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歲,我患上了精神疾病

談及精神疾病,人們往往容易聯想到暴躁、恐懼與易怒,或是将其與行為異常畫等号。

在這個繁華喧鬧的世界,有一群人正在黑夜裡苦苦掙紮。他們是精神疾病患者,也是在渴望見到光亮的人。

□本報記者 梁露露

家庭變故擊潰心理防線,患精神疾病二十年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重症精神疾病診療中心主任趙紹鋒表示,随着社會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大陸精神疾病患者的數量也在急劇增多,但能夠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少之又少。

“一方面,患者自身及其家屬對這類疾病缺乏重視,有就醫羞恥心理;另一方面,經濟條件、家庭情況等對此病也有很大影響。然而,精神疾病并非不可戰勝。隻要及時就醫,選擇正确的治療方法,病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是治愈。”趙紹鋒說。

自14歲被确診患有精神疾病,33歲的小李(化名)已與病魔頑強抗争了近20年。從自殘自殺到重燃希望,小李經曆了許多。

童年時期的小李陽光開朗,日子也過得十分幸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時光裡滿是幸福快樂的痕迹,将她的世界灑滿了陽光。小李說,爺爺奶奶做事很有條理,也很講道理,事事做得有闆有眼。

他們在小李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了她無限的關愛。盡管父母經常會因為瑣碎小事而針鋒相對,但在爺爺奶奶的呵護教育下,小李依舊在熱烈的太陽下放肆奔跑。

14歲,我患上了精神疾病

《小歡喜》劇照

噩夢的開始總是猝不及防。自從小李搬去與父母同住,幸福的生活便化為了泡影。父母無休止的争吵打罵不斷影響着小李。

14歲那年,父親醉酒後對母親大打出手,挺身想要保護母親的小李卻被母親反鎖門外,留她一人承受來自父親的傷害。至此,小李的心理防線徹底被擊潰。

事後,對于父親無意識的毆打,小李并不記恨。隻是,母親的沉默像是一道霹靂,她的“背叛”成了小李抹不去的心傷。也是從那時起,她心底的烏雲遮住了陽光,沉悶得讓人喘不過氣,小李意識到自己可能病了。

當她将這個消息告訴母親時,母親否定的回答、親戚的嘲諷和挖苦又成了緻命的一擊。

随着小李的爺爺奶奶和父親相繼離世,小李也從最初那個陽光女孩變成了自閉症患者。她開始變得不愛與人溝通交流,隻想将自己藏匿在黑暗的角落。

14歲,我患上了精神疾病

《學校2015》劇照

打開心扉、接受治療是治愈的起點

工作之後的小李仍舊把自己包裹起來。面對同僚的追求,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更不知該如何解釋。

在同僚的眼裡,小李是傲氣清高、不好接觸的。久而久之,謠言四起,泛濫成災。同僚的孤立、謠言的傳播加重了小李的精神負擔,讓小李原本就布滿裂紋的心靈更加破碎,覆寫了一層厚厚的陰霾。

她想追尋的光,似乎越來越觸不可及。親人的離世、母親的冷漠、同僚的孤立,重壓之下,小李再也承受不住了。在屢戰屢敗的抗争之後,小李開始不停地傷害自己,并産生了輕生的念頭。幸運的是,理智戰勝了情緒,她來到了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尋求幫助和治療。趙紹鋒為其診斷之後,對小李進行了心理疏導,讓小李認識到自己并沒有錯,同時還通過心理溝通,了解到了小李的病因。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好在小李足夠幸運,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趙紹鋒講道。

在與小李接觸一段時間後,趙紹鋒找到了疏導的關鍵,以心理治療配合藥物治療,成功控制了小李的病情,使小李重燃對生活的希望。

在小李治病的過程中,她的母親也重新認識到精神疾病是一種病,對小李也更加關心和了解。盡管如此,小李的治愈之路仍充滿許多阻礙。受負面情緒的影響,小李的病情反反複複。

重新回到醫院的小李在趙紹鋒的治療下又産生了新的感悟,堅持治療。

點亮心燈,指引青少年走出精神迷霧

趙紹鋒告訴記者,近年來,抑郁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呈現低齡化的趨勢,像小李這樣的患者越來越多。

那麼,如何有效預防青少年面臨心理和精神問題的挑戰?關鍵在于建構和諧的孩子與父母關系。對此,趙紹鋒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對于父母而言,首要之務是學會情緒管理。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父母難免承受巨大壓力,産生負面情緒,但重要的是,不應将這些情緒轉嫁給孩子,以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其次,父母間若發生沖突和争端,應及時避開孩子,充分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隻會加劇他們的不安,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建立。

再者,父母需學會傾聽,注重有效溝通。在工作之餘,父母應主動關心孩子的精神健康,不僅要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更要關注并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在溝通時,父母應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相處,營造開放、平等的交流氛圍。若在溝通中發現問題,應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直至他們完全表達完畢。在充分了解情況後,父母可以聯合其老師、朋友等多方力量,共同為孩子提供幫助。

最後,當孩子的症狀無法通過溝通得到緩解時,父母應及時采取行動。切忌諱疾忌醫或感到羞恥,而應果斷将孩子送往公立、正規的專科醫院進行診治,并嚴格遵從醫囑,確定孩子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14歲,我患上了精神疾病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劇照

對于孩子來說,一旦遭遇問題,應及時與父母、老師及朋友溝通,以引起他們的關注與重視,攜手共克時艱。同時,也應對父母保持了解與寬容的态度,鑒于他們可能對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治療認知不足,不應對其抱有過度期望,而應給予其充分的耐心與支援。

孩子亦需學會自我緩解壓力,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适合自己的減壓方式,無論是傾聽、傾訴、閱讀、寫作、哭泣、歌唱、發洩還是運動,總有一種方法能幫助你逃離情緒深淵。

此外,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樣至關重要。強健的體魄是良好精神狀态的基礎,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慢跑或是打籃球等,來增強體質,提升精神狀态。

精神疾病是一場心靈的迷霧之旅,獨留患者在黑暗的森林裡徘徊,逐漸被恐懼、不安包圍。此時,需要你我擦亮關愛的火焰,給予溫暖和鼓勵,點亮心燈,指引他們找到歸途。

與我們一起好好愛自己,好好愛這個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