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臨終照護協會的小澤竹俊醫師曾三番兩次在演講中提醒大家,“人們會在感受到痛苦時,傷害他人或自己。”
我以為他想說的是兒女長年照顧父母感到痛苦,而後殺死父母的人倫悲劇,然而不僅如此──護理人員承受不起照顧壓力而殺人的事件,竟也發生在照護機構當中!
2017年,日本最大的照護企業「日醫學館」發生護理員溺死入住長輩的事件。該護理員表示,這位入住長輩每次換完尿布馬上就弄髒床單,怎麼說都不聽,受不了的情況下,才會在洗澡時将他溺死。
面對這場悲劇,同行從業者誰也沒對日醫學館落井下石,還表示這不隻是單一事件,所有人都必須深究理由,以防悲劇再度發生。
經過法律調查後,日醫學館本身雖沒受到懲戒,但鑒于沒及早發現護理員心理問題,決定加強護理員心理衛生安全,除了例行一年一次的護理員心理壓力檢測,更要求每個月落實「身體束縛防止會議」、「護理員會議」等,確定管理者與護理員的交流時間,能交換工作上的意見,解決職場人際沖突問題。
雖然花費很多時間在開會上,但為了防止護理員因為情緒過勞而對高齡者産生虐待行為,就算照護現場再忙碌,也不能讓護理員感到孤立。
-1-
虐待:未經本人同意下,做出違反當事者意願的行為
在談防止高齡者虐待前,先得知道什麼是虐待。
日本将虐待分成5種類型,分别是身體虐待、放棄放置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經濟虐待。
具體來說,像是在大家面前換尿布、總是故意以跟小朋友說話的語氣跟長輩說話等,都可以歸在虐待中,總之就是「未經本人同意下,做出違反當事者意願的行為」。
日本法律還規定,如果發現虐待行為,機構有通報的義務。如果明知有虐待嫌疑事情發生卻坐視不管的話,管理者将承擔法律責任。
從過往虐待案例看來,在發展成重大事件前,通常從日常小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是以,早期通報也是為了防止悲劇發生。
隻是,在照護現場還是會發生長輩攻擊護理員,必須進行束縛的情況。很多人會疑惑,護理員都有安全危機了,這樣對待長輩也算虐待嗎?
日本政府也明确規定在有威脅長輩本人或護理員生命、身體與權力的迫切情況下,可以對長輩進行束縛。
但前提是,這種處置是「無法利用其他方法取代,而且是為了一急之需,而非長時間的行動限制」。補充一提,束縛不僅是身體捆綁,過度使用精神藥物、在單人房隔離都算是束縛的一種。
-2-
尊重對方,才能營造安心的照顧環境
發生不得已的束縛情況時,機構有責任将所有過程記錄下,事後檢讨能否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例如最常提到的就是營造長輩安心的環境,降低他的攻擊性。有不少案例都是卧床長輩攻擊護理員、大聲吼叫,後來發現,是因為他們看不清楚、聽不清楚有人接近,出于不安産生的自我防衛反應。想想自己在黑暗中突然感受到有人碰你,誰都會想先自我防衛吧!
是以,護理員在進房門時,一定要先敲門,通知卧床長輩自己進來了。在進行身體照護前,必須先進入長輩的視野範圍,在确認對方處于安心狀态後,再說出接下來要進行的服務内容。取得同意後,才能進行照護動作。
如果有去過美發、按摩行業就會知道,每個服務人員在進行服務前,都會跟客戶說明服務項目、服務内容,讓客戶有安心感。
日本的照服現場也是如此。就算是卧床不起或認知症的長輩,都要進行相同的流程,也提醒護理員對長輩的尊重,在類似儀式感的過程中,能讓對方感受到善意,減少他們因不安攻擊他人的行為。
為了提供優質照護服務,除了護理員個人的努力,機構責任者也必須營造友善職場。尤其護理員不僅提供勞力、心力,還提供情緒勞動,管理者除了要注意員工外顯的疲憊,也要注意是否有感情疲勞的傾向。
-3-
照顧工作包含體力、精神和情緒勞動
一直以來我們都隻有讨論體力勞動和精神勞動。随着現代化、第三産業的發展,日本開始提及「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當工作性質滿足「與人接觸」、「勞動者的感情控制會影響顧客的感情變化」和「勞動者的感情管理與組織運作相關」的三項條件時,即可被稱為情緒勞動。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空乘在面對顧客要求時,必須依顧客狀态提供讓對方舒适的服務,有些航空公司甚至認為,員工提供的情緒價值即是商品,因而對空乘的禮儀、表情管理技巧、話術進行訓練。
同樣在照顧服務工作中,除了有協助長輩洗澡、排洩等體力勞動,分析長輩人生經驗、性格等精神勞動,還有面對長輩時,必須根據對方情緒做出适切的回應,而這種抑制自己真實感覺的表演行為,就是情緒勞動。
因為照顧工作的特殊性,工作者常有遇到具攻擊性的長輩、或者被家屬苛責的情況,更常感染到長輩去世時周遭彌漫的哀傷情緒。如果沒有經過情緒管理訓練,經驗尚淺的護理員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甚至演變成抑郁症。
-4-
懂得纾解情緒壓力,也是防止職業傷害
如何處理護理員情緒上的疲勞,就和腰痛等職業傷害一樣,是在進入職場前就需要有的先備知識。
像是面對有攻擊傾向的認知症長輩時,不必催眠自己「沒關系,他生病了沒辦法」,而是要先坦承自己受傷了、被對方惹怒了。
承認自己有負面情緒并不丢臉,要正确消解負面情緒,第一步就是面對他的存在。況且,我們都是人類,有喜怒哀樂才是正常的吧!
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壓力後,就要懂得纾解方法。除了在假日聽音樂、吃美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外,國家也提供心理咨詢資源,讓這些感情勞動者有一個纾壓出口。
2015年勞動安全衛生法就規定,50人以上的企業必須定期對員工進行壓力檢測調查,并附有将檢測結果報告勞基屬的義務。如果發現有員工的壓力指數超标,就會有産業醫師等專門人員進行心理咨詢協助。
職場管理者也要有意識地與員工進行定期交流,尤其不少壓力都來自過度要求完美,保留犯錯空間、維持上下班時間平衡、營造護理員們自然聊天的空間,能緩解員工壓力,也是防止員工離職的方法。
從小到大的教育中,我們花費許多時間在背誦文章、寫試卷、拼成績上,卻鮮有機會評估我們的情緒管理指數,或有系統地進行人際關系技巧訓練。
我認為,這樣的教育背景,導緻多數人誤以為情緒勞動為主的服務業是不需要學習、價值不高的工作。
日本的長照工作在産業中歸屬「服務業」,同時具備肉體勞動、精神勞動和情緒勞動的性質。為了提供長輩最好的服務,護理員不隻學習身體照顧技巧,也需要培養人際關系處理、客訴(家屬或長輩)的應對能力。
面對第一線高壓的護理員,組織管理者必須營造員工安心舒适的工作環境。畢竟人類隻有内心富足了,才會散發真實的笑容。比起帶起禮儀面具,打從心底快樂的護理員,才能提供最好的照顧服務。
護理員的幸福與顧客滿足度直接相關,在明令現場「禁止虐待」之前,先營造幸福職場,才能讓組織、員工與長輩進入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