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2年5月,蔣介石看到一封電報後,黯然失色,如晴天霹靂

1942年5月下旬,一紙急電從緬甸北部幽深的叢林中飛馳而出,最終靜靜地攤開在重慶蔣介石的書桌上。

蔣介石閱後,長時間的沉默,臉色如同被烏雲籠罩,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仿佛遭遇了晴空霹靂的一擊。當晚,他在日記中留下了一句飽含悲痛的記載:“驚聞戴師長英勇捐軀,猶如青天白日遭遇晴天霹靂。”

這位戴師長,正是大陸遠征軍第200師的靈魂人物——戴安瀾。

1942年5月,蔣介石看到一封電報後,黯然失色,如晴天霹靂

自太平洋戰争爆發以來,日軍鐵蹄踐踏東南亞泰國、新加坡等地相繼淪陷,緬甸也岌岌可危。

那時,面對日軍兇猛的攻勢,駐緬英軍節節敗退,英美兩國将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大陸。

一旦緬甸失守,供應大陸軍用物資的滇緬公路将被截斷,這對大陸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是以,蔣介石毅然決定出兵援助。

1941年底,中國遠征軍成立,戴安瀾率領第5軍200師作為前鋒,率先赴緬迎戰。

1942年5月,蔣介石看到一封電報後,黯然失色,如晴天霹靂

200師抵達緬甸後,迅速向戰略要地同古發起疾風驟雨般的攻勢,接過了英軍的防線,既要抵禦日軍的狂攻,又要為英軍撤退提供掩護。

1942年3月18日,日軍兩萬雄師向同古發起猛攻,殘酷的同古保衛戰就此展開。

在這場持續12天的激戰中,戴安瀾率領部隊英勇抵抗,誓死不退,最終以少勝多,擊斃日軍5000餘人,赢得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首場輝煌勝利。

這場戰役不僅令舉國上下歡欣鼓舞,更在全世界引起了廣泛關注。英國《泰晤士報》贊譽道:“同古之戰是緬甸戰場上最為艱苦的戰鬥之一。”

美國人也贊譽:“同古保衛戰是緬甸戰場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防禦戰,為該師及其指揮官赢得了無上榮光。”

1942年5月,蔣介石看到一封電報後,黯然失色,如晴天霹靂

甚至日軍在戰後的軍事研究回憶錄中也提到:“正面守軍為重慶二〇〇師,該部隊從頭至尾鬥志昂揚,尤其是其撤退時的收容部隊,堅守陣地,直至最後。雖是敵軍,但令人敬佩,自司令官飯田中将以下各将領,無不對他們的勇氣表示贊歎。”

杜聿明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還講述了一個戰鬥中的動人故事。

當時,日軍俘虜了不少中國士兵,在下一場戰鬥中,将這些士兵推到前線,用來抵擋中國軍隊的射擊,日軍則藏匿其後偷襲。

中國軍隊不忍對同胞開火,結果吃了日軍不少暗虧,傷亡慘重。

這時,戴安瀾大聲呼喊:“有骨氣的中國人,都給我趴下!”

話音剛落,那些被俘的士兵立刻趴下,中國軍隊随即開火,打得日軍措手不及,潰不成軍。

1942年5月,蔣介石看到一封電報後,黯然失色,如晴天霹靂

然而,局部的勝利無法改變盟軍在緬甸整體敗退的趨勢。随着日軍援軍的抵達,戴安瀾的200師陷入重重包圍,友軍救援遲遲未至,無奈之下,戴安瀾隻能率部突圍。

1942年5月17日,第200師在細泡至摩谷公路撤退時,突然遭遇日軍埋伏,全體将士浴血奮戰,經過一夜激戰,才成功擺脫敵人。然而,師長戴安瀾在戰鬥中不幸中彈,生命垂危。

當時,200師行進在深山老林中,醫療條件極為簡陋,加上天氣酷熱,濕度極大,戴安瀾經過簡單處理的傷口很快感染,惡化嚴重。

當部隊抵達茅邦時,200師就地休整,戴安瀾下達了最後一道指令後,英勇殉國,年僅38歲。

1942年5月,蔣介石看到一封電報後,黯然失色,如晴天霹靂

戴安瀾犧牲後,全師将士悲痛欲絕,他們輪流擡着他的遺體,曆時一個多月,終于抵達雲南昆明。

蔣介石下令,為戴安瀾舉行盛大國葬,并親自題寫了一副挽聯:

虎嘯山林震雄風,萬裡長征,勇鬥敵軍毫無懼。

馬革裹屍歸壯志,惜功業未竟,虛望未來悲難言。

周恩來曾是戴安瀾的黃埔軍校老師,也為這位得意門生送上挽聯:“黃埔英豪,民族之魂。”

1942年5月,蔣介石看到一封電報後,黯然失色,如晴天霹靂

遠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戴安瀾犧牲的消息後,同樣深感悲痛,揮筆寫下了一首悼念詩《海鷗将軍千古》:

外患需人禦,将軍赴采薇。

師出機械化,勇奪虎狼威。

血戰東瓜守,驅敵棠吉歸。

沙場竟捐軀,壯志亦無違。

在中國遠征軍犧牲的将領中,戴安瀾将軍地位最高,貢獻最大,他不光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全盟軍的驕傲。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評價:“戴安瀾将軍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肩負的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典範楷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