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九九重陽節,人人登高起。
2024年的重陽節落在陽曆的10月11日,按照中國的老傳統節日習俗,這是一年春秋的分界線,正是豐收的好日子。
同時,重陽節也被定為敬老節,讓老人們在這一天被更多的人家人團聚,倍感老來寶,百歲千秋。
在這一天,是不是除了送禮物,還要注意一番什麼呢?
敬畏自然,登高賞秋。
重陽節是指中國的農曆九月初九,寓意長久的“九”字重複,被視為祈求長壽和吉祥的日子,敬老節也是在這一天舉行。
說起來,重陽節跟老人的關系還是有些牽強的,更多的是寓意在長久這個主題上,認為重九重複的“九”字有禦煞的功用,可以抵擋百病。
古代普通百姓不讀書,不懂醫術,碰到什麼病症都帶着很大一股迷信色彩,便認為生病都是神仙、魔鬼之流作祟,影響到了人們的健康。
是以,大陸的長壽文化就随着迷信的氛圍産生了。
這個氛圍在重陽節這天空前終于有了釋放的機會,人們同時在這一天上山,登高望遠,帶着心中的疑慮去看看年關将近時死寂的花草和落葉,隻是這些死亡二字。
可是卻從這些死亡的景象中迷信地尋找到别樣的活力,隻因為這些死亡景象給了登高的人們一種“人定勝天”的勇氣。
在他們看來,被萬物周而複始的自然界所影響,自然不甘被百姓們控制,總是想着“反撲”,然而人們正在這個時候擡頭仰望,就好似對自然說出了“你這賊心不死”的宣戰。
從另一方面說,重陽節是象征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和諧日子,是百姓們向自然界表示崇敬,表示在萬物複蘇的世界中依然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有與自然對話的本領。
在衆人登高賞秋的同時,也有農夫會走向田間,給熟練的手藝在豐收的時候給自己取一個好兆頭,希望能夠收獲好的莊稼。
在上個世紀,大陸大部分人都是農民,是以大陸的很多節慶日子都跟農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例如清明節要給糖葫蘆兒、端午節要包粽子,重陽節顯然不能例外。
有些寓意豐收好兆頭的傳統節日還是要好好延續下去的,越是在巨變的社會環境下,越要通過古老的體驗來回想以前社會的純真環境,感悟生活的真實。
送禮不可送菊。
重陽節是敬老節,敬老,首當其沖就是要尊重老人的生活習慣。
老人們跟當代年輕人的習慣不同,喜好的禮物也有很大差距。
要知道,古人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他們給老伴兒情人禮物都是非常的低調展現愛意。
現代社會,人們之間的交際不再那樣拘謹,男男女女之間的節操線也是斷的七零八碎,想要女孩子不在的男孩子之間沒有半點流言蜚語是不可能的,人們的節操線對于明擺着的感情關系更放松了許多。
是以,人們之間的贈送禮物也放寬了很多,不用像古人一樣考究包裝的美觀及寓意,更多地是圍繞受禮人的喜好,看重的是心意。
然而,重陽節這天依然是個例外。
重陽節是給老人過的節日,他們對禮物的觀念跟現代人也有很大差異,覺得那些不起眼物件裡面寄托着受禮人對被贈予人的祝福,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
是以,重陽節送禮物要逢古人的意趣,其實也不是太難,隻是把握四個原則就可以了,就是“一不送,二不做,三要吃,四不做”。
第一個原則,一不送,是指不送菊花。
重陽節是秋季的節日,賞秋一直都是傳統的習俗,不僅是賞葉子,也是賞秋菊。
菊花是重陽節最常見的裝飾,被認為能夠禦寒止咳、延年益壽的作用。
但是菊花隻是寶貴的不二之物,一般人到了秋季也就是重陽節才能見到,甚至很多人都不會見到,是以送人是一件非常有心的事情。
但是老人不一樣,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不重的,為了表達自己的對老人的敬重,很多人給老人們送菊花,認為菊花是寓意尊重的滿分裝飾。
但是,菊花也有死的,老人的習俗是不可以帶有分歧的,是以在老人心目中,送菊花就是違背重陽節的敬老精神。
第二個原則,二不做,是指不要出去遊玩。
重陽節是登高賞秋的節日,怎麼能不出去遊玩感受一下秋天逐漸進入尾聲的感覺呢?
