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既是浪漫的象征,也常被文人們調侃。
莫泊桑曾戲谑地說:他唯一能忍受埃菲爾鐵塔的方式,是在塔下的餐廳用餐,因為那是唯一看不到它的地方。
正如他的這番言辭,莫泊桑的作品同樣充滿了沖突和諷刺。
小說《項鍊》正是這樣一部讓人唏噓不已的作品。
故事的主人公馬蒂爾德因一條遺失的項鍊,付出了整整十年的艱辛勞作。
最終她發現,這條項鍊竟然是個假貨!
但比假項鍊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她的弱者心态,将她一步步推向了深淵。
受害者心态,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工業革命剛剛結束,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城市化加速,階級日益分化,财富和地位成為評價一個人價值的标準。
馬蒂爾德,天生麗質,卻出身于一個普通職員家庭,隻得嫁給了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
為此,她整日沉浸在痛苦中,覺得自己生來就該享受奢華,而不是居住在這樣簡陋的房子裡,隻有一位女仆相伴。
她無時無刻不在幻想着高檔生活:
華麗的高腳燈、珍貴的古玩、芬芳的客廳、高大的男仆、閃亮的銀器和精緻的鲈魚……
盡管丈夫對她體貼入微,但在馬蒂爾德眼裡,他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職員,無法帶給她想要的上流社會生活。
一天,丈夫滿心歡喜地帶回一張難得的晚會請帖。
然而,面對這張請帖,馬蒂爾德眼中隻有憤怒、不滿與委屈。
她抱怨沒有能穿的出去的衣服,她焦慮沒有首飾的寒酸。
馬蒂爾德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如此不滿,可是她忘了,除了美麗,她還有愛她的丈夫、中産階級的身份,和一個替她料理家務的女仆。
但她對這一切視而不見,滿腹抱怨,卻從沒想過改變自己的心态,或者做出任何努力。
而這抱怨的背後,是她不敢接納真正的自己,她不敢面對自己的階層、财富狀況,也不敢正視自己内心的空虛與虛榮。
她恐懼平凡和普通,恐懼被别人看不起。
這些恐懼讓她隻得依賴外在的物質和他人的認可去尋求價值感。
我們中的許多人,或許也和她一樣:抱怨他人,抱怨世界,仿佛命運總是和他們作對。
這樣的心态往往源于内心的自卑。
在它的驅使下,人們害怕面對自己的不足,也害怕承認現實的局限性,是以選擇責怪外界,逃避責任。
長此以往,抱怨使人内心逐漸封閉,自己則像海面上的一葉孤舟,随波逐流,始終無法掌握自己的方向。
擺脫這種心态的方式,就是承認自己的現狀,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實。
允許花為花,允許樹為樹,允許自己做自己。
隻有當我們勇敢面對自己内心的恐懼和不滿,才能從容地走出困境。
面子至上,沒有穩定的核心
瑪蒂爾德為沒有首飾參加晚會而痛苦萬分時,丈夫建議她戴幾朵玫瑰花作為裝飾。
但她立刻拒絕了,她覺得再沒有比這樣一副窮酸相,出現在那些闊太太中間更丢臉的了。
幸好,她從一個有錢的女友處,借到了一串美麗的鑽石項鍊。
她帶着這條項鍊去參加了晚會。
那個晚上,馬蒂爾德光彩奪目,她盡情享受舞會的歡樂,直到淩晨四點。
離開時,為了避免别人看到自己拿不出手的外衣,她受着凍就跑出了門。
然後她又和丈夫在黑夜中一路哆嗦着,沿着塞納河尋到了一輛舊馬車。
當他們凄凄涼涼地爬樓回家後,馬蒂爾德卻驚恐地發現借來的項鍊不見了!
