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建共治共享 同心健心安心

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一樣,受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影響。1992年,世界精神病學協會把10月10日定為“世界精神衛生日”,旨在提高公衆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分享科學有效的疾病防治知識。

文藝表演、健康科普、專家義診、愛心義賣……10月10日,我市在市區高頤阙文博公園舉行第33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主題宣傳活動。活動不僅為市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節目表演,還給大家帶來了一場特别的健康科普和義診,同時還有一場特别的義賣活動。

人們對于精神疾病往往會感到恐懼和排斥,主要是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實際上,經過系統的藥物或者心理治療,絕大多數患者能良好地康複。“我們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就是要讓廣大市民了解精神疾病,分享科學有效的疾病預防知識,消除公衆的偏見。”雅安市第四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第四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鄭建華說。

共建共治共享 同心健心安心

雅安老年大學志願者表演的藏族舞蹈——《再唱山歌給黨聽》

一場文化盛宴

我把歌兒獻給你,五十六個民族同唱一首歌,我們一起再唱山歌……10時,由雅安老年大學志願者帶來的藏族舞蹈——《再唱山歌給黨聽》拉開了活動的帷幕。

藏族舞蹈、茶藝表演……一個又一個的文藝節目精彩紛呈,讓現場觀衆和嘉賓大飽眼福。

近年來,市第四人民醫院把“幫天下兒女盡孝、替世上父母解難、為黨和政府分憂”作為醫院宗旨,讓全體醫護人員時時刻刻記在心中。以患者滿意為标準,提高醫療服務品質和水準,是醫院必須練好的一門“專業課”。

随着患者對醫療服務品質的需求不斷增加,在市第四人民醫院也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醫生群體——“小醜醫生”。

紅鼻子、白大褂,當一群特殊的演員——“小醜醫生”走上舞台,台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伴随着歡快的節奏,“小醜醫生”将七步洗手法融入舞蹈中,帶領大家完成正确的洗手方法,現場氣氛達到了高潮。

“醫療小醜”的概念是一個嚴肅且專業的職業。“作為醫學領域裡替代療法的一個分支,醫療小醜通過愛與幽默的力量,改善住院病人治療期間的總體狀況,幫助患者克服焦慮感、挫折感。”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張炳智說,市第四人民醫院“醫療小醜”一出現,就受到了廣大患者和家屬的歡迎。

活動中,市第四人民醫院“小醜醫生”運用魔術、表演、面具、音樂等不同道具,盡情發揮想象力去幫助“病人”。同時,“小醜醫生”走下舞台,與現場觀衆互動,從“魔袋”中變出小禮物贈送給現場觀衆,100多份小禮物帶給市民滿滿的愛。

實驗證明,“幽默的力量”能夠帶來一定的醫療效果。它能促使人的大腦産生更多的内啡肽,進而減輕痛感,生成更多白細胞,提高免疫力。

共建共治共享 同心健心安心

愛心義賣活動中,手工制品深受市民歡迎

共建共治共享 同心健心安心

制作蛋糕和烤餅

一場愛心義賣

中藥香囊、精美小包、烤餅、蛋糕……活動現場,一場特别的愛心義賣吸引了廣大市民和醫務工作者。

“這些中藥香囊都是病人親手制作的,它具有安神助眠、除濕等功效,價格不貴,10元錢一個。”市第四人民醫院從業人員李青青說,售賣的香囊、扇子、花籃等手工制品,都出自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康複科的病人之手。

做香囊、搞義賣其實都是市第四人民醫院針對長期住院的慢性心理疾病患者開展的工娛治療,通過這樣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幫助患者恢複健康。同時,市第四人民醫院還定期開展“愛心義賣”,專門銷售病人制作的手工制品。

在日常工作中,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還開展包餃子、包粽子、制作蛋糕、制作餅幹、尋寶遊戲等活動,減輕患者精神壓力,緩解緊張情緒,改善大腦功能,促進身心放松。

