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太經典了,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想要靠談判得到?那簡直癡心妄想。畢竟戰争是決定資源走向的關鍵因素,簡單來說,誰打赢了,誰就能奪取更多資源。
中東戰場上,為什麼以色列的地盤從建國時的1.52萬平方公裡,逐漸擴張到了整個巴勒斯坦?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戰場上節節獲勝。
同樣的道理,俄國之是以能夠擁有世界第一大的版圖,可不全是鄰居們友好贈送的,主要還是俄國在戰場争取來的。
從莫斯科大公國,到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目前有1700多萬平方公裡,本土面積位列世界第一。其實這已經是他們縮水後的版圖了,沙俄巅峰時期,擁有2288萬平方公裡,蘇聯巅峰時期,擁有2240萬平方公裡,全都是本土面積世界第一。
俄國之是以能夠創造如此輝煌,倒不是因為他們善于談判。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戰場上,搞定了周圍四鄰。鄰居家的空間小了,他們家的空間自然就大了。
原本俄國隻是一個擁有2萬多平方公裡的莫斯科公國,相當于一個城邦。結果蒙古人在13世紀打過來以後,他們靠上了蒙古這棵大樹,開始在羅斯國家中耀武揚威。
在吞并了梁贊、特維爾、普斯科夫、諾夫哥羅德等羅斯公國後,莫斯科公國的實力空前大增。當然了,這些羅斯鄰居們,也成了莫斯科公國的囊中之物了。
15世紀中葉開始,莫斯科公國開始反抗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在金帳汗國覆滅以後,莫斯科公國又相繼搞定了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蒙古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小汗國。是以,莫斯科公國實力再次得以增強,進而在1547年搖身一變,成為了沙皇俄國。
到了18世紀初期,沙俄擊敗了鄰居瑞典王國,從瑞典手裡得到了波羅的海沿岸,以及聖彼得堡所在地。由于彼得一世的豐功偉績,他被冊封為全羅斯的皇帝,是以沙俄又成了俄羅斯帝國。
18世紀後期,沙俄聯合普魯士、奧地利等,3家一起瓜分了波蘭立陶宛聯邦,進而使得俄羅斯帝國的勢力範圍向西擴張了46萬平方公裡。同時,俄羅斯帝國在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後,滅掉了克裡米亞汗國,得到了克裡米亞半島。
由于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的這些功績,使得她也被冊封為俄羅斯帝國的大帝,且是唯一一位女大帝。
從小公國,到大帝國,一路走來,俄國通過戰争,搞定了周圍一系列的鄰居,進而使得自己的版圖空前擴張。
遠東的百萬國土,是個例外
非要說俄國哪塊領土,不是通過戰争得來的,那當屬遠東地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外東北。這地方位于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面積在100多萬平方公裡左右。
這麼大的地盤,真的可以通過非戰争的方式決定歸屬嗎?看着好像假的很,但凡稍微長點腦子,都不可能在談判桌上把這麼大一塊地盤給送掉吧?
俄國在征服西伯利亞的時候,人家西伯利亞汗國雖然被征服了,但僅有20萬人的汗國,卻和沙俄鬥争了17年之久。
俄國在征服貝加爾湖以東地區時,也花了足足20年的時間,才打服了當地的布裡亞特人。布裡亞特人的人口,比西伯利亞汗國還要少。
俄國在征服中亞地區的時候,更是經曆了一場場艱苦的戰争,期間損失了大量俄軍,才征服了中亞幾個汗國。
是以說,很難想象,100多萬平方公裡,會通過口舌之争,就這麼收入囊中?事實還真的如此,沙俄得到這片地盤時,真沒有出動一兵一卒。
1847年,沙俄任命穆拉維約夫為東西伯利亞總督,相當于流放狀态。這家夥到了遠東來,就想幹出一番事業,以此向沙皇證明自己的能力。
但是他手裡根本就沒多少兵馬,也就幾百号人,畢竟當時外興安嶺以北,并不适合人類生存。為了幹出一番事業,他看中了外興安嶺以南地區。
有人提醒他,中俄在1689年早就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以外興安嶺為界了,你要是翻越外興安嶺,那就是入侵行為,鐵定會遭到暴打。
穆拉維約夫卻呵呵一笑,因為他從鴉片戰争中,就已經看出了清朝在走下坡路,是時候趁火打劫了。當然了,為了保險起見,穆拉維約夫派遣的都是一些小分隊,以探險隊的形式分批進入外東北地區。
到了1858年的時候,俄羅斯帝國在外東北已經非法建立了不少據點。當然了,這些據點主要集中在無人區。
這時候恰好趕上第二次鴉片戰争和太平天國戰争,穆拉維約夫覺得天助我也,果斷開始向黑龍江将軍奕山施壓。在多次威脅過後,奕山隻好妥協,與之簽訂《瑷珲條約》,将外東北拱手相讓。
1860年,中俄雙方又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承認了《瑷珲條約》的合法性,這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便在談判桌上歸了俄國。
瑷珲條約,難以撫平的傷痛
現如今,俄國每年都在紀念《瑷珲條約》,不僅是因為這份條約為他們赢得了遠東100多萬平方公裡,更是因為這份條約,是他們通過談判,獲得大片土地的見證。
利用這份條約,他們可以告訴世人,俄國也不是純粹靠戰争開疆拓土的,有時候靠嘴皮子同樣能夠得到大片土地。如此成績,他們當然要世代銘記,年年大範圍紀念也就不稀奇了。尤其是遠東的俄國人,沒有這份條約,這些俄國人甚至連個故鄉都沒有,他們自然對這份條約頂禮膜拜了。
而簽訂這份條約的穆拉維約夫,更是被他們視為民族英雄,他的銅像至今屹立在伯力,正對着黑龍江的方向眺望江這邊,其寓意不言自明。此外,他的銅像還被印在了5000盧布之上,這可是目前俄國發行的最大面額的盧布。彼得大帝都隻是被印在了500盧布上,可見在不少俄國人心目中,穆拉維約夫比彼得大帝還要重要。
對我們來說,這就是幾乎很難抹平的傷痛的。失去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自然是十分令人沮喪的,失去的過程,更加讓我們附帶上了巨大的恥辱,很難洗刷。
因為縱觀人類曆史,幾乎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在談判桌上威脅兩句,不用動手就能得到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估摸着這是人類史上的獨一份,這份恥辱,甩都甩不掉。
談判機會恰當,照樣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有人認為,要回這些領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為這地方的原住民基本都被俄國處理掉了,現在住在這裡的600多萬人,基本都是俄國人。
但實際上這并不是什麼問題。一戰的時候,蘇俄為了退出戰争,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和約》,主動割讓了西部100多萬平方公裡,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那時候的蘇俄,所面臨的除了内部沙俄餘部的壓力,還有協約國的壓力,真可謂内憂外患,可當年清朝丢掉外東北時的情況一模一樣。寇可往,我亦可往,憑什麼隻準人家對我們趁火打劫,我們卻要以德報怨,默默提供幫助呢?
是以說,你可以覺得時機還不夠成熟,但不能說沒有機會。隻要俄國面臨同樣的窘境,我們提什麼要求,他們都得答應。談判桌上丢掉的,咱們照樣可以從談判桌上拿回來。