所有的疲憊和寒冷似都乎凝結在了空氣中,馬蒂爾德和丈夫此時心沉到了谷底,強烈的恐懼感讓整個世界瞬間崩塌。
驚慌失措中,他們并沒有把項鍊丢了的事情告訴朋友。
而是找到了一串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卻無比昂貴的項鍊,還了回去。
但這條項鍊太貴了,他們為此傾家蕩産。
他們不得不辭退了女仆,搬去了更小的房子,還欠下了巨額債務。
為了還錢,他們同時做着幾份工,辛苦勞作了整整十年,終于還清了這筆賬。
瑪蒂爾德害怕被富太太們恥笑寒酸,害怕告知朋友實情後的尴尬。
她為了這些可憐的面子和别人的眼光,耗盡了自己的青春和錢财。
有很多人也是如此,常常為了面子勉強自己。
我們或許會因為别人的一句誇獎而心情大好,也可能因為别人一句批評而感到痛苦。
如果總是這樣,生活便成了一場追逐外在評價的遊戲,内心卻變得越來越空虛。
這種人因為沒有強大的核心支援,終将會耗盡内心的力量。
馮唐說過:“做事第一,臉面第二。把成事放在自己的面子前面。”
沒有人是完美的,與其擔心“我做錯了怎麼辦”“做不成怎麼辦”“别人批評我了怎麼辦”,不如嘗試為自己設立内在的小目标,積極行動。
不需要多麼蕩氣回腸的壯舉,一件一件小事兒就會幫助我們慢慢建立自我認同,做到從内尋找價值。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真正的力量,來自内心的堅定。
當我們能夠坦然面對外部的批評或認可時,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安甯。
短線思維,不重視未來可能的後果
馬蒂爾德借首飾時,朋友非常大方,随手取出一個大首飾箱,任其挑選。
不僅如此,面對馬蒂爾德想借鑽石項鍊的請求,朋友也爽快地答應了。
馬蒂爾德隻顧激動地摟着朋友親吻,完全沒有懷疑借出如此昂貴的項鍊,朋友竟連一絲猶豫、一句提醒都沒有。
可從發現項鍊丢失的那一刻起,馬蒂爾德和丈夫就被恐懼席卷了。
他們似乎無法面對朋友可能的抱怨或質疑,又似乎害怕朋友知道他們沒有能力負擔如此昂貴的物品,配不上這樣的圈子。
他們選擇了隐瞞真相,去找一條近乎一樣的項鍊。
幸運的是他們按照項鍊盒子裡印的字号很快找到了珠寶商,卻發現隻有盒子是在這裡配的,而項鍊不是。
他們對此也沒有引起絲毫的懷疑,隻顧繼續奔波于珠寶店間尋找。
終于,在王宮附近的一家店裡,他們找到了。
将近四萬法郎的價格,讓丈夫用光了父親留下來的遺産,又東拼西借的簽了不少吃虧的借約。
當馬蒂爾德将項鍊還回去時,朋友隻是抱怨她應該早點還的,連盒子都沒有打開。
馬蒂爾德對此不僅毫無疑心,還正中下懷,她生怕朋友發現項鍊被掉了包,當她是個竊賊。
為還債,這十年間,馬蒂爾德做了家中所有的粗活笨活,穿着再普通不過的衣服,在店鋪和人為一兩個銅闆争吵不休。
馬蒂爾德的可悲不僅僅在于丢失了項鍊,或者為償還項鍊而辛苦十年。
而在于在做出決定前,她和丈夫沒有好好思量一番,也完全不考慮可能的後果。
或許,這場高端舞會和假項鍊超出了他們的日常經驗。
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們一貫的短線思維模式,阻礙了他們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直接告訴朋友真相,結果會不會完全不同?
缺少思考的行動,可能會讓我們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改變短線思維的關鍵,是在面臨問題時保持冷靜,站在更遠的角度審視,思考每個決定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
去坦然面對現實,勇敢地承擔應負的責任。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
《項鍊》中的馬蒂爾德因為弱者心态,導緻她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過度在意外界的眼光,做出短視的決定,最終走向了命運的深淵。
讀罷她的故事便了然:
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外在的财富或地位,而在于我們内心的堅定與自由。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裡,我們或許無法掌控所有的外部環境,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内求諸己,不假外物;不急不懼,向下紮根。
即便我們身處風雨之中,亦能從容而堅定。
作者 | 詩漫·靜看詩酒,兩個女孩兒的媽媽,9年公立名校教學經驗,4年私立創新學校管理經驗。熱愛閱讀與寫作,追尋生活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