一直以來,市第四人民醫院積極探索非藥物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疾病的特點和康複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工娛治療,讓患者在恢複健康的同時擷取勞動報酬,逐漸恢複信心。

市第四人民醫院作為全省首批“精神障礙社群康複服務試點”機關,積極推廣精神障礙社群康複工作,加工汽車電源線圈、分揀快遞包裹、加入“洗車之家”提供洗車服務、種植綠植盆栽……圍繞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适應能力、恢複職業能力等需求,醫院科學設計康複服務項目,通過開展個案服務、小組活動等,實施個性化、多元化、全方位的專業康複項目。

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患者往往在心靈上受到過創傷,他們更渴望得到關愛和他人的肯定。通過工娛活動,患者既得到了鍛煉,學到了簡單的生活本領和謀生技能,更得到了他人的認可,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今天,我們把他們的手工作品帶到了活動現場,也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李青青說。

10元、20元、50元、100元……聽了李青青的介紹,參加活動的醫務工作者和市民都為之感動,紛紛購買“愛心義賣”産品。

共建共治共享 同心健心安心

“小醜醫生”與現場嘉賓和觀衆互動

共建共治共享 同心健心安心

義診專家團為市民檢查身體

一次健康義診

活動中,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四科主任白靜珍針對少年兒童玩手機的問題開展了健康科普講座,就少年兒童對手機“愛不釋手”的問題進行心理分析,幫助家長及少年兒童了解過度使用電子産品的危害及電子産品低齡化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促使少年養成正确使用電子産品的良好習慣,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心态。

“醫生,我晚上睡不着怎麼辦?”“醫生,我老是覺得胸悶,去檢查又沒什麼毛病?”“醫生,我老是覺得肺部不舒服,去做影像檢查又沒發現問題。”……義診活動剛開始,市第四人民醫院和市人民醫院共同組成的義診專家團隊前就排起了長隊,不少市民在各專家前排隊候診。

張炳智介紹,目前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抑郁障礙、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強迫障礙、進食障礙等,涉及精神心理科、骨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綜合科等多個學科。“精神障礙嚴重影響人民群衆的身心健康。早識别、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準。”張炳智說,根據患者需求,當天的義診活動邀請了睡眠、精神心理、消化、内分泌等相關科室專家坐診,努力滿足廣大市民和患者的需求。

“我睡眠不好,聽說今天在這裡開展義診活動,我早早就到這裡候診了。”73歲的市民李先生長期難入睡、易驚醒,一旦無法入睡就拿着手機刷視訊,越刷越難入睡。市第四人民醫院睡眠專家易宏建議李先生晚上睡覺要人機分離。“睡眠專家了解到我的情況後,建議我每天晚上9點後盡量不要玩手機,特别是不能把手機帶到卧室放到床邊。”李先生說,專家問診精準,非常感謝他們給大家提供了這樣一次義診機會。

兩年前,市民王先生查出肺部有一個結節,雖然多次檢查都診斷為良性結節,但是王先生心裡的結始終打不開。“我總是覺得胸部隐隐作痛,感覺結節在不斷長大。”王先生說。

專家認真檢視了王先生的胸部影像後,對王先生肺部結節進行了專業的分析,告訴王先生不要過度焦慮。

多學科聯合大型義診活動和科普講座,為廣大群衆提供了免費診療、咨詢服務。同時,倡導全社會共建心理健康體系,共治心理健康問題,共享心理健康成果,為建構更加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貢獻力量!

多年來,在“世界睡眠日”“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等重要宣傳節點,市第四人民醫院醫護團隊都會舉辦現場宣傳活動,走進學校、機關機關、社群和部隊開展心理健康服務。今年的活動閱聽人人數達8270餘人、發放宣教手冊近萬冊、提供免費義診/咨詢860餘人次。

張炳智表示,市第四人民醫院将持續開展各類活動,為患者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援和心理健康服務,以實際行動築牢廣大群衆的“心理健康屏障”。

本報記者 周代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