但是,現代人的工資水準遠不如古人的水準,農曆九月初九的天氣還不至于很冷,于是,現代人在重陽節這天更傾向于出去登高賞秋。
對于現代年輕人來說,登高賞秋是一種快樂的事情,但是對于老人,就未必是令人愉快的事情了。
他們年紀大了,外面天氣在冷也不是很能适應的,出去動一下兩三天就累了,出去登高一趟更是一頓操心。
确實,老人大都是生活在城市中,看夏天綠樹更是一輩子沒機會,但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敬老節開心過上一次,出去給老人登高是絕對不提倡的。
第三個原則,三要吃,是指吃美食。
老人每到重陽節的時候,一定是翻箱倒櫃,把自己最愛吃的菜全部拿出來放在桌上煮上一遍,翻一遍自己的廚房。
重陽節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保重陽節的習慣,是以,現代人要依循古人的敬老習慣,哪怕是普通的菜也要吃上一頓,是以不要犯懶,給老人做頓好飯,讓老人在重陽節吃頓美食,心情好過些。
第四個原則,四不做,是指不吵架,不抱怨。
重陽節是敬老節,是團圓節,是一家人的好日子,但是也是一個最容易吵架的日子。
現代人因為工作、學習等問題,跟家裡的關系會非常僵硬,人們經常會冷戰不說話,甚至會大吵大鬧,反正沖突就是這樣逐漸發酵的。
重陽節被認為是一個春秋的分界線,冬季其實已經不遠了,是以人們心中都會有着慌亂的情緒,對于周遭一切都會變的苛刻起來。
是以,重陽節要過好,唯一的原則就是不要因為小沖突大動肝火,既然是一家人,就應該有克制,更應該保持和睦。
除了這些原則之外,人們在這一天送老人禮物還要注意價格不要太貴,貴了反而會被認為是炫富的行為,是對敬老節的不尊重,是以,送禮物的價位應該控制在100元以内。
保健品是重陽節送老人最好的禮物,重陽節農曆九月,正好是春夏秋三個季度的分界線,有着最為豐盛的草藥采集季節,這個季度的重陽花、蒲公英等都有着非常好的保健效果。
書是老人們最愛的禮物,老人們習慣的生活是非常清閑的,有大把的時間消磨,是以,在重陽節贈送老人一本他們喜愛的書籍,或者讀書,顯然是非常好的選擇。
工藝品的話,老人中有一部分對此是非常感興趣的,這是因為老人大都生活在革命前後,他們已經見識過隻有皇親國戚才能見到的好東西,是以他們對工藝品有着非常高的觀感。
是以,送老人一件工藝品,是能夠讓老人們臉色一整天都燦爛的禮物,選擇何種工藝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工藝品的制作不要太粗糙,粗制濫造的工藝品才會被認為是對老人的不尊重,讓老人們心情更加不好罷了。
美食文化,吉祥如意。
重陽節,除了登高賞秋之外,還有一件非常非常有名的事情,那就是吃重陽糕,喝菊花酒。
重陽糕,是古代為了克制人們在冬天的時候食欲會變得越來越大,導緻人們暴飲暴食傷害腸胃而發明的節食食物。
菊花酒,是古代為了讓人們不會在重陽酒席上喝多了傷害大腦而産生的。
重陽糕本來是南方獨有的特色小吃,但是後來逐漸也傳入了北方,成為了民間傳統節日食品。
重陽糕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光從顔色上來說,就透露着金黃的華麗典雅美感,更重要的是,它的寓意是敬老節中最為重要的。
其實大陸很多節日都有賞月的習俗,這是因為古代人認為賞月意味着祈福、意味着當今一切都結束了迷迷糊糊走向清醒,是以給賞月下了一個“思源”的名号。
重陽糕和賞月有着一樣的寓意,同樣都是給節日下了一個“思源”的名号,前者是讓人回到家鄉,思想就是回到故鄉,而後者是讓人回到曆史,重溫先人留下的智慧,重新開機好心情開始新的一年的循環。
是以,吃重陽糕就是在期待老人們能夠平安長壽下來,也是在贊美老人們是敬老節中的嘉賓。
菊花酒是一種不起眼的獨幕喜劇位小酒,菊花酒在重陽節會被作為除了賞菊花能快樂外,借着酒勁抒發自我的重陽節的官方飲料。
重陽節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的習俗源于兩千多年前,當時人們都很虔誠,覺得酒類是非常好的祭拜神靈的神器。
是以,重陽節大家出去遊玩,碰到昏暗的地方,就會勾心鬥角地打聽出對方帶酒沒有,然後搶着幹了起來,最後喝足了,就會坐在一起胡說八道,甚至會大打出手。
當然,現代人不可能這樣愚蠢,是以在現代,大家出去遊玩,喝菊花酒就是一個口頭禅,大家都會鼓勵身旁的人說要多多進行。
然而,菊花酒的釀造是需要時間的,而且現代人酷愛幹淨衛生,不會讓生病的菊花給酒瓶子發酵。
是以,在現代,菊花酒更多的是被用來陶冶美好心情,人們的口頭禅也早已改成了“祝你重陽節開心,酒醉好夢”。
然而,菊花酒畢竟是酒,是有醉的,中等量以下的酒可以讓人們心情愉快,但是過多的酒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