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物史事】名山城池小史

古時,都邑四周設有城垣及護城河,用作防禦。在戈矛時代,城池顯得十分重要。

【人物史事】名山城池小史

《名山縣志》(清·光緒版)記載的名山縣城圖名山在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建縣,名蒙山縣。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改為名山縣。曆唐、宋、元各朝,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縣置疆域才固定下來,隸屬雅州。縣治城垣,西北跨月華山(俗稱文廟山)。山右小溪,由北南流為濠。東南環濠水為池。明正統八年(1443年)修築土城,設有東門和西門。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縣範元恺修葺增補,建築四門。東門砌條石;作南門為長壽府;西門因溪水散漫,乃培築決崆,将逆遊引入順城大河;立北門于月華山。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農民暴動,圍攻官府,土城被毀。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建南道台張元恺招撫邛、雅,停骖名山。爾後,他在《重修名山縣治》中記有:“明季兵兇,縣治俱廢。往令茲邑者,惟于斷垣荒草中,誅茅結屋。以竹籬數片,欄護官衙,草橼數枝,遮蓋廳事而已!”又雲:“城壕不理,往來無禁,四郊之内,藏有虎豹。”清康熙四年(1665年)起,知縣李應宗招撫流離數百家,勸墾荒蕪若幹頃。時和年豐,乃搜囊金,捐俸粟,募工于市,不擾耘鋤,重築石城。高一丈七尺,周四裡七分,計八百四十二丈。清康熙八年(1669年),知縣朱景宸擴修。清雍正元年(1723年),知縣徐元禧以北門既塞,南門旁水,行人很少;惟東西兩門,是通西藏大路,淫雨崩塌、土石填淤,往來不便。于是大興土木,雇工填砌完固,重修四門。東門,因接青雲橋(今大闆橋),叫“青雲門”;北門,在月華山,叫“月華門”。四門均建有城樓。清嘉慶三年(1798年),知縣孫真儒榜名:東門叫“大幕鐘靈”,西門叫“蒙山挺秀”。清光緒二年(1876年),知縣宋大奎更南門為“文明門”。北門久經閉塞,列置炮台,以備防守。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因汽車穿越而過,便拆除了有礙行駛的東西兩門。1973年10月,國營名山酒廠擴建,拆去了南門。後北門也被拆除,現城池已消失殆盡。

【人物史事】名山城池小史
【人物史事】名山城池小史

掃碼下載下傳茶源名山APP來源:區地方志編纂中心編輯:朱開朗責編:黃浩稽核:李曉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