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曆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相關文獻來源。
(漢靈帝 劉宏 形象)
東漢末年有個皇帝,名字叫做漢靈帝劉宏。
靈帝下邊是少帝,少帝下邊是獻帝,獻帝之後就沒有了,東漢就滅亡了。
這東漢的皇帝啊,除了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之外,似乎都沒什麼存在感,靈帝雖然已經是末代皇帝,但是論知名度,那還是有的,他頻繁的出現于諸葛亮同志的《出師表》中,也就是那段著名的“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是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是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
這段話的語境是,諸葛亮要領兵北伐了,要離開蜀地了,劉禅太年輕,經驗不足,冒冒失失,諸葛亮不放心呐,于是就對劉禅說,說劉啊,我平時不在家,你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東漢最開始興盛的原因,而不能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也是東漢後來衰敗的原因。
這當年呐,你爸爸經常和我聊起這件事兒,我們都十分痛恨漢桓帝和漢靈帝這種親佞而避賢的行為。
可見,三國時人對于漢靈帝的評價,可以說是十分糟糕,而對他最大的批評,主要就集中在這個皇帝吧,重用佞臣亂臣,疏遠賢臣良臣。
那麼這個時候漢靈帝主要重用誰呢?他主要重用的是宦官集團。
那個時候東漢的宦官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相當的有勢力。
宦官一掌權,最受傷的有兩個群體,一是文官士大夫群體,二是武将群體。
這武将群體呢,畢竟大部分還都在地方上駐軍,要麼就是在守邊,他們遠離朝堂,宦官掌權對他們的影響還稍微小一點,但是文官則不同,都是在一個辦公室裡上班,這宦官掌權之後,對他們是各種頤指氣使,恣意使令,根本不把文官放在眼裡,這還不算,宦官們傲睨得志之後,他們還幹預政治,當皇帝的家,做朝廷的主,你這樣誰能受得了?反正士大夫們肯定是受不了,因為宦官當權幹政這事兒,很多士大夫們還曾經公開跟宦官叫闆,不止一次,而是兩次,但是因為這些宦官的勢力真是蓋帽了,太大了,是以兩次反抗都以失敗告終。
(宦官)
宦官,這是封建帝制時代誕生的特殊産物,特殊群體,而擅權的宦官,則更加特殊。
在一個古代王朝中,這個王朝中的任何角色都會害怕這個王朝會面臨滅亡,興來百姓苦,亡來百姓苦,則王朝一要滅亡,社會秩序一混亂,兵荒馬亂,海水群飛,平民百姓那肯定老遭罪了。
武将呢,會面臨戰争,文官呢,要下崗失業,皇親貴族沒了特權,皇帝本人也難免身死國滅。
反正總而言之,東漢如果滅亡了,對誰的影響都很大,但唯獨對宦官影響不大。
因為,他們可以自适應王朝的治亂興衰,東漢滅亡了,還有曹魏,還有東吳,還有蜀漢,改朝換代對他們來說就像是換了一份工作而已。
西漢時期有個叫做賈誼的名士,針砭時弊,政論天下,還提出了著名的《過秦論》,在文學和政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西漢文帝有個兒子叫做劉揖,位封梁王,賈誼後來就給這個梁王做老師,不料梁王後來出門騎馬,從馬上摔下來,竟然就這麼死了。
梁王死了之後,賈誼非常的傷心和難過,他認為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劉揖,他抑郁憂思成疾,不久後也病逝了。
西漢還有位名士叫做晁錯,他是漢文帝之後的皇帝漢景帝時代的大臣,晁錯呢,很有遠見,早早的預見到西漢的這些諸侯封國早晚動亂,是不安定因素,于是在他的建議下,漢景帝開始逐漸削藩。
這景帝一削藩,底下這些封國當然是很不樂意,于是起兵叛亂,景帝一看大事不妙,再加上有奸臣誤導,皇帝竟然認為封國反抗的原因在于削藩的計劃是晁錯提出來的,是以隻要消滅晁錯,就能平息亂局,是以晁錯就被皇帝處死了。
從賈誼和晁錯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顯淺的結論,那就是,士大夫們,文官們,他們的個人榮辱和生死,是緊緊的和王朝的命運捆綁在一起的,後世如北宋王安石,明朝張居正也是如此。
很多文官掌權之後,他不僅僅是為了要實作自己仕途上的更新,而同時是用自己所掌握的權力來回饋于自己的國家,為此,他們願意付出,乃至于承受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
别的都不說了,就說自戰國以來的法家名士,吳起,商鞅,韓非,李斯,晁錯...他們很少有善終的。
因為,這就是某一類大臣的命運,他們被君王挖掘,被君王賞識,被君王重用,那就注定了他們畢生都要肝腦塗地的為君王所效力,哪怕身死族滅,碎首糜軀也在所不惜。
(文官)
但是宦官就不一樣了,雖然這宦官後邊也有個官,可朝廷有禮制,有體統,說來說去他們就是小黃門,是内官,他們能封侯,但是不能拜相,而且宦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很多宦官就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們往上爬的動力隻有一個,那就是個人物質生活的建設,說白了就是要讓自己過上滿意的日子。
您想想,桓靈二帝任用宦官,那還能有好麼?
