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頭條##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手足綜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是惡性良性腫瘤臨床一種常見的由化療、靶向藥物等治療引起的一種皮膚毒性反應,症狀包括皮膚發紅、水泡、角化過度、疼痛、感覺異常和感覺障礙等,這些症狀通常會出現在手掌和腳底,多在治療中或治療後發生,停藥後症狀會逐漸消失,再次用藥時症狀會再出現。
輕者表現為手足感覺異常、出現紅斑,脫屑;重者出現水泡、脫皮或滲出,甚至潰爛,并可繼發感染,嚴重時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導緻生活品質下降。
現代醫學對于HFS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無有效預防藥物。但是,結合中醫與西醫的不同優勢,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來防治手足綜合征,能夠達到改善相關症狀的目的!
一、哪些藥物會引發手足綜合征?
引起手足綜合征常見的化療藥物有卡培他濱、氟尿嘧啶、吉西他濱、紫杉醇類、長春瑞濱等;靶向藥物有阿帕替尼、索拉菲尼、舒尼替尼、奧希替尼等。
不同藥物引起手足綜合征的發生率不同。臨床典型症狀有:
1.早期表現為手掌、足底皮膚發紅,逐漸發展為紅斑、腫脹、刺痛、部分出現皮膚色素沉着(變黑),嚴重的可以出現水泡、潰瘍等;
2. 手足末端腫痛,感覺異常;
3. 手足皮膚幹燥、脫屑、脫皮,有時伴有瘙癢;
4. 嚴重者可繼發皮膚感染。
二、哪些因素會增加手足綜合征的發生風險?
手足綜合征的發生除了與惡性良性腫瘤化療、靶向藥物的使用相關外,還包括一些其他風險因素的存在:
1. 體質與年齡,平素體質較弱或老年患者更易發生;
2. 藥物劑量和療程,高劑量或長時間使用某些藥物可能增加發生風險;
3. 其他健康問題:如糖尿病血糖不穩定、各類血管免疫疾病等。
三、如何緩解及治療手足綜合征?
1、中醫治療
中醫将手足綜合征這類症狀統稱為“痹症”,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引起的手足綜合征多為本虛标實,以氣血虧虛為本,瘀毒阻絡為标。是以,治療講究注重“内服外用”,需内外兼治。
拟方多施以益氣養血、解毒通絡等藥物,可以在化療或靶向治療的任何時期使用,或與化療、靶向治療交替使用,對于預防或減輕手足綜合征症狀有一定作用。
(1)中藥治療
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階段,專業中醫醫師通過辨證論治,選用具有“益氣養血、化瘀通絡、祛風潤燥”等功效的中草藥,如黃芪、當歸、熟地、白芍等;
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改善患者體内的氣血運作狀況,疏通經絡,以緩解手足麻木、瘙癢、刺痛等症狀,基于前期化療、靶向藥物濃度的累積及副作用症狀的表現,内服中藥需要完成一段療程和時間才能起效。
(2)中醫外治
①針灸治療:可以刺激穴位,調和氣血,溫通經絡,達到緩解麻木等的目的;專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适的經絡,取穴進行階段性治療;
②艾灸治療: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對于緩解虛寒體質引起的四肢不溫,伴治療後手足麻木症狀有一定的幫助;
③推拿按摩:四肢末端麻木疼痛較明顯,皮膚完整無潰瘍或無明顯紅腫的情況下,可酌情通過專業醫師推拿相關部位,幫助緩解局部疼痛和麻癢感;
④中藥熏蒸:患者皮膚正常情況下,由專業中醫醫師配方,采用中藥飲片煎湯熏蒸或浸泡患處的方式,有助改善患肢局部循環,促進藥液皮膚吸收,直達患所,利于減輕局部症狀。
2、西醫治療
患者需要有充分的營養支援,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醫生會針對患者的副作用嚴重程度,适當調整治療藥物的劑量或種類,以減少藥物副作用對神經末梢的損傷。
同時,還會采用一些局部外用或内服的藥物來緩解手足綜合征的症狀。
如出現皮膚幹燥,皲裂,建議使用具有保濕與抗角化作用的藥物,如尿素軟膏;對于皮膚紅腫疼痛較嚴重的,會給予口服抗生素,聯合一些含激素的軟膏或噴霧劑外用減輕症狀;若四肢末端麻木、疼痛明顯的,會建議增加具有止神經痛作用的藥物,如塞來昔布或普瑞巴林膠囊等,部分患者還會建議配合維生素B族類輔助營養神經。
四、日常如何調養?
1. 避免過度暴露于陽光下,穿着柔軟、透氣的鞋襪,減少患處皮膚摩擦;
2. 保持皮膚清潔,提前使用潤膚乳或護手霜以保持手足部皮膚濕潤,減少水分流失;
3. 保持良好及規律的作息和飲食習慣,營養均衡,增強身體抵抗力;
4. 遵循專業醫生的指導及醫囑,必要時使用一些藥物以緩解相關症狀;
5. 嚴重的情況下,及時聯系并如實告知主管醫師,暫停或調整藥物劑量,并尋求下一步的專業治療建議。
專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惡性良性腫瘤四科唐蔚主任提醒,臨床惡性良性腫瘤手足綜合征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療效較佳,在緩解局部症狀的同時,可調理患者治療期間、治療後的身體狀态,有助于提高綜合療效并更好地應對化療、靶免治療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
住院期間應囑咐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态,減少不良情緒;出院後,家人與朋友的陪伴,給予相應的情感支援也非常重要,有助于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後期康複!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惡性良性腫瘤四科 彭麗娟
關注@湖南醫聊,擷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