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箋聊人生
原創文章,請勿抄襲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到:
“當一個人生活的太簡單,太宅,大機率是因為它的控制感隻能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發揮作用。”
現在的很多人,都喜歡宅在家裡,對于他們來說,家裡是充滿安全感與舒适的。
雖然這份舒适讓人短暫的會享受幸福,可是時間長了就會發現沒有味道。
長時間待在家裡,不但身體開始變得懶散,連心情也開始變得低落,整個人慢慢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光彩。
人生不過短短3萬天,千萬不要長期待在家裡。
唯有走出去,方能見天地,見衆生,見自己。
1、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
宅家
《呂氏春秋》中曾言: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活水長流才不會發臭,門軸常轉才不會被蟲蛀。
人,隻要有生命,就得動起來,才能擁有健康的活力和體魄,生命才能持久。
如果長時間待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就會讓自己胡思亂想。
時間長了,精神狀态也會變得不好,疾病也會找上門來。
古時候,有一位才學橫溢的人,名叫劉逸雲。
雖然家庭并不富裕,但是由于他聰明好學,父母還是咬緊牙關全力支援他的學習,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光宗耀祖。
寒窗苦讀十年,劉逸雲的學識大有長進。
又到了科舉之日,劉逸雲便風餐露宿的開啟了前往考試的路途中。
考場裡,高手雲集,劉逸雲再次落榜。
從此以後,回到家中的劉逸雲,變得沉默寡言,足不出戶,以往勤奮讀書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整日躲在屋裡唉聲歎氣。
以至于到了最後,竟然變的神叨叨的。
林清玄說:“一個人面對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
好運從來不會降臨在困頓的環境中,隻能在路上找到重生。
人是無法在朋友圈看到世界觀的,隻能在腳步丈量的世界過程中讓心靈得到舒展。
多出去走走吧,多聽聽很多不同的生命故事,才能讓我們保持活力。
2、真正的強者,
主動打破舒适圈
毛姆說:
“大膽去做,不要害怕,沒有人去在乎”。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沉迷于眼前的安逸,往往被事情的結果打個措手不及。
每個人的舒适圈都是不同的,但是根源都是恐懼。
隻有打破舒适圈,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掌握新技能。
曆史上的李鴻章,并非一開始就是能人,他也有懶惰的一面,也有貪圖安逸的一面。
李鴻章年輕的時候,特别愛睡懶覺。
有一次,頭天晚上,曾國藩邀請他第二天早上一同吃早餐,李鴻章随口答應了下來。
結果到第二天早上,李鴻章居然把這件事忘了,躺在床上一直呼呼大睡。
曾國藩耐心的等他醒來,看見他那懶散的模樣,曾國藩氣的拍桌子,拂袖而去。
曾國藩拍桌子的舉動,也拍醒了李鴻章,從此以後,李鴻章别徹底告别了舒适安逸的生活。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你發現你的圈子全是消極頹廢、混日子的人,一定要及時止損的“退群”。
一個人隻有擇善而交,才能讓自己獲得足夠的動力,穩定的前行。
所有的舒适都是有代價的,好走的路,從來都是下坡路。
我們要學會随時推自己一把,跳出這個舒适區,才能享受春夏秋冬的饋贈。
3、人生的出路,
走出去才有路
有一位青年,因為考試落榜,終日郁郁寡歡。
後來不知不覺的來到了一座寺廟裡,碰見了一位正在念經的禅師。
于是,青年就像禅師說起了心中的苦悶。
禅師聽完,隻問了青年一個問題:“山體滑坡時,你該如何應對?”
青年說:“我當然是往下逃了。”
禅師說:“你越往下逃,越沒命,勇敢的人,應該向上奔,方有一線生機。”
青年頓有所悟,向老者身鞠三躬。
此後,青年發奮讀書,終有一日,旗開得勝。
樹挪死,人挪活。
我們必須向外、向前沖,這才是唯一的出路。
人必須出門,必須社交,必須去體驗不同的事物,見各種各樣的人。
隻有走出去,身體才會有靈性,才會吸到新鮮的空氣。
出路,出路,先走出去才有路。
活動,活動,先活起來才會有靈動。
走走看看之間,也就會找到未來的路。
4、
曾經有一位女作家說起自己的事情時,她說:長時間待在家裡,腦力和體力都會跟不上,創作的源泉更是猶如枯水般幹枯了。
于是,她給自己定了一個硬性的規定:
那就是每天必須出門,每個月必須旅行。
就這樣,經過了數月之後,她再次找到了積極的心态,創作的源泉也不斷的噴湧爆發。
人這一輩子,匆匆又匆匆。
不要一天到晚老窩在家裡,圍着伴侶和孩子轉。
生活是講究磁場的,能量是需要交換。
給自己制定一個出走的計劃吧,哪怕每天回菜市場去轉一轉,心情也是舒暢的。
愛自己,就要讓身體和心靈都在路上。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