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24抖音戲曲文化藝術節在山東臨沂琅琊古城落幕,藝術節涵括主題演出、非遺市集、遊園打卡、線上挑戰等系列活動。當晚19點,平劇、評劇、黃梅戲、越劇、豫劇、淮劇、河北梆子等戲曲劇種的名家名角彙聚一堂,攜手戴荃、劉宇等流行歌手以及500餘位抖音創作者打造戲曲璀璨之夜,超過839萬網友在抖音直播間線上觀看。
“潮起東方”抖音戲曲文化藝術節演出現場
本次活動由臨沂河東區文化和旅遊局、抖音主辦。活動主題為“潮起東方”,寓意東方傳統的戲曲文化與現代潮流相融合。主題演出以“我愛中國戲曲”為串聯,分為美輪美奂、行雲流水、英雄聯盟、十年一劍共四個篇章,@王甯 北京平劇院 @淮劇陳澄 @黃梅戲陳燕 @裘丹莉 等活躍在抖音上的戲曲主播,為觀衆帶來精彩的看家表演。
梨園名家彙聚一堂,南腔北調輪番登場
本次演出集結了不同地區的地方戲,多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與本土名家名角彙聚一堂。@富美青年英歌隊 以潮汕地區的非遺英歌舞熱鬧開場,多劇種武生“整活兒”展示頂功、帽翅功、跷功,還有多段英雄戲串聯成的平劇版“英雄聯盟”,以及山東本地劇種呂劇、茂腔、柳琴戲等選段串燒,輪番為觀衆帶來一場“南腔北調”戲曲彙演。
抖音創作者@富美青年英歌隊 帶來非遺英歌舞表演
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趙麗蓉關門弟子李玉梅,以一段高亢慷慨的河北梆子《大登殿》選段開啟了“美輪美奂”篇章。來自上海越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裘丹莉 是傅派花旦,她曾為中法兩國最高上司人表演過,這次她帶來的《貂蟬拜月》展現了越劇的唯美典雅。平劇譚門第六代譚孝曾與第七代譚正岩,壓軸演繹《定軍山》展現國粹風采。評劇傳承人羅慧琴、豫劇常派再傳弟子連德志、平劇大武生唐恺等也帶來了所承劇種的經典之作。
戲曲界的傳承與創新,本身就是“一出好戲”。本次帶來《寶劍記·王玉蓮》表演的國家級非遺“淮劇”傳承人陳澄,其父是淮劇陳派創始人陳德林,母親黃素林是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如今,陳澄在抖音分享平時演出的台前幕後,科普淮劇的唱腔、服飾和妝容。自2017年開通抖音賬号@淮劇陳澄,她陸續釋出了1000餘條短視訊,收獲了33萬餘粉絲,被抖音上的年輕網友親切地稱為“淮劇公主”。
“我直播間裡有很多95後、00後粉絲,我走到哪裡演出,都第一時間買票來劇場支援。”陳澄表示,直播打破了劇場座位數和地域空間的限制,現在有不少年輕觀衆通過小螢幕愛上戲曲、走進劇場。
陳澄的抖音賬号@淮劇陳澄
融合經典與流行,傳統戲曲“煥發”生命力
本屆抖音戲曲文化藝術節,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是演出環節的一大特色。來自湖北省黃梅戲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黃梅戲陳燕,跨界合作@節奏部落人聲組合,人聲模仿鑼鼓等打擊樂器聲音的《小辭店》選段,讓網友贊歎“黃梅戲還能這麼唱”。
以“戲曲腔唱法”聞名的流行音樂人@我是戴荃 演唱了《悟空》等歌曲,他在現場回憶起小時候在黃梅戲學校受傳統文化“耳熏目染”,希望把中國民俗元素與流行曲風結合的創作心路曆程。國風歌手@劉宇Yu 用一首《桃花源記》帶觀衆置身世外桃源,與母親陳寶霞同台合唱歌曲《黃梅戲》。平劇坤生演員@平劇美辰 搭檔音樂人@龍猛寺寬度,兩人用歌曲《武家坡2021》講述王寶钏的愛情故事。參與電影《滿江紅》配樂的@八鬥才樂隊,把豫劇唱腔融入搖滾曲風。此外,粵語國風發起人@陳藝鵬(粵曲腔)、@劉豐、@朱與墨 等多位抖音創作者登台獻唱。劉豐提前在抖音釋出《探清水河》片段,多位抖音樂器達人“聞聲而動”,釋出花式彈奏視訊,網友感慨這首2018年大火的戲腔小曲《探清水河》又回來了。
國風歌手@劉宇Yu 與母親陳寶霞合唱歌曲《黃梅戲》
戲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舞台表演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碰撞時,往往能相容并蓄、融會貫通。參與“英雄聯盟”篇章表演的平劇演員@王甯 北京平劇院,經常在直播間與其他劇種的傳承人連麥PK,他還連線過聲樂、器樂類的歌唱家、演奏家交流切磋。作為平劇言派第四代傳人,王甯擔負起傳承言派的使命,他把直播當成日常表演之外最重要的工作,“直播是我們戲曲人交流學習的新平台,也是我傳播平劇藝術和言派藝術的重要舞台。”
@王甯 北京平劇院 帶來《戰北原》選段
戲曲不僅是舞台上的一唱一吟、一招一式,其服飾、妝容等元素衍生出的戲曲文化,正成為國風流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抖音上,創作者用戲曲解說影視劇,穿着戲服打卡文旅景點,“生旦淨末醜”化妝變臉挑戰......“萬物皆可戲曲”,這些融入生活日常的戲曲元素,令網友感受到“刻在骨子的DNA動了”,戲曲傳播形式的“與時俱進”,也将讓更多年輕觀衆認識到傳統藝術的美好。
據悉,大陸現存戲曲劇種348個,逾260種在抖音開通直播,2975名專業戲曲演員、204家院團機構完成入駐,累計觀看超億萬人次。抖音直播打賞一年間為超10000名稀有劇種演員帶來新收入。
直播和短視訊等新媒介不僅成了戲曲表演的“第二舞台”,也提供了戲曲名家與大衆票友交流、傳承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平台。抖音相關負責人表示,平台将持續扶植優秀傳統文化創作,通過“DOU有好戲”計劃流量扶持、打造線上節目等方式,助力傳統文化主播與新場景、新人群連接配接共振。
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