那麼,既然提到了東漢晚期的宦官,就不得不提到宦官群體中的代表人物。
此人姓張,生年不詳,字不詳,單名一個讓字。
張讓啊,年輕的時候就在東漢朝廷裡做宦官,桓帝在位的時候他就是小黃門,靈帝在位的時候突飛猛進,一躍成為了皇帝的近臣。
張讓有權勢到了什麼程度?到了漢靈帝本人都經常感歎“張常侍是我父”。
父,不一定父親的意思,不一定是皇帝說宦官張讓是我爸,那樣太不像話了,這裡的父,大概是有值得信賴,值得尊重的一種表述。
不過即便如此,你也可以看到皇帝對這個張讓的寵信,那是随時都挂在嘴邊的。
張讓有個下屬,叫什麼不清楚,隻知道職務是監奴,專門負責替張讓收受賄賂。
這張讓有權啊,得皇帝的寵信啊,你要升官發财,你要謀求功名,那時候沒有科舉,你全得指着張讓提拔你。
當時東漢扶風平陵縣,也就是今天的陝西鹹陽,有個叫做孟佗的人。
孟佗老兄,朱輪華毂,陶猗之富,那是家資頗豐,唯一美中不足的一點就是,孟佗一直想要入仕為官,可惜仕途不順,沒人舉薦他,他也沒有什麼門路。
但是他畢竟有錢嘛,是以他也試圖去張讓的府上去拜見張讓,但是問題是,張讓的家門口啊,真是比肩疊迹,戶限為穿,那人海了去了,那時候想做官的人不少,大家都争先恐後的去拜訪張讓,孟佗根本就排不上号,他也擠不進去。
(孟佗 形象)
接觸不到張讓,孟佗很着急,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和張讓下邊的這個監奴攀上了關系,孟佗結交了還不止一個監奴,反正就是大宦官張讓手底下的這幫小宦官們,孟佗全都接觸了,挨個接觸,挨個送禮,挨個給錢,三天一小請吃飯,五天一大下館子,那簡直是花錢如流水,把這幫小宦官們伺候的舒舒服服的。
這幫小宦官,長期得到孟佗的好處到了什麼程度?到了他們都有點過意不去,心說這孟佗對咱們太好了,他必然是有所求啊,于是小宦官們就問孟佗,說老孟啊,你對俺們太到位了,太夠意思了,俺們也不能白吃白拿你的,你說吧,你想要讓我們幫你辦什麼事兒,我們指定給你辦成。
孟佗說既然你們願意幫忙,那我也不藏着掖着了,過兩天我要去拜訪張讓,你們平時不都在張讓的府邸裡上班麼,我隻拜托你們一件事兒,那就是到時候我到張讓府上的時候,你們可以給我拱手作揖,做出十分尊敬的樣子,如果你們不介意,能跪在地上給我磕兩個頭,那就更好了。
《後漢書·卷七十八》:吾望汝曹為我一拜耳。
這幫小宦官們也很講究,全都答應了,反正平時沒事在宮裡也整天跪這個拜那個的,現在人家孟佗給錢讓你跪,你還不跪?
