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家風丨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父親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家庭小傳

陳毅,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人和上司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參加過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等。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陳昊蘇,陳毅長子,曾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等職。

一支筆,一張紙,就能寫出一首進取向上的詩。對于今年已是八旬的陳毅之子陳昊蘇來說,寫詩早已成為他生活的日常。

“我喜歡寫詩,詩中展現的人文精神給了我鼓舞向上的力量。”說起自己寫詩的情結,陳昊蘇說是受父親的影響,詩中自有對人生的追求,自有對生活的達觀。

“投身革命即為家”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多少年過去了,無論在什麼地方,陳昊蘇每當讀到父親的詩句,内心就會心潮澎湃,從詩中能感受到父親為革命奉獻一切的英雄氣概和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 回憶起父親的革命生涯,陳昊蘇是從當年父親寫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梅嶺三章》開始的。“1934年,紅軍大部隊已經長征北上,因為父親身負重傷,被留在贛南牽制敵人對主力紅軍的追剿。父親後來提到,三年的遊擊戰争是他革命生涯中最艱苦卓絕的歲月,吃住都在深山裡,随時都要做好與白匪、叛徒和野獸搏鬥的準備。”陳昊蘇說,父親和戰友們不畏艱難,心中始終保持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在老百姓的支援下,堅持到最後的勝利。 1901年8月26日,陳毅出生在四川樂至縣,從小勤奮好學,6歲半就已經讀完“四書”,9歲熟讀大量的唐詩宋詞,早年的閱讀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學素養。1919年,他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接觸到《共産黨宣言》,學習并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1921年回國後,參加了革命。

紅色家風丨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父親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父親堅信隻有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才能給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帶來幸福安甯的生活,黨的事業一定可以發展,革命一定能夠走向勝利。”陳昊蘇說,1927年父親參加南昌“八一起義”,從此他的命運就和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武裝鬥争緊密聯系在一起。 從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到解放戰争三個階段,陳毅真如詩中所表達的“投身革命即為家”,把自己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人民解放事業,他參與建立并率領新四軍、華東野戰軍,創造了許多經典戰役,培育出大批英雄将士,成為一名運籌帷幄、功勳卓著的無産階級革命家。

紅色家風丨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父親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陳毅元帥

在少年陳昊蘇的印象裡,父親從不允許子女對外炫耀他的身份,也從不會在子女面前說起當年戰功。是後來讀到關于父親的一些文獻,他才了解了父親的革命曆程,原來自己的父親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父親的教導是我奮鬥的源泉

1957年,陳昊蘇就讀于北京四中。第二年,陳毅作為學生家長到學校作報告。 “每個人都要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如果這種選擇符合了人民的願望,也就是順應了曆史進步的要求,那就能夠決定性地幫助這個人赢得人生事業的成功。現在你們響應毛主席的号召,走建設社會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的革命道路,這就是你們能夠做出的正确選擇,同時也将能經受住曆史對你們的選擇。”陳昊蘇回憶,父親的報告很振奮人心,讓他明白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建設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 1959年陳昊蘇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部,準備去蘇聯的工科大學深造。 陳昊蘇選擇工科不僅是自己的理想,也符合父親的期盼。“父親告訴我‘國家最需要工科方面的人才,選擇學習工科能夠為國家做出最大的貢獻’,他的話深深觸動了我,我報考工科,将來為祖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陳昊蘇說,後因中蘇關系原因,沒有赴蘇讀書,轉到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系學習。 在大學期間,陳昊蘇入了黨。“父親知道我入黨後非常高興。”第一次和兒子談起自己的革命經曆,“講他年輕時如何考上成都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和後來入黨的故事。他22歲入黨,當時也有過徘徊,他說‘覺悟遲沒有關系,有反複不要怕。隻要真正覺悟就好辦,就怕覺悟早而不真,遲早會動搖,也不要怕犯錯誤,就怕犯了錯誤不改’”。父親的教導伴随着陳昊蘇走上漫長人生路,後來從事的工作也深受父親影響。 1990年3月,陳昊蘇服從組織調動,從廣播電影電視部到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從此,在對外友好協會民間外交戰線上奮鬥了20年。“這些年,我們的外交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進步,綜合國力日益強大。當年父親在世時有關國家發展的那些設想都得到實作。”陳昊蘇自豪地說。 如今,他的黨齡已近60年,“已走的路很漫長從不後悔,要做的事情很精彩深感欣慰。鐵軍後代對祖國唯知報效,革命世家對先人但求無愧。”陳昊蘇回顧自己的心路曆程,餘生之年,他将繼續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為紅色基因傳承發揮餘力。

