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軍烈士陵園

高 健

紅軍烈士陵園

甲辰年秋分後的第二個早晨,陽光普照遵義大地,秋聲點點添清爽,秋陽臯臯暖心底。我們懷着無比敬仰的心情結伴同行來到了坐落在遵義市鳳凰山麓的紅軍烈士陵園。坐北朝南的陵園,前臨美麗的湘江河畔,後倚蔥茏的鳳凰山,與當年紅軍鏖戰的紅花崗、老鴉山遙遙相望。

陵園正門兩旁用山石壘砌成牆,左右兩邊十數米寬、三米餘高的牆體浮雕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紅軍戰鬥群像。細細品讀之,一幅卓絕、壯麗、浩瀚的革命曆史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令我浮想聯翩,肅然起敬。

紅軍烈士陵園

陽光透過蒼翠的林叢縫隙将斑駁的光點灑落在通往陵園紀念活動坪場的石階上,我們一邊拾級而上,一邊聆聽向導的解說。從她口中得知,整條台階分12組鋪設,共316級。第1組是3級台階,寓意是遵義會議會期3天。從第2組到第11組,每組是28級台階,寓意是從1921年到1949年曆時28年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工農紅軍奪取了全國革命的勝利。最後1組是33級,這寓意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人說是取自毛澤東詩詞“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中的33。

有同伴走在高陡的台階上仰望高處高聳入雲的紀念碑時,望階卻步,并紛紛歎息:“太陡了,上氣不接下氣呀!怎麼爬?”那時,雖歲過半百的我并沒有産生畏難情緒,因為紅軍長征的精神讓我萌生了攀登陡階的動力。

登攀宛如天梯般讓人生畏的台階後,我到達了陵園的坪場,一座氣勢雄偉、造型别具一格的紅軍烈士紀念碑矗立眼前,碑身是用“滿天星”大理石砌成,碑高25米,5米高的金色黨徽鑲嵌于碑的頂端。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鄧小平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陰刻貼金8個大字。碑的外圍是一個大圓環,圓環外壁上鑲嵌着28顆閃光的星星,象征着中國共産黨經過28年艱苦奮鬥,奪取了全國政權。圓環内壁是4組漢白玉浮雕,呈現的場景分别是“強渡烏江”“遵義人民迎紅軍”“婁山關大捷”和“四渡赤水”。由4個5米高的紅軍頭像作柱子承托着大圓環,用紫色花崗岩石雕鑿而成的頭像之間以懸空圓環連接配接,東南側為老紅軍形象,西南側是青年紅軍形象,東北側是赤衛隊員形象,西北側是女紅軍形象,寄寓着紅軍威震四方。

紅軍烈士陵園

山間叢林,秋風送爽,煞是惬意。我繞着圓環細心觀賞,爬雪山、過草地、戰湘江、渡赤水、大捷婁山關.......一幅幅如鋼鐵漢子般的紅軍戰士抛頭顱、灑熱血的曆史場景,以及詩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描摹的長征場景,悉數閃現腦海。駐足烈士陵園,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靜,心靈受到了震撼和洗禮,并感慨道:工農紅軍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頑強意志,創造了二萬五千裡長征的人間奇迹,築起了中華民族靈魂的長城,締造了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敬仰!景仰!

向導繼續領着我們穿行于青松翠柏掩映的叢林間拾階而上。“這是用遵義的紅砂石為鄧萍建造一座墓室,她是紅三軍團的一名參謀長,忠心耿耿,英勇善戰的她最終為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向導娓娓道來英雄事迹,我們在墓前鞠躬、默哀,以表深情。

我們又走近了“紅軍英烈牆”,隻見牆上鑲嵌着镌刻有1338名英烈的姓名、籍貫、年齡等生前資訊石碑牌。凝視着英烈牆,我陷入了沉思:千餘名紅軍英烈雖然已長眠于這一隅紅色的土地,但他們為了革命不惜犧牲性命的奉獻精神,将永遠鑲刻在中國革命史上,浩氣長存,熠熠生輝。

山上還有一座青石圓墳,墳前立着一塊石碑,上書“紅軍墳”三個大字。裡面葬着一位當年為遵義人民治病而慘遭反動派殺害的紅軍衛生員。“紅軍墳”前矗立着一座巨型青銅雕像,這座雕像正是那位懷裡靠着一個生病男孩兒的紅軍女衛生員。

“1935年紅軍長征來到遵義時,駐城郊桑木垭的前哨連有一位不滿20歲的女衛生員,當時當地流行傷寒病,群衆死亡很多。當戰友們忙于打土豪,給勞苦群衆分糧分物時,她卻走村串巷給老百姓看病、送藥、打針,因其醫德好、醫術高,周圍數十裡的農民紛紛前往求醫、讨藥。”向導說,女衛生員最後被槍殺于桑木垭村口,老百姓為了報答她的恩情,将其屍體就地安葬在路旁,因不知其籍貫和名字,群衆便稱之為“紅軍墳”。1958年将“紅軍墳”遷至此,在當地老百姓的心裡,“紅軍墳”成了救苦救難的“紅軍菩薩”,雕像前遊人正在焚香默哀、觸摸雕像以求身體無恙,六十多年來這裡香火缭繞不斷。

遵義紅軍英烈紀念陵園是一個集瞻仰、紀念、觀光、教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園林式紀念公園。我們在陵園裡參觀的時段,前來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和參觀的機關、個人絡繹不絕。

秋日的陵園,天空湛藍,豔陽高照,紫氣袅袅,青松郁郁,翠柏蔥蔥,林濤陣陣、鳥鳴聲聲。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磚,一碑一牆,仿佛還在向人們述說着89年前發生在這裡的長征故事和英烈們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