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錄片《微山湖》創作手記丨在水一方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5日訊 國慶期間,山東衛視推出了五集4K超高清紀錄片《微山湖》,全景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該紀錄片由山東廣播電視台和濟甯市委宣傳部共同出品,展現了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通過生态治理、修複和保護後,微山湖呈現出的湖水澄碧、水鳥翩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畫卷,以及湖區人民通過現代化生态漁業繪制出的鄉村振興和高品質發展的美好圖景。

閃電新聞陸續推出紀錄片《微山湖》創作手記,今天推出第三期。

紀錄片《微山湖》創作手記丨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

(紀錄片《微山湖》導演 潘瑛 崔方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像遼闊的微山湖一樣,生活在這片水域的人們性格同樣豪放、熱情。如何把生活在微山湖這片水域的人的故事講好,把新時代的微山湖區人的精神風貌展現好,這是攝制組努力的方向。總導演要求我們,對于片中的人物,編導首先要被打動,要敏銳捕捉人的力量,要感受人物身上散發的一股勁兒,或韌、或熱、或烈。這股勁要能發光發熱,要讓人不自覺地被吸引,被感動。說到底,做人物就是做人本身的魅力。

紀錄片《微山湖》創作手記丨在水一方

圖為獨山島 漁民張洪勝夫妻早晨下湖捕魚

在第四集《日出鬥金》張輝的拍攝中,攝制組體會尤深。張輝與丈夫在高樓鄉的藕蝦混養區承包了20畝荷塘。與張輝的第一次見面便是在她家的藕塘。當時是傍晚,張輝與丈夫兩人裝了滿滿一船藕,準備把藕從池塘另一邊運過來。夕陽映照在藕塘中,張輝坐在船頭,兩腳蕩在水面上拍抖音,丈夫推着船,長長的影子映照在藕塘裡,随着兩人的說笑聲一起飄向遠方,兩人的松弛感讓我們眼前一亮。

紀錄片《微山湖》創作手記丨在水一方

圖為高樓鄉 張輝夫妻在藕塘

下船後我們問張輝:“大姐,幹了一天活累嗎?”張輝給我的回答是:“累啥,生活永遠有盼頭,生活永遠有收獲。”說話的過程中,她的眼中是閃着光的,滿臉笑容。簡短的交談,讓我們在場的每個人都被她身上的這股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所打動。感動之餘,我又有一絲疑問,是什麼樣的動力讓她保持這種熱情。她說現在藕塘都通電了,喝水都是自來水,條件越來越好,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作為一個農民,這樣的生活她踏實。對于依靠湖水養育的人們來說,這水帶給他們的是掙得安穩生活的本錢,是對幸福生活的滿足。

微山湖從來不是囿于一方的水域。講述微山湖奏響區域合作的共赢篇章,是第五集《和美共生》的重要部分,如何呈現和表達,攝制組把目光投向了“一條魚”。

今年夏天,我們在重慶市萬州區大山中的魚塘,見到了來自微山湖的四鼻鯉魚。這是一個源于東西部協作,微山湖四鼻鯉魚“南下安家”,實作微山湖四鼻鯉魚與萬州烤魚兩大品牌強強聯合的故事。

紀錄片《微山湖》創作手記丨在水一方

圖為魯渝協作現代漁業産業園

大主題下的叙事,如何打動人心,我們在兩位水産養殖專家的身上,找到了答案。傅永祥是萬州當地的養殖大戶,張超是魯渝協作鄉村振興(博士)專家大院的一員,兩人因微山湖四鼻鯉魚相識合作。從廣闊的微山湖,到大山中的魚塘,四鼻鯉魚的生長環境巨變,這對他們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

紀錄片《微山湖》創作手記丨在水一方

圖為張超與傅永祥在塘邊觀察魚的長勢情況

兩人的合作開始并不順利,在養殖方式、病害防控等方面各持己見,直到鯉魚突然發病大量死亡,兩人緊急商讨解決方案,阻止了一次重大損失,合作才有了質的變化。拍攝時正值高溫,他們不顧衣服濕透、汗水順着脖子往下淌,在烈日下讨論魚種繁育近一個小時,完全忘記了錄影機的存在,拍攝結束時已經天黑,兩人又在魚塘邊借助燈光,解剖魚體,觀察魚的長勢情況。看着兩人蹲在塘邊,這一刻,濟甯、萬州兩地的協作變得具象化。

紀錄片《微山湖》創作手記丨在水一方

圖為宋濤在南陽古鎮進行魚鷹捕魚表演

在微山,更多“人”的故事勾勒出一幅日出鬥金、和美共生的新畫卷:渭河水街的陳恒花姐妹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吸引衆多遊客前來體驗獨特的漁家生活;宋家鷹幫傳承人宋濤,在魚鷹捕魚被列為禁用漁具後,把魚鷹捕魚變成南陽古鎮經典的旅遊表演項目,古老的傳統,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得以傳承;在衆人對養殖鳜魚望而卻步時,崔楓從微山湖現代漁業産業園引進優質魚苗,并得到技術人員的指導,第一年便養殖成功,年收入達到七八十萬元;來自新加坡的清華大學留學生陳思融,在微山島工作生活了3年,在這片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她覺得不再是遠方的客人。

曆時一年,我們用鏡頭記錄了微山湖的廣闊、豐饒、美麗,記錄了微山湖湖區人民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從這片溫暖又充滿詩意的家園,我們獲得營養和能量,開始了新的出發。

閃電新聞記者 潘瑛 崔方方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