父親的遺稿承載母親的希望

“人生是一支苦難的歌,憂傷的逆境比順境多。從社會的底層奮鬥起步,隻為反抗壓迫驅除腐惡……”1990年3月,陳昊蘇為紀念母親張茜寫了一首《為母親的人生寫照》。 在陳昊蘇心中,父母的愛情忠貞不渝,是肩并肩的戰友,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是兒女們心中的楷模。“母親是新四軍中最早的女兵,她長相甜美,待人真誠,與父親相識在皖南,母親當時還是剛剛走入革命行列的戰士,而父親已經是有15年以上革命經曆的老戰士,母親深知差距很大,她一生勤奮好學,勤儉持家。在身患重病的日子裡,她依然堅持整理父親的遺稿。”那一情一景至今清晰地留在陳昊蘇的腦海中,他的思緒回到了1972年。

紅色家風丨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父親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父親陳毅和母親張茜 “父親的去世,對我們全家人來說都是沉重的打擊。父親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物質财富,留下的是無價的精神遺産。無論任何時候,要忠誠于黨和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陳昊蘇回憶,那時候母親已經身患重病,知道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母親不顧自己的身體,抓緊時間整理父親的詩稿,曆經多少個不眠之夜,終于把父親的詩作整理出來。“母親在整理詩稿的過程中對我說,她通過這一篇篇詩稿仿佛又回到當年血與火的戰鬥歲月,感受着與父親刻骨銘心的深情摯愛,父親在她的記憶中又活了一遍。”陳昊蘇雙目淚光閃爍。

紅色家風丨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父親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陳毅元帥與妻子張茜

陳毅一生寫了700餘首詩作,每一篇詩作都貫穿着對人民的忠誠和革命事業走向勝利的艱難。“在母親整理詩稿時,我做抄寫工作,每抄一首詩,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心靈洗禮。父親的詩作記錄時代的輝煌,是留給黨和人民的精神财富。母親認為父親的詩詞都是堅持戰鬥、辛勤工作的紀實,父親的遺稿承載着母親的希望,母親希望後人不忘老一輩革命家曆經艱辛迎來的革命勝利,學習繼承他們為黨和人民奮鬥的初心。”陳昊蘇說。

“革命家風追進步”

在許多人看來,陳昊蘇寫詩行雲流水,詩風激昂進取,詩如人,人如詩。他的詩不僅流露出愛黨愛國的家國情懷,還有豁然達觀的處世态度。這一切離不開他成長的環境和父母的影響。 “1959年,我17歲時,父親要過生日,母親提議子女們各寫一首詩向父親表示祝賀。當時我們在北戴河,我寫了一首題為《在大海邊上》的長詩,父親看後表揚了我。”憶起往事,陳昊蘇不禁嘴角上揚。

紅色家風丨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父親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陳昊蘇和家人在一起(受訪者提供)

從不會寫詩到學着寫詩,再到出版《紅軍之歌》《繼志集》《陳昊蘇詩集》等多本詩作,陳昊蘇已成為身邊人喜愛的“紅色詩人”。而他卻說,寫詩隻是自己的一種情懷。 1961年7月,弟弟陳丹淮遠行就學,父親寫了一首《示丹淮,并告昊蘇、小魯、小珊》送行,對于詩中的内容,他熟記在心。“你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你是革命者,勤儉是吾宗。工作與學習,善始而善終。人民培養汝,報道立事功。人民培養汝,一切為人民。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陳昊蘇和弟弟妹妹們早已把詩中的一言一句都當作一生踐行的座右銘,這是父親留給他們最重要的教誨。 “記得我16歲生日時,父親送給我一本《毛澤東選集》,并題詞:讀毛主席著作,要學習他的高尚品格、他的敏銳思想、他的艱苦作風和他一生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陳昊蘇一直很珍視這份禮物。 陳昊蘇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逆境,但是隻要心中有信仰,前方一定是光明的,父親就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如今,耄耋之年的陳昊蘇,眉宇之間透露一股與父親相似的神韻。他用一首詩诠釋了心中的家風:“革命家風追進步,民生國運樂無疆。光榮百姓光榮黨,日月芳華日月昌,學而時習遵理想,踐行實務重擔當。成仁取義青春獻,入老溫良護健康。”

紅色家風丨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父親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陳昊蘇(圖源:新京報)

2025年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運》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責編/田園黃蝶、陳曉冰審簽/一帆監制/志飛

紅色家風丨陳毅元帥之子陳昊蘇:“父親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