于是,幾天之後孟佗又跑到張讓的府邸去拜見張讓,情況還是一樣,車水馬龍,人擠人差點沒把孟佗給擠死,實在是進不去。
這個時候,張讓府裡的這幫小宦官們看到孟佗來了,一群小宦官齊刷刷的走出府來,對孟佗又作揖又行禮還不算,拜完之後更是齊齊跪倒,那頭磕的山響,那架勢,那簡直是葵藿之心呼之欲出,敬事不暇奉若神明。
當時來拜訪張讓的人,那可不老少,這一幕全被他們看在眼中,他們一看,這可了不得啊,這張讓的府邸老難進了,大家争着搶着都未必能見得上張讓一面,這個孟佗竟然能讓張讓府上的這些小宦官如此恭順,這太厲害了,這簡直too amazing!
(張讓 形象)
其實,這幫小宦官完全是逢場作戲,是提前在孟佗的訓示下這麼做的,但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這幫宦官這麼做了之後,就會給這些不明是以的圍觀群衆一種錯覺,讓他們以為,這個孟佗一定和張讓是朋友,而且是好朋友,關系很好,不然張讓府上的小宦官們不可能對孟佗這麼好。
他們一旦認定了這個猜測之後,那就會瘋狂腦補,他們就會覺得,既然孟佗和張讓要好,那麼說明孟佗也是有權有勢的人物,也應該巴結賄賂,因為賄賂孟佗就等于是賄賂張讓,搞不好就可以通過賄賂孟佗來接觸到張讓。
于是,大家開始抱着這個心思,轉而蜂擁到了孟佗的家裡,開始對孟佗各種送禮送錢,孟佗那是賺的盆滿缽滿。
《後漢書·卷七十八》:賓客鹹驚,謂佗善于讓,皆争以珍玩賂之。
這些來送禮送錢的,當然也都是有錢人,他們争相賄賂孟佗,就讓孟佗完成了新一輪的積累,因為孟佗雖然有錢,但是再有錢也有花完的一天,而且他自己也明白,自己手裡這點錢在一般人眼裡算是闊綽了,但是根本不夠巴結張讓的,他必須用更多的錢來作為接觸張讓的探路石,何況之前他為了買通這些小宦官就差不多散盡家财了,是以他資金鍊斷了,他必須重新積累原始資金,而這些有錢人賄賂給他的财富,那堪稱巨款,比他之前半輩子攢的錢賺的錢還要多,他得到了這些錢之後,沒有留着,沒有據為己有,而是又通過這些小宦官的關系,全都轉贈給了張讓。
這叫什麼?這叫做花别人的錢,幹自己的事兒。
這邊的張讓呢,一看這個叫做孟佗的人竟然豪擲千金,給了自己這麼多錢,又送禮物,又送古玩,送衣服,送美酒,送美食,張讓非常高興,于是提拔孟佗做了涼州刺史。
孟佗有個兒子,叫做孟達,早年依附劉璋,後歸順劉備,在蜀漢幹了幾年反叛降魏,之後又被諸葛亮招誘,要叛魏歸蜀,事敗,被司馬懿給幹掉了。
可以說,孟達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一個較為關鍵的人物。
張讓在少帝劉辨時,也就是中平六年就死了,是以他不會知道,自己随意的一次提拔,竟然如此影響深遠。
他也不會知道,東漢宦官的餘波并沒有因為他的投水自盡而消亡,東吳有權宦岑昏,蜀漢有權宦黃皓,他們都成為了東吳和蜀漢滅亡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群從東漢末年開始就易于被人們所忽略的小黃門,其實從未消亡,反而以另外一種形式,串聯了三國的暗線。
而這,也不過是三國曆史的冰山一角。
想要了解更多的三國曆史,無論是想要從宏觀層面去了解大三國,還是想要細緻入微的了解小三國,都推薦您讀一下呂航老師的《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
這本書,文筆那是相當的流暢自然,風趣幽默,通俗易讀。
内容上,那是深入淺出,夾叙夾議,科普和深度兼而有之,故事性和思想性那是雙管齊下。
好書,不用介紹太多,如果你想要讀堅守大道,追求夢想,想要讀宏大的曆史故事,如果你想要品讀亂世沉浮,想要體會可歌可泣的人生,如果你想要神遊波瀾壯闊的史詩,如果你想要親眼看到閃耀的三國群星,讀這本,就對啦!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三》
《後漢書·陳王列傳》
《藝文類聚·卷三五》
《太平禦覽·卷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