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我們課題組目前的研究方向了解嗎?”“你為什麼想要加入我們研究團隊?”“簡單談談你參與科研的優勢。”……10月15日下午,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舉辦2024年大學生科研創新雙選會。
不同于一般的招聘雙選會,這場雙選會的“主角”是校内24支醫療領域科研團隊,每支團隊計劃招募1—3名學生。現場共有超210名學校各學院大學生投遞履歷,并參與面試。
學習能力成考查重要因素
現場,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口腔醫學專業大二年級學生賴沂柔在人體解剖學系郭國慶教授研究團隊的展位前等待面試。她介紹,學院提前釋出了雙選會的報名通知,每名學生可以選擇三個科研團隊提前投遞履歷。
“此前接觸過解剖學課程,對此比較有興趣,日常也有一些做實驗的經驗。”賴沂柔介紹,在選擇科研團隊時,她充分結合自己的能力與興趣,以便未來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團隊的工作中。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内科醫生徐蕾代表“多模态醫療大資料在心律失常的應用研究”團隊來到現場,選拔已報名的大學生。他透露,學生的個人興趣和學習能力是考查的重要因素。
“我們團隊偏向于臨床研究工作。對于很多大一、大二的學生而言,達到科研所需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是以,我們更關注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是否有足夠的自學能力。”徐蕾表示,前期團隊會通過組會讨論、提供學習資料等方式幫助低年級大學生提高基礎科研能力。
“大學生進入團隊後,絕大部分都是參與到某個特定的課題項目中。”闫森課題組的李嘉威博士表示,團隊還将指派專門的成員擔任大學生的指導老師,把握科研工作的大體方向。
增強大學生學習自驅力
科研工作對于碩士,甚至博士都絕非易事,為何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會建立這樣的雙選機制,鼓勵大學生加入科研團隊?
在學院院長陳國兵看來,這樣的雙向選擇機制能夠有效地幫助實驗室解決人手不足的困難,同時讓有志于科研的同學加入契合興趣的團隊,進而為他們提供相對系統的科研教育訓練,也幫助他們在未來升學、就業中提高競争力。
“大學生能夠提前接觸到實驗室内的工作,與碩士、博士共同參與課題項目,對個人成長有益,将成為一段可貴的校園經曆。”李嘉威表示,一些課題實驗,比如小鼠的飼養,需要多人合作。此外,團隊也會不斷申報新的課題,這些都對團隊成員的數量提出更高要求,是以急需有新鮮血液加入。
作為本次雙選會的志願者,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大一年級學生朱迅目前已經加入學院生物資訊相關科研團隊。
“有了科研項目驅動,日常學習的目标感和導向性會更強,也更有動力去了解一些課堂之外的知識。”朱迅說,盡管剛步入大學校園不久,但不少同學都已經加入各自感興趣的科研團隊,以獲得更快的成長。
這是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自2019年來舉辦的第五屆大學生科研創新雙選會。過去四年,平均每年都有40至50名學生參與到各科研團隊的工作當中,極大提高了大學生的科研素養,也進一步激發科研團隊的創新活力。
陳國兵介紹,目前學校為大學生參與科研工作提供了多樣化的支援,例如開設大學生科研創新課程、專門開辟實驗室為大學生提供基大學研訓練。此外,各個科研團隊都将為大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科研指導,大學生也可以獲得科研項目立項機會。
采寫:南方+見習記者 謝望海 記者 錢明雅
攝影:南方+記者 王俊濤
通訊員 李雁雪
【作者】 謝望海;王俊濤;錢明雅
廣東教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