占總投資額的近五成。(本報記者 張玉芳)
新能源汽車“鍊”上“4小時産業圈”
近日,地處長江口的上海外高橋海通汽車碼頭水天一色,繁忙有序。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出口碼頭之一、長江沿線各省份車企汽車出海的重要碼頭,上海外高橋海通汽車碼頭正在迎接一輛輛來自合肥的新能源汽車,送“她們”“遠嫁”海外。
合肥新能源汽車的成功“遠嫁”,離不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新能源汽車“4小時産業圈”的賦能。“一輛合肥造的新能源汽車,其軟體可能出自上海企業之手,動力電池産自江蘇常州,而車身一體化壓鑄機則來自浙江甯波。”合肥市工信局從業人員介紹,随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持續深入,新能源汽車産業叢集協同發展不斷推選,目前合肥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可以在短短4小時車程内獲得創新鍊、産業鍊、供應鍊、人才鍊等所需的要素保障,形成展現現代化産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産業圈”。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合肥始終堅持“一體化”和“高品質”,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用好居中靠東、連南接北區位優勢,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與區域協調發展同頻共振、攜手共進。
合肥把握汽車産業發展大勢,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叢集。“基本上在4個小時車程内,我們就能拜訪到客戶、生态合作夥伴以及整個産業鍊的上下遊配套企業。”對于造車新勢力的蔚來而言,長三角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鍊上聚集了衆多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中心資源,區域内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更容易接觸到智能網聯、底盤等領域最新的技術成果和研發資源,加速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産業更新。
合肥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風景更好”,再次見證了長三角區域内交通、人才、創新、産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汽車産業鍊的“乘數效應”。2021年5月,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産業鍊聯盟成立,滬蘇浙皖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鍊企業共同響應,通過産業鍊聯盟的方式優勢互補。随後,長三角三省一市達成包括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一張網等新的合作事項。一體化深入,無疑進一步推動合肥新能源汽車企業加速融入長三角“4小時産業圈”。
為充分放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的“紅利”,合肥堅持整車—零部件—後市場“三位一體”全鍊條布局,以全球視野彙聚一流整車資源,以整車規模效應引領産業叢集高品質發展。
目前,合肥已集聚江淮、比亞迪、蔚來、大衆、長安、安凱等6家整車企業。2023年,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車實際産量居全國第3位。今年1月至8月,合肥累計下線大衆首款國内車型“與衆”、蔚來樂道等新車型近10款,新能源汽車實際産量達78.32萬輛,同比增長72.0%,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産量130萬輛左右。
如今,随着長三角“4小時産業圈”不斷加持,合肥已是全國新能源汽車“換電”試點、“雙智”試點、産業鍊供應鍊體系試點、“車路雲一體化”試點城市,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總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發展活力最強、供應鍊最完整的區域之一。(本報記者 許根宏)
“毗鄰區”跨界合作強産業
日前,記者來到甯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南谯片區。在安徽恩博力電器有限公司占地1.5萬平方米的研發中心技術實驗室内,技術人員正在對一批産品進行焓差、噪聲、環境、理化、鹽霧、軟硬體等各類測試。“作為集空調研發、制造、銷售于一體的制造企業,同時也是飛利浦授權建設的制造企業,我們入駐園區以來,得到了當地在資金、人力供給、産業鍊配套、銷售管道等方面的大力支援。”公司裝置動力部總監馬強告訴記者,項目總投資100億元,分三期實施,項目全部達産後可實作年産空調500萬套,産值100億元,稅收3億元。
頂山—汊河、浦口—南谯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确提出的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核心區規劃面積100多平方公裡。2021年6月,甯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理委員會挂牌成立,滁州與南京簽署“1+2”架構協定,兩地共同出資成立開發公司,設立發展基金,攜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聚力打造體制創新引領區、産業協同示範區、同城發展先行區。
聚焦南京江北新區“兩城一中心”定位,“毗鄰區”甘當産業配角,建設南京産業的“協作區”和“承接地”。其中,滁州市南谯區與南京市浦口區簽訂合作共建園區協定,采取“浦口推薦、聯合招商、共同研判、産業協同”的合作機制,在南谯區先行規劃建設1000畝“飛地”,南谯和浦口按8∶2占股,對浦口高新區引入合作園區的項目稅收區級留成部分按照7∶3分成。同時,将南浦合作産業園納入南京江北新區內建電路産業叢集規劃建設區,華瑞微、亞芯微等半導體企業已建成投産。此外,在浦口區建設了“南谯—浦口科創飛地”,探索“研發在浦口、生産在南谯”産業合作新模式。
來安縣與南京生物醫藥谷合作共建生物醫藥産業合作區已挂牌,安徽省藥監局在甯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汊河片區設立醫藥創新柔性服務工作站,助推生物醫藥産業集聚發展,25萬平方米的科創綜合體和跨界合作産業園建成投用。
走進甯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汊河片區生命健康産業園,總投資2億元的南京水杉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加快建設,即将投産。“我們是落戶産業園的第4家企業,投産後将實作年産醫療級、食品級塑膠制品5000萬個。”該公司負責人介紹,汊河鎮與南京一河之隔,具有獨特的區位交通優勢、完善的産業配套設施和上下遊産業鍊條,以及優越的營商環境,将助力企業快速發展。
甯滁“毗鄰區”聚焦打造電子資訊、生命健康兩大産業叢集,延伸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産業,形成了“2+3”産業發展格局。自2021年下半年啟動建設以來,累計落戶億元以上項目124個、總投資960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3個、百億元項目3個。捷泰太陽能電池片、飛利浦智能家電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産。(本報記者 羅 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