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軍侵華持續14年,入侵印度為何才5個月就放棄?到底遭遇了啥?

1944年,日軍已在中國大地上肆虐十多年了,從一開始的“大日本帝國無往不勝”,到那時發現自己的日子也沒有那麼好過。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強勢反攻,日軍基本上占不到什麼便宜,在中國戰場上,中國人民從未放棄抵抗,也讓他們感覺頭疼。

日軍侵華持續14年,入侵印度為何才5個月就放棄?到底遭遇了啥?

這時,德國也給日本施壓,希望他們能在亞洲戰場上有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能緩解軸心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壓力。

日軍經過深思熟慮,把戰争地點選在印度的英帕爾。英帕爾是印度東北部一座要塞,連接配接印度大陸與緬甸,也是重要的戰略地,盟軍正是通過英帕爾向中國戰場傳遞物資。

同時,英帕爾又是英軍的戰略物資聚集地和軍事基地,如果打下英帕爾,日軍就能白拿這些物資,切斷盟軍的供給線,還能白占英軍的機場,說不準還能翻轉亞洲戰場的局勢。

一擊三得,日軍連夜制定《英帕爾作戰計劃》,任命一個大佬——牟田口廉也,擔任這次戰鬥的指揮官。

牟田口廉也是“盧溝橋事變”下令開火的指揮官,是狂熱的戰争分子,為了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他對英帕爾也是勢在必得。

起初,牟田壓根沒把英印部隊看在眼裡,制定的計劃是一個月拿下英帕爾,所有部隊全部輕裝上陣,實行“以戰養戰”。其中有兩個師,竟然隻帶了三個星期的口糧。

日軍侵華持續14年,入侵印度為何才5個月就放棄?到底遭遇了啥?

1944年3月8日,牟田帶着8.5萬日軍,兵分三路踏上前往印度英帕爾的路程。

這支部隊不僅有軍人,還有猴子、牛、馬、羊和大象等牲畜,日軍利用這些動物來運送裝備和物資,緊急時刻還可以宰殺食用,以此輕裝上陣。

剛開始,日軍行進得很順利,他們占據了一些據點,英軍不得不縮小防線,集中防守。随着戰線往前推進,日軍逐漸發現,拿下英帕爾并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容易。

英帕爾獨有的茂密的叢林,崎岖的山地,都讓行軍不順。英軍在此地經營良久,熟悉地形,又修建了很多軍事工地,讓日軍更是難以推進。

哪怕英軍守不住陣地,他們也從來不會留下一丁點東西給日軍,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的全燒光,保證日軍連一滴水都沒法得到。

這一舉措,讓準備“以戰養戰”的日軍傻眼,他們沒法從陣地上得到任何補給和裝備。

雪上加霜的是,日軍的後勤補給線也出了問題,他們沒有辦法及時補充物資,他們帶過來的那些牲畜,一進入密林就四散逃跑,抓都抓不住,哪怕後來專門抽出一部分兵力來看住這些動物,也無濟于事。

日軍侵華持續14年,入侵印度為何才5個月就放棄?到底遭遇了啥?

日軍就在缺吃少穿,彈藥缺乏的環境裡繼續推進,雖然總指揮牟田天天催促後勤跟上,但總會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讓日軍的後勤難以跟上。

就在日軍的補給問題緩和一點時,印度的雨季到來,連續的大雨讓印度的大河變大江,小河成沼澤。

大雨潮濕,炎熱的天氣,讓日軍很多人都得了傳染病,又因為大雨天氣頻發,日軍沒辦法空投食物,地上的補給也中斷。

缺少食物讓日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成千上萬的日本士兵放下武器,去尋找任何可以入口的東西,野菜、樹皮、甚至老鼠。

這時,日軍的頭号敵人已經不是英軍,而是饑餓和疾病。英軍抓住機會,開始組織反擊。此時的日軍,已經無法再組織有效抵抗,隻能聽天由命,英軍向前推進的過程中,路上随處可見日軍的運輸車、坦克和屍體。

1944年7月,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令撤退。原本以為能速戰速決的一場戰争,最後成為一場生死大逃亡。

日軍進入英帕爾的8.5萬人,最終傷亡7.3萬,隻有2萬人死于炮火,其餘5萬人都是病死或餓死。

日軍侵華持續14年,入侵印度為何才5個月就放棄?到底遭遇了啥?

英帕爾戰争讓不可一世的日軍嘗到潰敗的滋味,盟軍在亞洲戰場上由此轉為反攻,它一度被英國人稱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